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707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将现实关切作为支点和灵魂的战争史教学探索当前,乌克兰危机说明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并对世界局势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当前正处于大国崛起的进程之中,实行正确的国家战略至关重要,需要借鉴历史。基于这一现实关切,在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以国家战略作为视角和主线进行一战史的教学,能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立意应该是理性认识战争,强调国家责任国际战争史的教学,在新课程高中课标中,主要被安排在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中进行。课标对

2、本模块的基本教学价值是这样规定的: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新形势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1。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的基本趋势,但世界并不太平,危机和冲突不断,最近的克里米亚事件所导致的大国关系危机即是典型代表。所以,理性地认识战争,自觉维护和平已经是核战争时代影响甚至决定全人类存亡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也是课堂基于课标而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基本目标。国际战争的主体是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法、俄和德、奥等主要强国结成的两大阵营之间的世界性战争。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认识一战,却长期一言堂地统治着一战史的教学,导致教学的机械联盟和教条,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对国外史学成果的借鉴,史学界越来越多地质疑上述观点。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历史演变的一般现象,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强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一战爆发的关键的推动作用日益被重视。主要大国不惜使用武力来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尤其是后起德国的霸权主义战略和冒失愚蠢、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加剧了主要大国间的猜疑、敌对和对政治、军事安全的敏感,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其次,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发展格局因为主要大国的发展速度不同也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性。

4、“不平衡”说容易导致对战争预期的强化和世界性大战爆发可能性的夸大,会削弱学生对当今世界主题的基本认识,这与课标倡导的基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抵触的。再次,侧重于国家战略的视角来进行一战史的教学,更符合正处于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和平崛起道路,以实现民族振兴的时代诉求。从国际影响来说,强调主要大国维护和平的责任,谨慎对待战争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我将主要大国的国家战略作为一战史教学的核心线索,从一战前主要大国尤其是德国国家战略的基本内容,对战争爆发的促进作用,生成的社会基础,在军事上的具体实施,战争的后果及对国家战略的评估和启示等几个模块来展开教学,实现教

5、学目标。二、以国家战略作为主线的教学路径探索1.轻狂的战争态度一战爆发的原因首先结合教材的内容,列举一战的战争清单,包括主要大国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主要大国工业生产指数的下降,足以说明战争代价的高昂。其次,展示萨拉热窝事件后主要大国的宣战时间表,强调短短的一个星期主要大国即纷纷宣战,体现了主要大国战争决策的轻率。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要大国对战争的态度为何如此轻狂?直接原因是军事同盟的绑架。引导学生从宣战的时间先后来得出此结论。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结合下列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军事同盟。“法俄军事协

6、定”第一条规定,如果德国进攻法国,或意大利受德国支持进攻法国,则俄国当竭尽全力对德作战;如果德国进攻俄国,或奥国受德国支持进攻俄国,则法国当竭尽全力对德国作战。俄国同其他国家的条约汇编利益勾结是军事同盟的本质,国家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是针对共同的敌人,结盟的各方需要承担军事义务。军事同盟能很好地反映国家间矛盾的激化。引导学生用示意图叙述当时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情况以及彼此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主要大国尤其是德国不惜使用武力来争夺和维护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提醒学生认真地从示意图中得出更多的抽象信息,探讨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从时间上看,同盟国集团形成要明显早于协约国集

7、团,英国迟至20世纪初才加入集团。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引入材料:材料1.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在分析德国在欧洲的处境和外交政策的主旨时说:“德意志帝国处于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因而不能冒为殖民地而同英国发生冲突的危险。这就是俾斯麦为德国制定的“大陆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同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联合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材料2.威廉二世已不满足于维持欧洲霸权的大陆政策,开始推行旨在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公然声称:“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

8、、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德国的世界政策不仅要击垮法国,还要积极夺取新殖民地以成为世界强国,并为此疯狂扩建海军。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引导学生分析德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由大陆政策转变为世界政策。材料1反映当时德国俾斯麦主导的国家战略主要着眼点是保证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所精心策划组建的同盟国集团主要是遏制法国,集中体现的是18711872年普法战争后激化的法德矛盾。但是,材料2中威廉二世1888年继位后主导下的国家战略已经由谋求欧洲大陆霸权进而转变为全球争霸。在此战略指导下,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德国争夺殖民地和扩张海军等具体政策行为极大地威胁了作为世界殖民霸主和经济霸主的英国霸权

9、地位,导致20世纪初德英矛盾激化。这又促使了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由“光荣孤立”的均势政策调整为联合法国和俄国共同对抗德国,于是才有了英国姗姗来迟加入法俄集团并促进协约国集团最终形成。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对峙的局面至此形成,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敌对双方充满了疑惧,军备竞赛不断升级,战争一触即发。那么,推动德国国家战略转变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有哪些呢?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促进了战争的爆发。泛德意志报第35期登载的一篇文章赤裸裸地写道:“种族生物学的世界观告诉我们,有治人的种族和治于人的种族。政治历史不外是治人的种族间的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侵略常常是治人的种族事业这一类人能够侵略,可以侵略,应该侵

