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3156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可以分作诗与文两部分,本来还包括先秦神话在内,但年鉴别有“中国神话研究概况”一项,则此处从略。1996、1997两年中这一范围内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粗略统计1,长长短短,近700篇。限于条件,未能一一寓目,以下仅以经眼之434篇论文为基础略述其要。 一、诗 诗经研究,与以往相比,关于雅颂的讨论比较地多起来。如王洲明周人的“敬德”思想与诗经2认为“敬德”是周人政治思想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诗则不仅是周人敬德思想的一般反映

2、,而且代表和体现了周人文化的最高水平,是周人文明的象征。从雅颂中特别可以看出周人对天命的认识过程,即前期由天命建国而天佑有德之国,后期由怨天而最终认识到祸非降自天而是咎由自取。这种认识的获得,也是周人敬德思想的结晶。此外雅颂还表现出周人的“慎战”,这也正是周人敬德思想在处理部族关系以及战争问题上的最突出的表现。又如陈戍国论二雅的政治抒情诗3,通过几方面的具体比较,指出“二雅政治抒情诗为离骚之祖”;冷卫国简论变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4,认为变雅的作者是“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先驱”。张树国周初史诗与贵族传统以为“周初史诗中祖先崇拜观念,是从本民族关键时刻提炼出对当代有重大意义的往事,确立祖先在当今社

3、会的支配地位和传统的约束力,形成贵族传统教育的资源”5。赵逵夫宣王中兴功臣诗考论则对二雅中的不少篇章作了新的分析和评价6。只是关于“宣王中兴功臣诗”的作者,若干论据或当再作斟酌。如关于六月作者的考订,文章认为:“小雅六月末章云: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可见此诗作于宣王北伐归来尹吉甫宴集臣僚之时。其中说到既受多祉,则非尹吉甫所作,而是张仲所作。”“从诗中看,张仲应是尹吉甫的下属,他有意学尹吉甫的两首大作,但不敢自诩其诗,而只从做人的一般道德上表明够得上一个朋友,故曰: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毛传:“张仲,贤臣也。”朱熹

4、诗集传:“言所与燕者之贤,所以贤吉甫而善是燕也。”于诗意阐释得很明白。今舍旧注而别为之解,当有说服力更强的论据,若率意曲说,则似乎未足以服人。 陈洪波从诗经周颂到汉代祭祀诗看秦汉之际的文化嬗变7,很有见地。作者认为:“在周颂中,祭祀者面对祭祀对象表现的是一种敬畏,即笃职的心态。这种敬源于后世子孙对创造宏传业绩的祖先的由衷敬佩和感恩,最大的特点是真挚、虔诚。”“在汉代祭祀诗中,周颂那种原始宗教意识已不复存在,祭祀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根本变化在于,祭祀活动本身已不再是表达祭祀者由衷的宗教式虔诚的行为,而是最高统治者借以渲染弘扬自己功业的仪式,故而矜伐炫耀之心取代了宗教式的敬。”作者并指出:“周颂

5、并不表现为个人的祈福,而以氏族群体为祈福主体,并且祈求的内容平实而宽泛,是社会的功利直接与群体日常民生相结合,实际上已升华为一种道德态度。”“汉代祭祀诗则以对长生成仙的世俗企盼,代替了对道德本体的追求,祭祀对象也由此沦为世俗艳羡的能长生的对象,而不再具有道德监督与仲裁的意义。”这里不仅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较,而且对周颂的思想内容也揭示得很透彻。 一个比较值得重视的意见是程相占中国古代无史诗公案求解8,作者认为:“史诗是西方的重要文学样式,用它来指称诗经中有关周人开国史的几首诗歌,既不恰切,又易与中国诗学批评中诗史一语相混,故不宜采用。”“西周人将自己国家的建立和兴旺都系之于德表露出极为明显的尚

