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4929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图书情报: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新探摘 要文献采访是国内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基于对采访概念和文献采访理论的认识,研究了该系统文献采访的现有模式,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学科馆员文献采访模式,以期对这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启迪。关键词 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图书馆学在信息时代,文献已成为高师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关系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如何依据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实际,更好地开展文献采访

2、,是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 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以下简称图情系统)是高师院校的核心支柱之一。国内的高师院校属于多学科大学,就目前现状而言,大多数此类大学图情系统的管理体制为学校建立校级图书馆,在各院、系和研究所分别设立资料室。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型文献的剧增,校网络中心也被纳入此系统。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各成员的定位是:校级图书馆为学习型图书馆,各专业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为研究型图书馆。就文献采访而言,前者围绕学生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后者满足教师的教学参考和科研创新的需要。校网络中心主要是为数字型文献传播提供网络技术支持。采访和文献采访理论“采访”一词由“采”和“

3、访”组合而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访”即调查、寻求,“采”即选取、搜集;“访”是“采”的必要前提,“采”则是“访”的必然结果1。文献采访就是根据各类图情系统的性质、任务、读者需求、经费状况等,通过多渠道建立和扩充文献的过程。围绕文献采访,相继诞生了“绝对完整理论”“选择理论”“需要理论”“价值理论”和“协调理论”等理论2。在这些理论中,“绝对完整理论”不切实际,过于理想。“选择理论”是一个相对主义色彩浓厚的理论,提出以严格的“选择”,实现文献的特色化。“需求理论”的人本化倾向明显,体现了读者优先的原则。“价值理论”兼顾文献的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以求文献采访达到杜威所倡导的“最好的图书,最

4、多的读者,最少的开支”之目的。“使用概率理论”和“调查选择理论”等将文献采访引向量化轨道,丰富和发展了“选择理论”“需求理论”和“价值理论”,但需加强文献量化采访的可操作性。“协调理论”顺应了当今信息爆炸和文献类型多元化的时代潮流,打破和抛弃了一馆独立采访的广而全的传统方式,突破馆际界限,开展多馆协调和区域合作采访,以真正实现杜威提出的“三个最”为宗旨。综观各种文献采访理论,都是出于一定时代的需要,对过去理论扬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当前国内高师院校的发展实际,运用科学理论,对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讨,实现理论创新,指导该系统文献采访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高师院

5、校图情系统的文献采访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校图书馆是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保障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机构,其首要任务是采集各类型文献资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3。因此,文献采访是高师院校图情系统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宗旨就是根据本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和师生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国内外的各种类型的文献,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专业文献体系,以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当前,国内大多数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所采用的文献采访模式这是一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文献采访模式。校级图书馆在校网络中心的协助下,集中采访国内外专业期刊机读数据库、电子图书、

6、视频文献等数字型文献,通过校园网供校内各终端使用。印刷型专业书报刊等文献采访则是校级图书馆和资料室各取所需,分散进行。高师院校图情系统现行文献采访模式的形成,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的延续,更是这类高校办学现状之使然。随着国内大学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高师院校的办学规模骤增,多校区办学已成为许多这类大学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然而,在每个校区图书馆收藏相同的印刷型文献复本不现实也没必要,让不同校区读者赶往其他校区图书馆借阅印刷型文献更是勉为其难。校级图书馆行使高师院校文献信息中心的职责,由其牵头集中采访数字型文献,有利于对这类文献的集约化管理。然而,面对印刷型文献多元化的趋势,长期形成的印刷

7、型文献采访制度显现出过于刻板和流程繁琐等弊端,这极大地延缓了这类文献的流通,出现“新书变旧书”的状况。尽管校级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掌握文献采访的理论和方法,但他们不可能全面了解本校各专业的最新动态,从而出现“该采访的没采访到,不该采访的却采访了”的现象,导致文献采访质量的降低。文献采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相关经费长期短缺,面对文献价格飞涨,更是入不敷出。高师院校各专业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的用户,主要以本单位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他们间有经常性的交流,形成了一种信息情结4,这些用户将本单位资料室视为学术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印刷型文献的集散地。资料室开展的印刷型文献采访针对性

