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394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 1、山歌类 、劳动歌曲类 、风俗歌曲类4、情歌类 、出征歌类 、舞歌类一般情况下,1、2、3、4类以歌为主,较少伴以舞蹈,5、6类则载歌载舞。 、演唱形式 二部歌 的形式丰富多样,总的说来以同声演唱为主,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二人或三人的同声演唱;2、二人以上,五人以下的同声演唱3、多人演唱的男声领、合唱;4、多人演唱的女声领、合唱;5、男声领、合唱与女声领、合唱的对唱以上演唱形式中,上声部均由一人担任。在家里演唱时

2、站、坐均可,只唱不舞,在坝子上演唱时载歌载舞。 二、 二部歌的表现特征 、独特的、以平行大二度为主的纵向结构 与其他民族多声部民歌相比较,二部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两个声部在纵的关系上主要由平行大二度音程构成。这也是 二部歌与其他所有已知多声部民歌最显著的区别。在实际演唱中,无论在何种场合、以何种演唱形式以及参与歌唱人数的多寡,均由领唱者演唱第一声部,其他人则演唱第二声部。二部歌的起、合腔通常可分为三种情况,1、由领唱者唱出歌曲开始的音高后,其他人则在该音高下方大二度的音高上唱出第二声部;2、歌曲开始处两声部在同一音高,随即在音符时值较长处分为两个声部;3、结束处的长音通常合为同度。总的说来,二部

3、歌除偶尔在歌曲的开始和中间的部分拖腔合为同度外,其两声部的旋律线在纵的关系上基本贯穿以平行大二度音程为主的原则。当然,当两个声部流动时,一些经过音偶尔也构成非大二度关系的其它音程,但此种情况毕竟为数较少,不 影响 二部歌平行大二度的基本特征。(见谱例一)、两个声部相对独立的旋律线和节奏型在横的关系上,两个声部具有相对独立的旋律线和节奏型,其中,又以合唱声部的旋律线和节奏型的变化更为主动、丰富、流畅。两个声部的基本特征是:1、领唱声部的旋律通常较为流畅,节奏变化不如合唱声部丰富,乐句半终止处多为调式中较为稳定的音;2、合唱声部在旋律上更为流畅,节奏的变化更为丰富,为了刻意与领唱声部形成纵向大二度

4、关系,歌曲中大部分时间与领唱声部处于音程上的不协和状态;3、尽管两个声部在演唱人数乃至实际音量上不成比例,但在实际演唱中,两个声部并不存在主、次之分。笔者认为,二部歌演唱中由纵向平行大二度形成的特殊的、紧张的 音乐 效果,是人为且刻意造成的,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将在本文后面 分析 探讨。、特殊的颤音表现 方法特殊的颤音表现方法,是二部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和 艺术 特征。与其他民族的民歌在颤音的使用方法上相比较,二部歌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汉族民歌在演唱中通常较少使用颤音,即便使用,也多用于拖腔时,且颤幅较小,频率较快,声调较平直;在朝鲜族、藏族以及我国新疆的各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中,颤音的使用较为多样,

5、颤幅较大,频率较慢,近似于弦乐的大幅度揉弦,但也多用于拖腔或时值较长的音符。而在二部歌的演唱中,颤音的使用方法极为独特。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特征:1、颤幅大,通常由颤幅下方的音向旋律音快速上扬、涌动而形成,上扬音较旋律音更强;2、在演唱八分音符时,由颤幅下方的音向旋律音快速上扬、涌动而形成一次较慢的频率,此时上扬音更强,使八分音符具有重音的性质;3、凡四分音符时值以上的音符均用颤音演唱,此时频率较八分音符稍快且均匀,不明显受歌曲速度的限制。由于以上原因,二部歌演唱时歌声高亢嘹亮,雄悍粗犷,极具震撼力。然而,恰恰也正是以上原因,给为二部歌旋律线的判别乃至记谱工作,带来较大困难。、特殊的律制和丰富

