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3464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_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一、 中国 安全 科学 技术体系结构及拓展思路 安全科学在国家标准GB/T13745-92科学分类与代码中称为安全科学技术。关于它的学科体系及分类情况可追溯到本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劳动保护科学界对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就开始研讨和争鸣。特别值得铭记的是,由当时国家劳动总局领导支持,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具体组织,对我国安全科学的创建和推动产生过奠基作用和巨大 影响 的,具有 历史 意义的两次劳动保护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会议。 从劳

2、动保护科学到安全科学 从劳动保护科学到安全科学在1982年于和1985年于召开的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层次及学科、专业 教育 等 问题 。集众家之长,以刘潜为代表的学者群,1984年9月较系统地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设想。 经过近10年的充实和提炼,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联系和组织的一批专家、学者,在原国家劳动总局及劳动人事领导的支持和授权下,默默地进行着艰苦的工作,千方百计与国家科委、教委、国家技术监督局沟通了并建立正式对话的渠道;申报并论证了建立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可能性;使不少专家和主管领导理解了安全科学

3、,建议大专院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又使安全科学在国家图书分类法中取得了合法地位,与环境科学合占X类;国家的主题词表和叙词库正式收入了安全学类的 内容 ;1991年创办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劳动部XX年 发展 纲要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列入规划;安全工程专业的学历教育及三级学位教育的建立,为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安全科学的学科建设 理论 得到政府领导人和教育界、 科技 界专家、学者的认同和支持等一系列有成效活动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就在1992年11月1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科学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终于获得了一级学

4、科的地位,并在1993年7月1日正式实行,此学科包括有5个二级学科和27个三级学科,成为58个一级学科的一员,又以综合性学科著称;其“学科分类与代码”详见表1. 见表 老教授遗训与安全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黄元平教授,生前就有较深刻地思考。在1994年8月7日,向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秘书处提出书面建议。他认为,应在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修改章程时,应该对学会从事学术活动的学科领域即安全科学的内涵及范围交代清楚,他亲笔写出:安全科学应包含以下的内容: 1)安全 自然 科学安全物理,安全化学,安全数学。 )安全 社会 科学安全 哲学 ,安全法学,安全 经济 学,安全心

5、理学 。 )灾害防治学自然灾害防治,各行业灾害防治。 )安全技术工程通风工程,高温高压防治工程,防尘工程,防毒工程,航空事故防治工程,航天事故防治工程,航海事故防治工程, 交通 事故防治工程,噪音、震动、照明事故防治工程,救护工程,个体防护工程,安全机电设备防护工程,安全检测与自动监控技术。 )安全卫生工程各种职业病防治,辐射防治。 )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管理,安全系统 分析 ,事故逻辑分析,安全状况评估与预测。 )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宣传与普及,职工安全培训,安全技术人员专业继续教育。 黄元平教授生前书面遗训值得后人认真思考,为拓展思路,改变观念,科学、系统地完善安全科学而提出较为完整的学科构想,特

6、别是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安全科技学科建设者深思。 1)安全自然科学类:应增设安全物理、安全文化学、安全数学 )安全社会科学类:应增设安全哲学、安全心理学。 )灾害防治学类:应增设自然灾害防治即减灾科学,其中包含了自然灾害,也包含了各行业灾害的防治。 二、安全科学学科建设树立全新的观点 安全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一级学科的地位,但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符合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的需求为最高目标。因此,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充实和完善,必须与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人民对安全的需求程度及其安全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必须树立安全文化观、科学的大安全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综合安全减灾论的全新观点,才能不狭义,才有希望保

7、障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 .1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 学科的诞生标志着学科自身发展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成熟。而学科建设则标志着学科的完善、发展和拓变的过程。安全科学的完善和拓展除自身发展内动力外,更需要得到社会、全民和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拥戴和支持。通过安全文化知识和哲理的宣传和教育,改变固有的观念,建立科学的思维 方法 ,形成自我约束安全习俗和规范,让大众懂得安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对安全知识及安全的意识提高新的水平,当人民对安全科学的知识和需要显示出无比渴望和热衷追求的积极性时安全才能有保障。万万不可忽视对全民、全社会安全知识的传播和安全逃生的教育,从中、小学,从下一代抓起,用安全文化影响未来的接

8、班是重大举措。灾害的意外性,随机性,可能给每个人带来灾难,但都能在临场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妥善处理意外灾害就能转危为安。可见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对全民安全,对推动安全科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993年以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吴邦国以及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大力支持和倡导的安全文化建设,在短短的五年间,在国人的心目中,已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劳动部举办的安全周,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七部开展的“中小学生安全日”活动,到公安部推行“交通安全周”、“消防周”以及“震灾日”、“10月减灾日”等等都渗透着安全文化的知识和应急、自救、互救、逃生的技能,同时也发挥了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但是,必