8、强、操作灵活,使得用户急需的教学和科研文献能够及时采访到位并流通,提高了文献的使用效率。院、系和研究所自筹的专业学科建设费和研究生教育文献资料费等经费的投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文献采访经费短缺的窘境。基于以上缘由,长期以来提倡的大学校级图书馆与各专业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合并的模式,在国内高师院校难以贯彻实施。因此,唯有改革现有模式,提出创新建议,才能开创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的新局面。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工作的创新 结合实际,更新理念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狭义的知识管理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

9、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5。 情报科学的认知范式将情报科学的核心定位于:“促进所需的情报在情报生产者和情报用户之间的有效传播” 。6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是知识集散地和情报加工厂,将浩瀚的信息有序化,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并转化成为有用的情报(尤其是竞争性情报),以供用户使用,这是该系统的命脉之所在。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是实现其使命的基础平台,应秉承上述理论和范式,坚持以人为本,寻求文献采访与用户所需的最佳结合;坚持协调互动,达到文献最大限度传播和共享;坚持知识创新,实现自身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共赢 。4.面对现实,创新模式文献采访的主体和文献用户都是“人”。要达到文献采访的供需双赢

10、,实现文献采访主体的角色转变是关键,而突破口就是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学科馆员文献采访创新模式”。这是基于知识管理、情报有效传播和信息反馈规律建立起来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模式。在此模式中,“学科馆员制度”是前提,“学科馆员”是核心。学科馆员要肩负整个采访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保证此过程中情报的有效传播,接受来自用户的信息反馈。4.建立制度,培养人才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尤其是其中的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成为学校政策性人事关系岗位,甚至被称为“收容站”和“养老站”。这些岗位上的许多工作人员业务理论和技能偏低,难以担当学科专业文献资源采访重任。因此,在高师院校图情系统中实

11、施“学科馆员文献采访模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培养“学科馆员”刻不容缓。“学科馆员制度”发源于美国,在欧美发达国家图书馆界盛行,20世纪末引入中国,现已在清华大学等国内大学图情系统中推广。它是一种以学科为对象、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方式。在高师院校图情系统中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是要从上至下地转变传统的“参考馆员”办馆理念和服务方式,着力培养具备图情基本理论和技能,又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为该学科专业文献建设和使用提供深层次导航和服务的复合型图书馆员,即“学科馆员”,让他们在“学科馆员文献采访模式中担当主角。首先,从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尤其是各院、系和研究所中选

12、择业务水平高、具有某一学科高学历或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科研能力的人员,让他们摆脱行政和事务性工作,成为专职“学科馆员”,专心致志地追踪某一学科的发展前沿,开展该学科专业文献的采访工作和深层次的专业文献服务。其次,从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中挑选和培养“学科馆员”。这些研究生长期在某一学科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掌握了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果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图情理论和技能培训,他们便能在实际工作中较快地担当起“学科馆员”的重任。这样,既改革了图情采访工作,又培养了年轻的专业人才。“学科馆员”的培养既要能成才,还要留得住。这就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及宽松的学术氛围,同时,强化每一位“学

13、科馆员”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真正成为学科专业文献采访的“狩猎者”“导航员”和“联络员”,以及深层次专业文献服务的“拓荒者”和“探究者”,并将工作绩效与职称晋升和奖励机制等挂钩。每一位“学科馆员”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工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科研,将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提出以人文本,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创新模式,可以成为该系统文献采访改革的突破口,势必给这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契机。参考文献1 曹 均.论高校图书馆图书多维化“访”与“采”J.四川图书馆学报,XX(3):1821.2 庞恩旭.图书馆文献采访理论述评J.图书与情报,XX(2):3537.3 资 芸.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OL.http:/4 杨小华.试论高校研究生的信息商培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XX,18(1):130132.5 邱均平. 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XX(4):1114.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