6、德不尚力的倾向。这无疑大大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开国史的记忆,从而只在诗中追慕先王之德而舍争战的武力,使诗歌的内容趋于平淡化”,而“最富情节性的战争经过在诗歌中无法充分体现。” 国风一百六出自民间抑或出自贵族,朱东润40年代作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对此提出了详细的意见,但却没有在很大范围内引起讨论。此后的几十年,这一意见几乎淹没不闻,近年才又重新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鲁洪生关于国风是否民歌的讨论反驳了朱东润的观点9。不过有这样一个情况似乎可以考虑,即“民间说”曾经一度成为压倒一切的声音,而它是以史学界用“五种形态”来为中国历史分期为背景的。如果我们重新讨论这一问题,是否可以略略参考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情况

7、?如果我们对两周的社会结构、礼乐制度、特别是当时各个阶层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是否更有助于对国风的认识? 运用考古材料解释诗经名物,似可为诗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杨文胜试探诗经中的先秦车马10,援引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先秦车马器,对诗篇中涉及的车马分门别类,一一作出解释,很有新意。不过文中引诗之误。不止一处。如曰“诗大雅韩奕载见辟王,曰求厥章”(按此为周颂载见中起首两句),又曰“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头”(按原诗为“有马白颠”);且在诠释名物时对诗意稍欠考虑,如引鄘风君子偕老“扬且之皙也”,并毛传“扬,眉上广”,而曰:由此可知,“扬”即“锡”也,亦即“马头之上的青铜镂孔兽面饰具

8、”,不免令人为之愕然。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经,有向熹诗经歧义分析11,徐富美诗经叠音词的位置安排及再分类12。前者一面分析诗经中属于词汇与语法结构方面的歧义,一面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后者则根据叠音词在句前或句后的位置安排,来探讨它的语法功能。 关于诗经学研究,则有殷光熹宋代疑古惑经思潮与诗经研究兼论朱熹对诗经学的贡献13,洪湛侯诗经清学探微14,林庆彰民国初年的反诗序运动15,夏传才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与展望16,王丽娜西方诗经学的形成与发展17等。张启成明代诗经学的新气象18,村山吉广竟陵诗派的诗经学:兼谈对钟惺的评价19,则介绍了此前不大被人注意的明代诗经学的情况。不过新气象一文错字太多,以致无

9、法分清究竟哪些属排印之误,比如作为重点介绍对象之一的孙月峰,文中凡四见,而一律作“孙月铎”。 考古学的楚墓发掘带动起一个楚文化研究的热潮,影响及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这一方面的论文数量便最多,江林昌楚辞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认为“现当代楚辞研究注意了新理论、新方法,多学科相结合、多维度共切入,因而创获良多”20,正是指出了这可喜的一面。 楚辞研究的关注点,在屈原和他的离骚。杨义离骚的心灵史诗形态对离骚的产生和其产生的意义,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论述21。作者认为:“中国上古神话的片断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功能状态,使早期诗人不善于长篇的虚构叙事,却把神话的多义性和感兴性转化为比喻性和感兴性的诗学智慧,从而创造

10、出蔚为奇观的抒情诗世界。”这种由神话而诗的智慧转化方式,“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是在西方世界之外别开一个世界的。”而屈原正处在这种由神话而诗的智慧转换点上,他的离骚“借驭龙凤上征,组合着多义性的神话意象”,而把自己的诗学智慧,与由神话而诗的智慧转换过程融合为一体。“离骚把握住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重复的智慧转换契机,而诗人屈原则是携带着自己独特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去进行这番把握的。他以一个浸透着人间辛酸的忧郁而痛苦的心灵,去感受历史的兴废存绝和楚国现实政治的恶化,感受着神话、自然和时间,从而在中国文学开创期提供了一个非常开阔复杂、奇诡绚丽的精神世界、人格典型和诗学形态。” 周宪屈原与中国文

