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533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_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对政府不救市的机会成本探讨摘要:XX年1月2日, 中国 上海股市开盘点位点;XX年4月1日,沪市收盘点位。一个季度的时间,沪市下跌了%,创下了13年来的单季最大跌幅,给众多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关键词:政府;不救市;机会成本前言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经表态,“XX年,中国的股市将是慢牛之牛,但仍然是牛市”;而现在,有 经济 学家韩志国说“中国股市已陷入一轮长期熊市”;更有甚者,上海的杨百万先生,表示“熊市才是赚钱的时候”。先不论,中国的股市是

2、牛市还是熊市,但是给广大投资者,包括散户、基金、券商、QFII等机构带了损失是不容置疑的;也不必论及熊市是赚钱的好时机,如果是这样,当年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华尔街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投资者跳楼了,尽管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们的投机性太强,但是谁又能保证中国股市现在的投机性不强? 面临着的已经是这样一个让广大投资者失去信心的市场,不救市的人高喊着说,出于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考虑,有很多原因。当然,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在修“马奇诺”防线的时候,总是说这个防线是多么的坚不可摧,多么的让人值得信赖,但是最后“德军”还是进入了法兰西境内,并且让法国人当了一回

3、亡国之臣民。如果,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总是一味地强调它是多么的好的时候,或者是多么的悲观的时候,那么这个事情,往往不是像那样子的。因为,事情永远都是在风险中前进的或者在顺利中失败的。 谢国忠先生,固然被很多人敬称为民族之精英,但是难道看空中国经济,把斯特恩的走向 金融 衰退的12步拿来评价次贷危机对美国的 影响 ,或者是站在一个宏观经济学者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 问题 的人,就能称之为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吗?谢国忠先生固然也预见对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但是斯蒂格利茨也遇见到了,巴菲特也预见到了,索罗斯还制造了呢,所以,不必给他带上神圣的光环,因为这在当年很正常;当然谢国忠先生也因为在新加坡

4、说错了话,被人从摩根的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上踢了下来,现在又在某个机构奉献着自己的热血。 作为一位关心中国经济的热血青年,我不是要说谢国忠先生的坏话,或者要去诋毁谢的名誉,我只是在说,如果他真的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的话,就不应该出那么多的“风头”,制造那么多人们的心理恐慌。谁都知道,中国的金融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出自制度的问题,但是现在做的依然是在怎么维护这个制度的事情。如果仅仅为了维护这个制度,而美其名曰不可变革,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危机因为很多 企业 家,已经将股市看做了自己的提款机。 中国政府应该坚定的救市,为了改革这个制度下的一些不合理产物,如果还出手的话,那么错过

5、了现在的这个机会,等待在未来的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个人觉得如果不救市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损失: 一、市场信心的缺失。通过XX年11月以来的市场暴跌,已经使得很多的投资者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更是遭受到了心灵的摧残,原因是明明牛市的宣传,但是变成了熊市的事实。试想,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明哲保身、相互欺诈的市场,哪还有后继之人,也哪会有国家资本市场的长远 发展 ? 二、加剧当前的通货膨胀。资本市场上资本商品的定价,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表现,如果该资本商品背后的企业经营业绩不善,则会形成该资本商品的价格高估,导致该资本商品价格下跌;相反,如果其背后的企业经营业绩很好的话,则会形成该资本商品的价格低估,使得资

6、本商品价格上涨。可 目前 ,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向好的前提下,众多企业出现的赢利增长并没有反应到资本商品的价格上来,一味的打压资本商品市场的定价,势必会造成企业实体经济与资本商品经济的脱离,更会形成扭曲的传导机制,即是在证券不能为企业实体经济的反应时,企业必然会通过提升产品售价来增加自身收入,维持企业的正常利润和长远的资金需求,近期银行类证券的表现即是如此,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企业所面临的来自贷款的压缩与存款的增加,那么银行必然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和提高服务费用率等资本价格或服务价格来保证自身利润的获得。同样的,如果是居民消费类企业,更是会出现这种在自身企业的资本商品不能带来企业利润的情况下,

7、会通过提升产品价格,换来融资的需求,伊利股份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会加大。针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软着陆要求,如果资本市场不能做好配合,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当前我国 经济 面临的主要 问题 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经济过热,投资需求过旺,有很多组数据已经表明了。但是,要维持这么一个大国的经济稳定,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不能为了降温,就拼命的泼冷水,那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最后的一点火苗都浇灭了,所以,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引导。而当前资本市场上的行为,就有拼命泼冷水之嫌,过分的打击投资者的热情,消除 企业 的投资规划,可能经济的增长会变得相当艰难。如此,背离了宏观经济调整

8、的初衷,给我国宏观经济的 发展 更是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不利 影响 ;更加会给下一个阶段的调控带来及其复杂的难度。 四、 社会 的动荡。众所周知, 中国 的股民人数已经有了1亿,这么庞大的群体,代表着中国的中上层民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是普通的劳动者,其收入的来源都是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付出。如果中国股市持续下跌,不能有效止跌上升的话,那么等待着这些民众的可能就是家庭财富的急剧缩水或者家庭破裂,如此庞大的群体能够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首先是因为这个市场的吸引力,但如果这个市场陷入到了如此境地还不能自拔的话,则根本无吸引力可言,因为谁都不能断言,到此就见底了。如果恐慌情绪的蔓延,造成市场进一步的

9、抛售,可能会有一些规模群体的游行或抗议的情况出现,这些应该是大家都不希望看见的,不过在人们的内心中,受着非理性因素驱使的时候也是有的。 五、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利。资本市场虽说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更是经济行为的反应。如果资本市场不能真确反应企业的经济行为,当企业有重大利好或重大利空的时候,在资本市场上不能得到反应,那么这种资本市场本身就应该是有些问题了;许多质地优良的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成长性以及所取得的业绩,在资本市场上,已经被早早否定了,伴随着股价的下跌,这些企业的正常价值已经被严重偏离,如众多资源类企业的股票,由于自身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的垄断性,股价应该会有很好的反应,但是现在也已经出现了20倍左右的市盈率,甚至有的出现了十倍左右的市赢率。如此低估的价值,会加大企业被并购或者恶意收购的风险,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伴随着市场,又有多少人在乎这些呢?还有,长期低估下去的话,更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如企业股东低吸带动其他人炒做跟风的情况会有出现。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