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43310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胡塞尔,朝向实事自身 (“Zu den Sachen Selbst!”),2,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 18591938 年) 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的出发点都是对胡塞尔哲学的反思。胡塞尔和康德一样是书斋里的哲学家, 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他生前发表7 部著作, 但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分量大得多。胡塞尔是犹太人, 晚年遭纳粹迫害。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 战后成立“ 胡塞尔档案馆”, 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 出版胡塞尔文集, 这项工作至今还未完成。,3,参考

2、文献,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胡塞尔,逻辑研究,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倪梁康译,商务印书馆, 1999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一卷 ,李幼蒸译 ,商务印书馆, 2009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 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 2009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现象学导论,高秉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1日,4,我们把胡塞尔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是数学博士, 1853 年随布伦坦诺( Franz Brentano)学哲

3、学, 受其经验主义影响。胡塞尔1891 年发表算术哲学: 心理和逻辑研究, 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 弗雷格对之严加批判, 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影响。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5,Phnomenologie(phenomenology),顾名思义与“现象”有关,源自希腊语phainomenon,动词phainesthai,显现,也可以是显示自身的东西,即自身显现者。所以,现象有相关的两方面含义:显现和显现者。,6,第二阶段: 创立现象学。以逻辑研究( 19001901 年) 为标志, 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第二卷建立了“ 描述心理学方法”

4、, 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7,第三阶段: 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1910 年)已包含了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过渡,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一卷于1913 年出版, 后两卷死后出版) 、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1929 年)、笛卡儿的沉思( 1931 年)等书提出“现象学还原”和“先验自我”对世界的构造。,8,第四阶段: 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前两部分于1936 年出版) 一书中, 对自己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做了自我批评, 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 而不是自我的创造物。,9,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5、)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世纪哲学典籍之中, 布伦坦诺使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心理对象的基本特征是被心灵所意向(包括感觉、思考、情愿、意愿等) , 它们不必像物理对象那样, 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胡塞尔则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他之所以能够做出转变, 是因为他转变了哲学问题。他的问题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 而是认识对象是否是事物本身。判断认识对象是否是事物本身, 就是要看这些对象是否是事物自身的显示。或者说, 它们对意识显示的内容是否纯粹, 这里“纯粹”的标准是不掺入个人意见的明证性“, 不纯粹”的意识内容属于

6、个人心理范围,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但现实的认识活动总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行为,“ 纯粹的”和“ 不纯粹的”意识内容总是掺和在一起的。,10,为了达到纯粹的意识, 我们可以运用“ 排除法”, 把属于个人心理的因素一一排除在意识之外, 排除不了的剩余就是纯粹的意识。如果把与个人心理有关的意识内容都排除之后, 剩下的“ 纯粹”意识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 只是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为: 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它是产生各种具体心理活动的原因) 没有发生关系, 意识也因“ 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自主性, “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胡塞尔说: “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全部现象

7、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11,意向活动的分析,“意向性”是表示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必然的、结构性关系的概念。胡塞尔通过对意向活动的分析来确定意识对象, 即通过意识的显现过程来说明现象。因此, 意向性的理论主要是对意向活动的分析。,关于意向活动, 胡塞尔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区分。第一, 任何意识活动(包括个人心理活动)都具有“ 性质”和“ 材料”两个方面。性质是区别活动种类的内在规定性(如知觉、想象、回忆、判断等) , 材料是活动所具有的确定内容。,12,意识活动的性质与材料有对应关系, 有什么样性质的活动, 就有什么样的意识材料或内容。其次, 在意向性的结构中, 任何意识活动都有“理想的”(

8、ideal) 和“实在的”( reell/ real) 之别。那么, 何种意识活动是理想的, 何种意识活动是实在的? 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胡塞尔对意向活动的种类和层次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描述。,13,意义活动的理想性和具体意识活动的实在性, 还可以从它们各自对象的方面加以区别。意义是理想的活动, 它的对象是理想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 在胡塞尔的术语里, “理想的”不等于“观念的”, “ 实在的”也不等于“存在的”;相反,理想的东西是必然存在的, 是客观存在的本质, 而“实在的”东西可以只是一种纯粹心理的实在。粉笔点是实在的对象, 它可以是外在的物理对象, 也可以变成纯

9、粹想象的对象; 几何点则是理想的对象, 是柏拉图式的客观本质, 而星星、糖果等却是对粉笔点的想象, 只存在于人的头脑里。,14,对于意识的实在对象, 胡塞尔指出:“被给予意识的东西本质上是相同的, 不管所显现的东西是否存在, 也许是荒谬,也许是全然荒谬的, 我想到朱比特就想到俾斯麦, 想到巴比伦塔就想到科隆大教堂。” 我们之所以能够这般联想, 就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或意义, 比如,朱比特和俾斯麦都是权威的领袖, 巴比伦塔和科隆大教堂都是宏伟的建筑。同样, 几何点是粉笔点的意义, 围绕着这一意义, 对于粉笔点的实在活动, 如知觉、回忆、想象等, 才能产生。,15,16,17,18,19,在具

