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46455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非常简短浓缩的微型童话,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讲述了一只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的花采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就被夹得扁扁的,成了书本里一个会走路的字,书本里的字也学着小蚂蚁走动,这本旧书变成了一本新书。选编这篇作品,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另一类童话的魅力。体会文中:小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墙 趴”等3个字,会写“孤、零”等8个字,会写“孤零零 睡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过程与方法目

2、标】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小蚂蚁住进书里之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2.复述课文,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书本里的蚂蚁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从而培养热爱语言文字与阅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那些新奇有趣的事情。【教学难点】复述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出示蚂蚁图片。2.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蚂蚁的知识。(教师小结补充)3.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关于生活在书本中的小蚂蚁的童话,怎么样?4

3、.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法指导: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1. 同桌合作,读通课文。主要把生字和生僻字读准2. 指名读生字,集体正音。出示生字:孤 零 睡 随 荚 碎 挺 编 墙

4、趴 蕊(1)读准字音注意:“随 碎”是平舌音,“睡 蕊”是翘舌音,“编”是前鼻音,“零 挺 墙”是后鼻音。(2)指导写法:出示会写字:孤 零 睡 随 夹 碎 挺 编 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如何把字写正确、美观?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孤”左窄右宽,注意左边“子”字旁中间一提的写法,右边是“瓜”不是“爪”;“夹”字注意笔顺:横 点 撇 横 撇 捺;“睡”左窄右宽,右边的“垂”,共四横,写时注意间距均等,但长短不同,最后一横最短,第二横最长,两个短竖插在地二个横上面。“挺”左窄右宽,注意右边是个“廷”,“编”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扁”里面是一横两竖。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记住字形,当场听写

5、。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展示交流如下: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睡 碎 挺 编熟字加偏旁(熟字):子+瓜=孤 雨+令=零 有+辶+阝=随形近字比较:来一夹 狐一孤 偏一编 3.认读词语。孤零零 睡觉 随手 细碎 密密麻麻 编故事 墙角 花蕊 注意“零”在这里读轻声。4.理解词语:孤零零:本文指孤单、孤独,没有依靠。细碎:细小而零碎。密密麻麻:非常的密集,像鱼鳞那样排列着。形容又多又密。花蕊:花的雌蕊和雄蕊的统称。【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

6、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三、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3.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解疑。归纳质疑: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呢?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设计意图】在多遍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感知试验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四、小结:从此,小蚂蚁就在这本旧书里面安家落户了,自从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设计意图】总结提升,并引导下一节课

7、学习。5、 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2、 完成配套练习。【设计意图】巩固提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抽读生字卡片。2.听写生字。 3.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只小蚂蚁无意中被一个小姑娘夹进了一本旧书里,被压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后,他居然发现这本旧书里的字全都会说话,而且后来非常乐意自己也当它们的一员,成为一个字,从此在旧书里安家落户,我们来看看自从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相互检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复习上一节课知识,并从上一节课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重点突破:(一)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读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8、?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说)同学们,如果你们是这只小蚂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扁扁的了,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二)学习3-6自然段 师:接下来,被书本压成了扁扁的小蚂蚁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3-6自然段。 (讲述了小蚂蚁与书本里的字对话,并挺乐意做一个字。) 练读,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读出小蚂蚁奇怪的神态与非常乐意做一个字的快乐。(三)精学7-13自然段。1.学习7、8自然段 指名读第7、8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指名说(旧书不在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2.学习9、10自然段 (1)生自读9、10自然段,还有哪些更新奇的事情发生呢?指名说(字天天做运

9、动,小姑娘每天看到不一样的新故事。)(2)做“文字窜门”游戏。 出示:“他们向蚂蚁学习跳舞。”(改变文字顺序,变成一个意思不同的新句子。) 预设:蚂蚁向他们学习跳舞。(3)练读9、10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惊奇。3.学习11-13自然段 故事为什么每天都和昨天的不一样呢?指名分角色读11-13自然段。(语言文字就是如此神奇,同样的文字以不同的形式排列组合,就组成了新的词,新的句,表达出新的意思,当然也就每天产生和昨天内容不一样的新故事了。)(四)齐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小蚂蚁住进书里之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复述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三、畅谈感受,教师小结

10、:1.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2.谈一谈你学了这篇文章的感受。(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看法。)3.小结:通过这篇神奇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能够像小蚂蚁一样,活跃起来,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创造新的生活。【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书本里的蚂蚁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从而培养热爱语言文字与阅读的兴趣。四、作业布置:1、正确抄写本课的词语。2、朗读课文。【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阅读可以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可以累积好词佳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静气。五、板书设计:书本里的蚂蚁 原来的小蚂蚁变成了一个会走动的字

11、原来从没想过要走动的字变成了到处走动的字 原来的那个故事变成了新的故事【设计意图】 这样的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在给孩子们上“书本里的蚂蚁”的时候,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导入“你们见过蚂蚁吗?请孩子们来说说蚂蚁的外形及生活习惯。”孩子们发言很积极,都说见过,说“蚂蚁是黑色的,头上有两个触角,身体像个圆桶分成三节,蚂蚁喜欢吃的东西很多:小米粒、碎面包”它们靠触角交流”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朗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说、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课中我设计了“文字串门”游戏,让学生变换标点和文字顺序改变句子的意思。学生对这个游戏尤为感兴趣,连平日里不怎么爱动脑的同学都举起了小手,很多同学在游戏结束了还意犹未尽。我不由想到,如果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和语言活动,不是更能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与阅读的主动性吗?“文字串门”游戏从形式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