10、略!而他们也应该是主人,他们做主人是为他们自己和别人的福利!这是受命于天军主帅的,它所做的一切是一种拯救人类的事业。”维纳洛赫德国史中册以上材料反映了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促进了政府和民众对战争的狂热。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还能发现以下影响对战争态度的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动,德国迅速崛起,超过英、法,既增加了英、法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又促进了德国霸权欲的膨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形成和扩大资本输出独占地殖民地的经济倾向成为战争的经济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提高了军备技术,尤其是新型武器的不断面世,军事机动能力和通讯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德国187018

11、71年普法战争的迅速胜利使决策者更加迷信实力和强权,更加轻信战争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经济社会代价获胜从而获得巨大战胜收益,忽视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战争成为总体战的可能。凡此种种,既推动了德国国家战略的转变,又是导致主要大国轻狂战争态度的重要原因。主要大国这种轻狂的战争态度又显著地体现在战争计划和战争实施上。设计意图:作为国际战争的主体,国家对战争的态度往往是导致战争的直接而首要的原因。一战前,欧洲主要大国对战争的态度是一种非理性的轻狂。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来分析导致这种轻狂的战争态度的原因:主要欧洲大国迅速纷纷宣战、军事同盟的绑架、主要欧洲大国矛盾的激化、主要大国的国家战略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合

12、力。其中,主要大国不惜付诸于武力来争夺和维护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是主要因素。德国的世界政策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政策的执行直接激化了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2.战争赌博速决战的实施及其破产速决战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两大军事集团都经过了充分的战争准备,除了战前疯狂扩张军备外,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德国早在1905年就制定了“施里芬计划”,法国1914年完成了“第十七号作战计划”,俄国1910年制定了第十九号作战计划,英国则制定了周密的海上作战方案。这些作战方案是轻狂战争态度的产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战略防御,立足速战速决,缺少持久打算。教学时可以“施里芬计划”作为典型进行分析

13、,运用军事地图和战壕图片,结合战争的具体经过,叙述计划实施以及战局发展成持久消耗战和速决战计划破产的简要过程。战争阵营的变化和德奥集团的战败。意大利在战争爆发后先是宣布中立,后参加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侵夺德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即对德宣战。美国先是中立,后以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作为理由参加对德作战。之后,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参加对德作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联系加强的背景下,战争由欧洲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在战争发展成消耗战和总体战后,作战双方的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决定战争的胜负。同盟国集团在人力、物资等方面日益处于劣势,在英国有效进行海上封锁的情形下,最终无力再战。同

14、盟国集团的战败,后果严重自不必说,协约国集团中的欧洲国家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得不偿失。设计意图:欧洲主要大国对战争的轻狂态度实际上表现为对战争进程速决的侥幸心理,忽视或者轻视战争的后果,夸大战争带来的收益。这种轻狂态度在战略战术上就体现为速战速决的战争方案。因而,战争过程的教学淡化具体的战役场景,侧重于对速战速决战术破产过程的呈现,强调新时期的大国战争必然是总体消耗战,从而回应课堂教学的主线和重点。3.惨重的战争代价战争赌徒的战略失败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归纳一战在经济、政治、科技、国际格局等方面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后,重点从国家战略评估的角度来分析一战的影响。首先从对比欧

15、洲主要参战国决策层的参战企图和战后的得失情况来进行突破,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英、法、俄和奥匈帝国这些战争的始作俑者来说,原寄希望于战争能维护和获取更多殖民或经济利益,但是,战争的后果却是始料未及的,代价远远大于收益。欧洲主要参战国,除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消耗,经济严重倒退,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逐渐失去了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中心地位,也削弱了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其中,英国已失去世界经济霸主的宝座,法国也被明显削弱。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崩溃,奥匈帝国瓦解。德国丧失了部分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军备被严格限制,还被迫支付赔款和进行资源补偿,其国家崛起的过程被一度中断。更为严重的是,一战影响了

16、欧洲人的思想并进而影响国家政策从而促进了新的世界大战。一战中德国的战败在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衍生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基础;一战留下的残酷记忆使英、法和美等国民众极端厌恶战争,产生所谓的和平主义思潮,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战争的畏惧和逃避,是一种怯懦的非理性心理,成为后来绥靖政策产生的民意条件,使德国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冒险行为没有及时被制止,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设计意图:一战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但是教学不能进行菜单式的罗列,必须要结合教学主线进行处理。本课的主线是国家战略,因此,必须侧重于从国家战略评估的角度来分析一战的影响,通过对比欧洲主要参战国决策层的参战企图和战后的得失情况,得出战争得不偿失和必须审慎对待战争的认识,为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