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647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 肇始于春秋战国 时代 的汉字学已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今天,当站在新的 历史 台基上回首汉字 研究 的遥遥历程时,我们既为它在具体汉字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的累累硕果而感到欣慰,也为它在 理论 体系上的苍白以及潜伏的危机而抱有深深的焦虑。 东汉末年,我们已有说文解字这样的辉煌巨著,直至今日亦研究汉字时,仍把它作为必备的 参考 书而置于案头,但它其实只是部离析性考释的著作。在清朝末年,深埋在地下几千年的殷王朝历史档案甲骨文重返人间,文字

2、学家把这种材料与历代出土的金文材料、传世的古代 文献 相结合探讨汉字 问题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属于文字事实研究方而的,在汉字理论建树方面,远不及文字事实的研究那样景气。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汉字学,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汉字学在理论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 清末以前,传统文字学只是经学的奴婢。人们殚精竭智研修小学,主要是为了通经。清朝末年,受西方学术思潮的 影响 , 中国 的文字学家们致力于建立门独立的汉字学,企盼把小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当时及后来,泛滥于思想界的,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人们大都认为, 现代

3、 化是单元的,现代化即等于西方化。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诞生和 发展 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字学,必然带上欧洲中心主义的深深的胎记。 与古代文字学家不同,清末以来的文字学家接触了西方文化,大体弄清了西方文字的面貌及其历史。既然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既然西方文字和它的历史呈现出特定的样态,那么,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时,就会 自然 而然地向西方文字“认同”。 汉字的“形”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 西方拚音文字不是以形表义的,而仅仅是表音的,它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对语言有极强的依赖性。既然如此,汉字也应是这样。于是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汉字“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这样的主张不是

4、个别的,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有的文字学家断然说,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的主张,是彻头彻尾反马克思主义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又进一步指出:“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基础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斯大林所说的思想的自然基础,仅仅是指有声语言。这样,认为汉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那就是离经叛道的。 可是,近年来,通过对聋哑人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义同物质手段的联系是多维的。这样的物质手段,可以是声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手语形式。现代心 理学 的实验也证明,认读方块汉字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不像认读拚音文字

5、那样,必须通过语音的 分析 才能了解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相信著名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这句话: “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词再去表示概念”。 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 西方文字大体经历了图画文字、表词文字、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就书写单位来说,西方文字的发展趋势是绝对的简化。 在此启发下,又兼看到了汉字中的一些简化现象,于是文字学家们立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今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简化。 但是,汉字的事实似非如此。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繁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比如在殷商时代,“祖父”的“祖”只写作“且”,语气词“唯”只写作“佳”,“考妣”的“妣”只写作“匕”或“比”。这类现象决

6、不是罕见的,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与西方文字书写单元的一味简化不同,汉字书写单元的演变走的是一条自己的路,它是既简又繁。吕叔湘说:“讲到字形的演变,可以说是既有简化,又有繁化。简化指减少笔画,为的是写起来方便。繁化指增加偏旁,为的是区别字义”。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符合汉字发展的特定状况的。 汉字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发展道路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文化宏观背景的影响。中国文化有一种基本的特征,即是调和持中,它制约着我们汉族人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比如,古人在处理 政治 问题时,既不一味的“宽”,也不一味的“猛”而是讲究“中和”,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古人认为,这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又如

7、在为人上,古人认为既不能太“质”,否则就过于“野”,也不能太“文”,不然就过于“史”,要取其中,即“文质彬彬”,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再如在处理“中学”和“西学”这对矛盾时,人们大都主张“中学”为“主”为“体”,而“西学”为“辅”为“用”,这也是取中庸之道。总之,古人在处理矛盾时,不好走极端,而常以互相让步、调和折衷的办法解决。这样的中庸文化精神,也制约着人们对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处理方式。汉字是要人书写的,写出来后又是让人看的,书写的人要求汉字形体简单,而看的人又要求汉字“视而可识”。这两项要求就构成一对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古人是取中庸之道的,即走简明化的道路。既考虑书写人的要求,

8、努力减少笔画便于人们书写;也照顾阅读人的利益,适当繁化,以区别字的意义。 汉字日益向表音的道路上迈进 西方文字的发展历程是,由表示意义到表示音节,再由表示音节到表示音素。既然如此,中国的汉字也应当是日益走向表音。 为什么说汉字的发展具有音化的趋势呢?文字学家们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假借字的产生和大量使用,二是标音的形声字的出现。 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如果汉字也同西方文字一样,是在一步步地向表音的方向迈进,那么在汉字中,传统所谓“假借字”应该是越来越多,而且相同的音节应该逐步用同一个“假借字”来书写。这样才能逐步由表意文字过渡到音节文字,最终变成拚音文字。 但是,汉字的历史发展状况却