6、多彩的变化音 大量的二部歌 为五声结构,还有一部分则为七声结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含有丰富多样的变化音,后者尤其如此。二部歌在律制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许多歌曲中,在3和4的小二度音程中间,还有着一个极不稳定、在听觉上极易使人产生错觉,然而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音,即笔者在记谱时通常标记为3的音。在许多二部歌歌曲中,都有着这种3、 3、4三个音同时存在的现象。对于大多数民族音乐工作者来说,判别这三个音应当不是难事,但要准确地唱准它、尤其是3却是相当困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黑水地区的尔麦人却能将它们轻而易举、准确地演唱出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 3所具有的游移和不稳定性,一些音乐工作者在记谱时

7、经常将其标记为3或4。这种带有主观性、显然是借鉴西洋音乐或汉族音乐的律制观念来将其概括的记谱方法,既不利于二部歌这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保存,更为严重的是削弱甚至抹杀了二部歌最重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征。事实上,在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即便是在汉族某些地区的音乐中,这种游移、不稳定的音也是客观存在的,合理的做法是将它们视为一种特殊律制的客观存在,而不应人为地将它们强行规范到某种律制体系中去。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因为3的频繁使用以及歌曲中大量变化音的存在,使二部歌明显地带有一种来自于西域的痕迹,与哈萨克民歌黑云雀比较,不难发现它们在结构和风格上的相似之处。因此,笔者认 在远古的时候,大地一片莽原。 牛

8、群羊群多兴旺,羌族儿女乐无边。 记述战争和 自然 灾害逼使羌人向西迁徙: 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 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幸福的源泉。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马,战乱中被魔兵一齐冲散。战火滚滚阻音讯,各自奔波找前程。 记述其中一支中途向南移动: 阿巴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朵山。 羌语补朵山乃是青海、四川间的一座山,白构或白狗即白狗羌。 史诗中还记述,在羌人始祖-天女木姐的帮助下,抛白石而变成大雪山,才挡住了追兵。 三块白石抛下山,白石变成大雪山。 三座大雪山,耸立云中间。挡着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 记述羌人继续南下,来到了今松潘境内: 千山万岭脚下过,来到热兹水草原。 而后又移居今茂

9、县境内的日补坝:日补坝,宽又宽,鲜花开满山。羌人战败戈憨,在这里重建家园。 根据羌戈大战的记述,羌人在南迁的过程中,便陆续定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的地区。如首领阿巴白构的大儿子定居于格溜,二儿子定居于热兹,三儿子定居于夸渣,四儿子定居于波洗,五儿子木勒定居于慈巴,六儿子定居于喀书,七儿子定居于尾尼,八儿子定居于罗和,九儿子定居于巨达。可以说,羌人曾经满布于岷江上游广大地区。在今天,羌人仍居住在以上大部分地区并生息繁衍而延续至今。当然,岷江上游羌人的来源应该是多元的,但可以肯定的说,定居于黑水河流域的羌人是古代羌人先民的一个部分。 自古以来,先后定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的羌人,既要面对各 历史 时期统治阶级

10、的残酷剥削、镇压、征服、掠夺并进行顽强的抵抗,同时,亦必须面临与周边相邻民族和部落间为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而发生的长期不断的征战。自唐代后,羌人的居住区域在地理上已处于汉、藏两大民族的夹缝之中,随时面临着被征服和兼并的危险。艰险的迁徙历程,险峻的生存环境,既使羌人在心理上不得不随时保持着对民族生存的巨大危机感,也使羌人养成了能征善战、视死如归的民族性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形成以及艺术手段的运用,都是以 社会 的物资生产条件和与此相关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是对该形式在产生、形成时期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客观反映。二部歌 的产生和形成亦不能脱离和违背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 规律 。以由二部

