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3454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_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探讨 摘要: 施工当中难免遇到裂缝的 问题 ,一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结构问题,但也不全是这样。有时裂缝只是建筑表面的现象,它并不会 影响 结构的安全。本文主要介绍裂缝的产生及防治。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 建筑裂缝 分析 一、 裂缝简述: 施工当中难免遇到裂缝的问题,一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结构问题,但也不全是这样。有时裂缝只是建筑表面的现象,它并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 二、 裂缝的形成: 墙体裂缝: 1、 沉降裂缝: 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2、使砖砌墙体表面产生一些不同性质的裂缝。由于砖混结构一般性裂缝不危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致使这类裂缝屡次发生,形成隐患。当地震及其他荷载作用下,容易引起提前破坏,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 1) 现象: a、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并由下向上 发展 。由于横墙刚度较大,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所以很少出现这类裂缝。裂缝多在墙体下部,向上逐渐减少,宽度下大上小,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 b、 窗间墙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

3、一边裂缝在上。 c、 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当纵墙顶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顶层中央顶部竖向裂缝则较少。 ) 原因分析: a、 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弱土地基上,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b、 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在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c、 房屋低层窗台下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由于冻胀作用而在窗台处发生裂缝。 )

4、 预防措施: a、 合理设置沉降缝。凡不同荷载、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 方法 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产生。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操作中应防止浇筑圈梁时将断开处浇在一起,或砖头、砂浆等杂物落入缝内,以免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发生墙体拉裂现象。 b、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由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强,可以适当调整地基的不均匀下沉。所以应在基础顶面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浇水润湿、改善砂浆各易性、提高砂浆饱满度和砖层间的粘结。在施工临时时间断处尽量留置斜槎。当留置直槎时,应加拉接筋。 c、

5、 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等探出的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d、 宽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以适应窗台反梁作用的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也可以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来加强。窗台部位也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砌筑。 ) 治理方法: 对于墙体产生裂缝首先应作好观察工作,注意裂缝开展 规律 。对于非地震区一般性裂缝,如若干年后不再发展,则可以认为不影响结构安全使用,局部宽缝处,用砂浆堵抹即可。对于影响安全使用的结构裂缝,应进行加固处理。对于因墙体原材料强度不够而发生的裂缝,墙面可敷贴钢筋网

6、片,并配置穿墙壁拉筋加以固定,然后灌细石混凝土或分层抹水泥砂浆进行加固。墙体裂缝的加固方法,应结合裂缝性质和严重程度,由设计部门提出。 、 温度裂缝: 1) 现象: a、 八字缝出现在顶层纵墙的两端,严重时可发展至房屋1/3长度内,有时在横墙上也可能发生。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 b、 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3皮砖的灰缝位置。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断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在转角处,纵、横墙水平还不够相交而形成包角裂缝。 ) 原因分析: a、 八字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房屋顶层纵墙面上,这种裂缝往往在夏季屋顶圈梁、挑檐混凝土浇筑后

7、,而保温层未施工前,由于混凝土和砖砌体两种材料线胀系数不同,在较大温差情况下,纵墙因不能自由缩短而在两端产生八字斜裂。无保温屋盖的房屋,经过冬、夏气温的变化也容易产生八字裂缝。 b、 檐口下水平裂缝、包角裂缝以及在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处的竖直裂缝,产生的原因与上达原因相同。 ) 预防措施: a、 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屋面结构施工完毕至作好保温层,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屋面挑檐可采取分块预制或留置伸缩缝,以减少混凝土伸缩对墙体的影响。 ) 治理方法: 与沉降裂缝治理相同。 、 其它裂缝: 1) 现象: a、 在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处,楼梯休息平台与楼板邻接部

8、位发生的竖直裂缝。 b、 大梁底部的墙体,产生局部竖直裂缝。 ) 原因分析: 大梁下面墙局部竖直裂缝,主要由于未设梁垫或梁垫面积不足,砖墙局部承受荷载过大所引起的。此外,与砖和砂浆标号偏低、施工质量差也有关。 ) 预防措施: a、 有大梁集中荷载作用于的窗间墙,应有一定的宽度,梁下较小的窗间墙,施工中应避免留脚手眼。 b、 有些墙裂缝具有地区性特点,应同设计与施工部门,结合本地区气候、环境和结构形式、施工方法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然后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 治理方法: 与沉降裂缝治理相同。 混凝土裂缝: 对有些结构按其所处条件的不同,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施工中仍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9、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 裂缝按产生的原因有: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由变形引起的裂缝;由施工操作引起的裂缝。 按裂缝的方向、形状有:水平裂缝,垂直裂缝,横向裂缝,纵向裂缝,斜向裂缝以及放射状裂缝等。按裂缝深度有: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 1、 塑性裂缝: 1) 现象: 裂缝在结构表面出现,形状很不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类似干燥的泥浆面。大多在混凝土浇筑初期,当混凝土本身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或本身温度长时间过高,而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塑性裂缝又称龟裂,属于干缩裂缝,出现普遍。 ) 原因分析: a、 混凝

10、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b、 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 c、 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模板过于干燥。 ) 预防措施: a、 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振捣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度。 b、 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润。 c、 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 d、 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大面

11、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此外,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e、 混凝土养护可采用表面喷氯偏乳液养护剂,或覆盖湿草袋、塑料布等方法;当表面发现微细裂缝时,应及时抹压,再覆盖养护。 f、 设挡风设施。 ) 治理方法: a、 此类裂缝对结构强度影响不大,但传统使钢筋锈蚀,可在表面抹一层薄砂浆进行处理。对于预制构件,可在裂缝表面涂环氧胶泥或粘贴环氧玻璃布进行封闭处理。 、 干缩裂缝: 1) 现象: 裂缝为表面性,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较薄的梁、板类构件,多沿短向分布;整体性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平面裂缝多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较为多见,但侧面也常出

12、现,并随湿度和温度变化而逐渐发展。 ) 原因分析: a、 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也小,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b、 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c、 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d、 混凝土经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e、 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久为张拉等。 ) 预防措施: a、 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注意对板面进行抹压,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b、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长期露天堆放的预制构件,可覆盖草帘、草袋,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薄壁构件则应在阴凉地方堆放并覆盖,避免发生过大湿度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