9、须懂得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技术的母体,只有全民安全文化素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才能使安全科学技术被公众普遍接受并采用,安全科学技术才能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 应用 领域中得到发展。学科的产生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公众需要的产物,有怎样的安全文化背景,自然也有相应水平的安全科学。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创建和发展的基础,而安全科学是安全文化的特殊形式,是安全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结晶,安全科学学科的建设正是安全文化丰富和繁荣的一种文化过程。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相互关系见框图。 .2树立 科学 的大安全观点 要力行安全、力创安全,首先要树立以下国民安全新观点: 1)护展对安全认识领域 要把以生产领域的安全,

10、不断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这是基于国内外意外伤亡事故和灾害的现状 分析 及惨痛的经验和血的教训而提出的:1993年,欧共体在奥地利召开“国际共同安全”大会上,代表们强调要重视非职业性伤害事故并公布了以下的数字:职业事故仅占7%, 交通 事故占37%,其它事故总和占56%;美国1993年的事故数据公布:生产事故为%,交通事故为46%,其它事故之和为%;我国“八。五期间伤亡事故统计表明:生产性事故占%-%;交通事故占%;其它事故之和为5%11%. 可以看出:生产性的意外伤害和灾祸,比非生产性的要少得多。专家们认为:正常情况下,生产性的意外伤害和灾祸有可能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交通事故、家庭及

11、公共场所事故之和,约为生产性事故的512倍。必须充分重视非生产领域的安全 问题 。 )保护从事活动的人的安全 从劳动安全的观点,要把保护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扩展到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身心安全即公共安全、家庭安全、产品安全、保健、休闲与娱乐领域安全,甚至高新 科技 探索和开发中心,要特别重视对人的保护及其风险问题的 研究 。 )普及安全 教育 极大 影响 公众,重点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利用一切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影响公众和 社会 ,树立跨世纪的大安全观。当务之急是培养和造就幼儿和中小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大安全观,使他们具有安全文化知识,职业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的技能。 )坚持

12、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尤其要影响国家决策层 用安全文化知识启迪人、教育人、造就人、形成全国安全文化氛围的大气候,呈现安全、卫生、舒适的文明环境,成为当代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国家领导人和决策层有责任力行安全、有义务对社会、对人民的安全、健康负责,也应该成为他们政绩考核的主要 内容 。 )培养和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 应用 安全科技高新技术,对灾害和意外伤害事故进行评估预测、预报、减灾、依靠科学 方法 和全民参与的行动来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预防文化”的宗旨,保护大众的身心安全与健康,要有远虑,更要注意力排近忧,对灾害的预防,时刻不容放松和怠慢。 )宣传城市综合减灾意识和风险观 1

13、世纪初,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集居城市,都市和社区的安全、减灾和环保问题成为国家建设和城市 发展 的重大难题,国民必须树立综合协调的安全减灾风险观。做到 工业 、建筑、交通、用电、供水、防火、环境等在工程及学科领导领域的交叉、联合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发动公民和全社会,以家庭、社区安全为基础,推动城市综合安全减灾行动计划,时刻应急各种灾难和风险。 .3安全减灾论与安全科学人类对 自然 的认识及减灾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环境灾害、宇宙灾害已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有关这些灾源的产生、预测和减灾的 理论 及灾情记录,均出版了有关灾害科学的系统编著。由于自然灾害给

14、人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造就难以估量的损失,夺取了生命,破坏了生产,毁坏了家园,也恶化了环境生态,以致诱发出新的灾害,因此,减灾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问题,是关系到人民身心与健康、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及国民 经济 持续增长的大问题。灾害科学及其科学体系较为完整,本世纪中期,我国的灾害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开始综合研究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及其减灾工程技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灾害科学结合灾害社会科学,形成了综合减灾科技体系,更加丰富了安全减灾的科学理论,成为 中国 安全减灾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灾害论的理论及其实践得以发展。减灾科学,从地质、气象、农林灾害的研究,转向了局部的、区域性预测和减

15、灾,进而深入到人口密集,灾源众多的城市,并采取了全球的统一行动,联合国支持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已取得巨大成就如减灾风险学、城市灾害学、减灾科学管理指南等专著出版。更为可喜的是我国减灾科学与安全科学界的专家携手合作的中国安全减灾战略论新著即将于1998年末问世。 值得注意,使安全科学与灾害、科学、环境科学有关部分产生渗透与交叉,基于提出更符合科技发展和 时代 需要的安全减灾科学构架,如下几点原因: 1)力求减少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突出生产安全的色彩; )力求加强和拓展安全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 )把灾害学及减灾科学的新概念引入安全科学; )把环境科学中保护人民安全与健康的相关技术引入安全科学; )把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引入安全科学学科建设之中; )把城市灾害作为安全减灾科学研究的重点来考虑; )对自然的、社会的、人为的灾害采用科学、系统的综合安全减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