11、歌伴唱为主的卡斯达温为例,我们可从其所反映的尔麦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环境、民族性格以及音乐形态所具有的特征等方面,对二部歌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进行探索。卡斯达温又名大葬舞,是一种古老的羌族民间传统祭祀歌舞,用于古代征战阵亡英雄的大型葬礼仪式。按羌人习俗,凡男子征战而亡为吉,病终为不祥。在后汉书中有其为兵,长于山谷,短于平地。男子兵死有名,病死谓之劣,又以为不祥。的记述。从卡斯达温的 内容 及表演程序来看,既是对阵亡英雄的追悼,也是对从开始到获得胜利的战争场面的追忆和再现。举行卡斯达温仪式时,众人围站成一大圆圈,男、女各站半圆。仪式以深沉悲缓的挽歌开始,曲调高亢而无凄凉,意为向阵亡英雄表示敬意和哀

12、悼。此时,仪式中的男子皆手执长刀,身穿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毛和枯麦杆的牛皮头盔,披发瞠目,气宇轩昂,十分威武雄壮。随即,歌曲情绪转为高亢雄壮,节奏铿锵有力,舞者随着歌唱节奏,挥舞手中长刀作厮杀状,并不时朝天鸣枪,口中连续发出威逼恐吓性的嗬哈声,吼声震天动地。此为模拟战场上的殊死拼杀场面。当此情节进行到高潮时,厮杀突然停止,所有舞者集体爆发出令人心悸的狂笑,表现经残酷拼杀后终于获得胜利的情景。随后,众人肃立,由巫师念诵经文,超度并祈祷阵亡英雄的灵魂顺利升天。此时,女声以极为虔诚的情感和平淡的声调,反复吟唱一首情绪虚幻飘渺、终止极不稳定的颂歌,象征阵亡英雄的灵魂已顺利升入天国。从卡斯达温所表现

13、的内容来看,它所反映的是羌人在这一历史时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社会生活,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生存环境下羌人民族性格和民族心态的客观写照。在形式上,卡斯达温仍然还保持原始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在音乐形态上,歌曲的调式结构不明显,一些段落的曲调因演唱者性别不同而差异很大,音符的增减与时值的变化的随意性较强。在音乐表现手段上,两个声部纵向平行大二度音程关系制造出极尖锐、极不协调、极不稳定以及两声部旋律线极难分辨的音响效果。笔者认为,1、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存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是二部歌得以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2、从形式、内容以及原始的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推论,卡斯达温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

14、民族在特定生存状态下的特定产物,它的产生、形成大约应在古羌人中的一支南迁进入岷江流域并与戈基人发生战争这一历史时期。3、卡斯达温所产生的时期也应是二部歌产生的时期,而卡斯达温的歌曲部分则是二部歌最早的状态,是二部歌真正的雏形。 四、二部歌的传承缘由 因就在于尔麦人始终极其顽强地保持着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正是这种顽强的信仰才使得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具有保留、存在的前提。我们知道,无论宗教形态的哪个阶段,其本质都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现象得以存在的精神载体和意识保障。只要这种意识形态还存在,那么,与此相关的各种现象也会随之存在并得以延续。这种宗教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既具有巩固已经群

15、体化了的宗教感情的作用,也保持和延续着群体间的共同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强大的内聚力。因此,笔者认为,尔麦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是卡斯达温在 历史 上之所以能保存、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北方方言对保存卡斯达温的意义“共同的语言是民族共同体的特征之一。在 研究 民族特点及其 发展 规律 时,语言是最显著的民族标志。对世界各民族的分类,首先是对语言系谱进行分类,即根据对各民族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进行比较研究并确定亲属关系”。羌人的语言,属藏缅语系羌语支。茂县、汶川等地的羌人使用的是南方方言,黑水地区的尔麦人使用的则是北方方言。羌人无文字,故语言对于羌人来说就尤其重要。羌人的历史、记事、群体间的交流乃至象羌戈大战这样的传说史诗都必须以语言的形式来得以传承。因此,语言对于研究羌人的文化现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卡斯达温及现在二部歌流传的地区何以仅存在于使用羌语北方方言的、即现今黑水县的尔麦人聚居区与毗邻的茂县赤不苏地区?卡斯达温及二部歌的存在、流传与北方方言这二者之间是否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的关系?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