10、体的意识行为中, 内容与实在的东西相关, 并且, 实在的内容随活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然而, 在变化中, 它还包含着统一性, 否则, 我们不能指向同一事物, 不能谈论同一事物。意识的实在内容的统一性在于它们有共同的意义, 意义是各种类心理活动共同指向的对象, 是理想的内容, 对共同的、一般的对象的指向的意识行为, 称为意义活动。我们在这里可以用心理学家常用的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一道理。中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粉笔点都会理解这是一个没有体积大小的几何点, 但小学生只知道它是粉笔点, 更小一些的儿童会说这是糖果、星星, 等等。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粉笔点进行了不同种类的意向活动: 儿童的意向活动是想象, 小学生的

11、意向活动是知觉, 而中学生的意向活动是更基本的意向活动意义活动, 因为他们把握到粉笔点的意义几何点。,20,理想的意向活动是意义活动, 与之相应的意识材料是概念, 概念是意义活动所建立的。胡塞尔的概念理论的独创性在于扭转了传统的关于知觉和概念的关系, 指出概念不是从个别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而是意义这一意向活动的产物。正因为如此, 概念所指示的本质与知觉到的事物无关。认识的过程不是先知觉到具体的事物, 然后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21,相反, 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于指向本质的意义活动, 而不是开始于指向个别事物的知觉。没有概念表示的本质规定性, 也就没有知觉对象作为“ 某物”的规定性

12、。比如, 如果没有任何颜色的概念, 我们不能知道我们所接受的光线刺激为何物; 没有“ 桌子”的概念, 我们看到的一件木制品可以是任何东西, 但绝不是一张桌子。,22,概念还不是知识, 意义活动也不是认知的全过程。为了说明概念和知觉、理想的意义活动和实在的认识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胡塞尔区分了“意义的给予”(meaning - giving ) 和“意义的充实”( meaning - fulfillment ) 这样两种意向活动。在意向活动的全过程中, 意义活动给予的意义仍处在概念的阶段, 需要具体的感觉材料的“刻画”。但这里的感觉材料不是作为个人的心理状态, 而是作为意义的相关物被吸收进意向活

13、动的;单独地看,感觉材料是意识的不纯粹部分“, 本身不具有意向性”、“本身不是对某物的意识”。,23,意向活动与感觉材料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给予感觉材料以形式的意向活动是知觉活动。在知觉活动中, 意义被具体化, 感觉材料被客观化, 两者结合成为对一事物的完整意识内容, 或者说, 事物显现于意识, 在这一阶段, 达到了对个别现象的把握, 即达到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真观念。观念之真就是被充实了的意义, 这只有在知觉阶段才能达到。,24,知识总是被表达为判断的形式。判断也是一种意向活动, 判断的结构也反映了意向性的两个方面: 意识对象和意识内容。判断所意向的对象被表达为判断的主词, 它来自知觉到的“某

14、物”; 判断的意识内容被表达为谓词, 来自知觉活动的内容, 如颜色、硬度、形状等。这两部分在判断中是不可分割的, 如胡塞尔所说“,某物是中心的统一点,是谓词的承担者” 。主词和谓词靠系动词“ 是”来联结。如果说, 主词和谓词所对应的还只是实在的活动, 那么, 与系动词和其他逻辑连词, 如“ 和”、“或”、“ 如果那么”等相对应的便是理想的活动, 而且是比意义活动更高级的理想活动, 胡塞尔称之为范畴直观, 又称作本质直观。本质直观不同于意义活动的对象, 后者是单一的本质, 前者则是本质间的关系。正因为范畴直观把握到主词和谓词之间的本质联系, 才能用“是”来连接两者。范畴直观是知识的核心。如果没有

15、范畴直观, 我们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知觉也没有, 甚至不能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做出判断。,25,胡塞尔在对意向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知识论。他归根结底承认了真理在于意识与事物的统一, 但这是通过意识的意向性结构而达到的统一。这是意义、知觉、判断和本质直观的统一。“理想的”和“实在的”区分是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一个基本点。“理想的”有相对于“实在的”活动、内容和对象的先在性,这不仅表现为理想的是实在的因素的先决条件, 而且还表现为理想的活动先于实在的活动而存在。意义不必依赖于知觉, 反之则不然, 判断活动不能离开范畴直观。,26,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一书中虽然没有使用“先验论”这一名称来表示他的意向

16、性理论, 而把它标榜为“描述心理学”, 但实际上, 他的现象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先验论。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哲学观念一书中, 胡塞尔采用了新的术语noesis和noema, 取自于希腊语nous(心灵) ; noesis 相当于英文的minding, 即主动的心灵,即意识活动; noema 相当于英文的minded, 即被动的心灵, 即意识内容。noesis 作为意向活动的一般规定性, 具有“给予意义”的特性。它作为意向作用本身, 作为发生着“我思”, 是自我的关注和指向, 给予意识活动以意义。noema 是意向活动的对应内容, 包含于意识活动之中。两者是一个意向活动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不难看出, 这一区分与前面所说“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 以及意向活动的“性质”与“材料”的区分相似。但是, 在这里, 胡塞尔强调意识对象和内容是意向活动的构造, 先验论的色彩更为浓厚。,27,综上所述,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和他对意向活动所做的分析可用下图表示:,28,现象学还原,关于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