9、与此大相径庭。假借字在较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比较广泛地被使用着,但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假借字多半被加上了义符。比如“溧冽”的“溧”本来写作“栗”,“忧感”的“感”本来写作“戚”,“云谓”的“谓”本来写作“胃”,“碡瑁”两字本来写作“毒冒”。有些假借字虽然没有加上意符,但是,由于它频繁地被使用,它的特定形体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使人产生了条件反射,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实现了字形和字义的直接联系。比如,连词“而”、“则”,代词“其”、“此”等等,人们视其形即知其义。 汉字在其发展中,逐渐取得绝对优势的不是假借字,而是“溧”、“感”、“谓”一类的形声字。形声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呢?有的文字

10、学家解释说:“这是由于它具有标注语音的优越性”。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若论标注语音,那么形声字不及假借字,因为后者是纯粹表示语音的。既然具有标注语音优越性的汉字会在汉字的发展中占有优势,那么在汉字占绝对多数的应该是假借字,而不是形声字。其实,形声字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音化是为意化服务的。它的声符往往不是真正表音,而只是大概地譬况一下,而且还常常兼表意义。一句话,形声字基本上也是以形表义的。 总之,汉字的发展趋势,并不是象有些文字学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步步地走向音化,而是始终在“意化”。 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五四时期的多数专家学者,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他们相

11、信,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走西方的道路。既然如此,汉字未来的出路就在于拉了化,即以字母表示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素。这一点,成了当时许多学人的共识。后来,文字学家们又得出了汉字的发展呈简化和音化的趋势,这样,人们就更加相信,未来的汉字一定会是一种西方式的拼音文字。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把汉字的根本改革作为项政策来加以推行。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是五四时期汉字拉丁化思想的历史延续。经这位伟大人物的提倡,汉字改革、走拼音化的道路成了不容置疑的语言文字工作上的指导思想。毛主席还具体地指出了汉字拼音化的具体实施步骤。主张要分两步走,一是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

12、加以根本性的改革。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文字改革的思思,提出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二是推广普通话,三是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文字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汉字拼音化运动至今快一个世纪了,它的成就却不大。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引起人们反思的原因,则是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特别是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潮流是单元的,它从西欧崛起后,将要涵盖天下,波及世界各地,任何种文化,都要经过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洗礼。但是,7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异于西方的现代 工业 文明出现了。如以日本、南朝鲜、 台湾 、香港

13、、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工业文明即东亚工业文明即是其中之。这些东亚同家和地区所走的道路,与西方的道路有所不同,其工业化的模式也有别于西方,但是,他们却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而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开始对现代化单元发展模式产生怀疑,开始认识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只是西方的一条,实现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只是西方一种,现代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些思想家开始进行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即设法突破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主义所提出的现代化模式。他们没法从三个方向进行突破,是回到传统中去,二是想办法了解非西方的重大文化传统,再一个就是了解初民的文化传统、初民的价值取向

14、。在此基础上,寻根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蔚为壮观。 在这种思潮 影响 下: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汉字,再思考汉字的未来。 清末以来,人们人都认为汉字“是当今普天之下之字之至难者”,而拉丁文则很容易,它“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提笔”。既然如此,汉字与拉丁文:字的优劣自不待言,汉字走拉丁化的道路也势在必行。 可是,今天人们却认识到,汉字虽然有些缺点,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记忆汉字虽然不象记忆西方文字宁母那样容易,却没有记忆词的书写形式的辛劳。而且汉字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它以形表意,阅读速度快;它是一

15、种平面字,储存的信息多,给人的敏感优于线形字;它简洁明确,有超时间和地域的功能等等。正因汉字有种种长处,所以行人说汉字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甚至还有人说:“汉字是 中国 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既然适合汉语的许多特点,并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长处,所以,人们认为汉字的未来不见得是拉丁化,对汉字进行的改革,不应是废弃式的改革,而应是继承式的改革,即把它不好的地方取消,采取优胜的地方。 二、难以克服传统文字学 理论 的缺欠 我国传统的文中理论,有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个理论产生于汉代,经东汉末年许慎的阐发而影响于后世。它本身有许多缺欠,主要有下述三点:一是把造字 方法 与用字方法混为一谈,更不会阐述这两者区分的原则,二是没有分清汉字的静态结构类型和动态的创造方法这两个概念,三是对造字方法、用字方法以及结构类型缺乏 科学 、完整的认识。 许慎所具体阐发的六书理论,虽然存在着种种缺欠,但是在清代以前,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许慎以来没有发现多少新材料,在宋代虽有不少金文材料出土,但却没有用于汉字学的 研究 ;二是许慎所撰写的说文,属于我国小学的经典著作,而小学与经学的地位几乎同样崇高,一般人不得妄加非议;二是我同学术研究的传统缺乏创新意识,人们崇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