11、人的悲剧性22,指出屈原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根源,即眼见宗国危在旦夕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由此“必然形成一种良心自我谴责的负罪感,当然这既不是宗教意义上也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负罪感,而是一种伦理上的负罪感”,“政治抱负受挫,忠君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独穷困乎此时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距甚远,自尊心遭受伤害反倒使他愈加自尊和自恋。”“屈原的自恋在这里体现为一种强烈孤独感的自恋。这种内在的精神孤独,乃是中国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精神秉性,他从另一个方面又体现出中国文人的必然悲剧性”;“甚至可以这么说,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所有主要人格特质、内心冲突、精神气质乃至命运的可能性,都已包孕在伟大的屈原身上了。”不过,文章

12、若能够不去过多引用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论著,也许会使叙述更有条理,也更为清晰。 关于屈原身分以及他的生卒年,颇有新异之说。曲德来屈原身分及卒年的再探讨23认为,“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之“降”,为“降神”之意,则此句“乃屈原自叙为巫初次降神”,即“屈原是个巫师,他初次降神在元前329年,初次降神之礼是与他行士冠礼合并进行的,因此屈原生于元前349年”。黄灵庚论屈原之死24,则更充满想象力。文章说,从离骚开头八句的叙述中,可以认为这“象征着日神高阳氏进入月神陬訾氏常仪之居,意味着夫妻相合、日月交逢,屈原即是日月交合、阴阳相感的结晶体”,“这又表示屈原生来具有神巫的天分,能翱翔于神灵之乡

13、,出入乎天地之间”,“这迫使他在实际生活中同时扮演着两种决然相对的角色:一个是通过焕发着熠熠异彩的天外骄子,他峨冠博带,奇服异装,唱着远古的巫歌,跳起原始的巫舞,神思飘荡,升降上下”;“一个是恬澹平和,知礼守节,进退有则,谦谦有度的正人君子形象”,“由此而形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极端,他终于在神高驰之邈邈的宗教迷狂中,抛弃了生命肉体,向遥远的太阳王国追寻永恒的乐园”。文章并引永宁纳西族葬俗的送魂仪式以及侗族延用至今的风俗,以证离骚的西海之游是表示“最终投入了帝高阳的怀抱,达到了生命的彻底的回归”。作者并认为离骚中的“求女”,意为“皈依天国中的女祖先神”,因为“重淫祀的习俗作为文化因子注入了屈原的

14、反本飞行梦中,使他那反本女祖先福地的死亡体验充满了男欢女爱的情调,而以通情于老祖母的男女交合的“淫祀方式表现出来”。 此外,尚有论者提出,离骚中的主人公乃是尼采强力意志所呼唤的“成为你自己”的“超人”25。等等。 楚人好巫,诚然。然而是否可以把它无限夸大呢?一部楚辞恐怕不必尽为巫风笼罩吧。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各种学科引进文学批评,使论坛异彩纷呈。但是各种方法用于文学批评,又不能不各自有着它的局限性。尤其是民俗学与楚辞的结合,有学者称它为支持楚辞研究的“三重证据法”26。但是所谓“楚文化远古延绵的当代地域风俗”,与我们所研究的先秦文学毕竟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并非可以

15、忽略不计,似乎无法十分直接地把它认作楚文化的“活化石”。而民族学方法的运用,或亦当慎之又慎。作为一种跨时空的类比方法,它其实更适合对原始形态的人类生活及思维方式作比较研究;而战国,却早已进入相对于史前而言历史时期,离开原始形态实不可以道里计。至于与西方各种学说的结合,恐怕也以慎重为好。中西之文心相通处固然不少,但社会、历史、制度、风俗等等的差异,却很有可能把相同处降低到最小。何况对国外相关学科的了解,重要的在于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而不在于猎取概念和词汇,更何况论文中不少作为立论依据的概念和词汇来自并非完全经得起推敲的中译本。 关于楚辞中的神话研究,有江林昌天问宇宙神话的考古印证和文化阐释27。作者认为,“从天问宇宙神话中的主神为夏族的鲧、禹和夷族的防风、夷羿可知,其内容是属于中原文化的。天问宇宙神话与盘古女娲神话,原是不同的渊源系统,至汉魏以后才渐渐叠合在一起。”温杰从上古神话的流变看楚辞中的神话材料28参照考古界的研究成果,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