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646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1)内容 摘要管理的核心 问题 -效率,产生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背离。对于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团体来说,要解决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实现高效率,首先就要获取或创造出一定量与质的激励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个完整的制度性的激励结构;同时如何在实现激励相容的同时,降低其实施成本,尤其是确保提高作为控制标的的行为的可观察性与可评价性,成为问题的关键。自从管 理学 诞生之初,人们就把如何提高效率作为管理中的核心问

2、题来探讨 研究 ,并从不同的假设前提、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答案。包括 科学 管理时期的外部规则控制和 经济 刺激;行为主义时期的参与和民主化管理;系统论时期的权变思想等等。本文在继承了关于效率是管理核心问题的观点同时,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思考,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尽管理性是 社会 科学研究中最富争议的概念之一,但是,理性却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普倡的价值观之一,并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共持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把理性定义为假定论及的目标和现实世界不变,那么,只要行动得以正确地筹划,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这种行动就是理性

3、的。1 如果说个人理性意味着行为者是自己利益的理性寻求者;那么集体理性则可以引伸为集体是团体自身利益的理性寻求者。个人是社会的元单位,并且是自身利益的理性追求者。但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其社会性,组织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组织的世界中。那么,各种组织何以存在?一般认为,除了人类的合群本性使然外,各种组织之所以要建立起来,乃是因为人们仅仅靠自己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或不能令人满意地完成某些任务、实现某些目标,于是具有相同要求和目标的人们结成了团体或集团。可见,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进集团中成员的共同利益,组织的高效率意味着提供和享受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是,正如可以假定一个组织或一

4、个集团的成员拥有共同利益,他们显然也拥有不同于组织或集团中其他人的纯粹的个人利益。无论组织寻求何种公共产品和服务,都必然要求组织、组织成员付出一定的成本。那么,成本如何分摊?产品和服务如何分配?这些无疑会 影响 组织成员行为前对行为成本与收益的 计算 ,只有在符合个人理性的情况下,寻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行为才会发生,才会实现集体理性。因此如果我们同意广义的经济理性人假设,那么驱使每个组织成员行动的则将是个人利益,而不是组织的共同利益。这样就产生出一对相互对立的命题:命题一:驱使组织成员行动的是共同利益;命题二:驱使组织的成员行动的是个人利益。因此,无论是管理的 理论 与实践,其焦点问题就变成:如

5、何使这两个命题协调起来?如何减少、克服搭便车的现象?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组织即使成立也会面临解体的危险。可见,管理的核心问题效率产生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背离,管理的核心问题现在转化为内协调问题,即如何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目标、利益,使每个组织成员都能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去努力,也就是在组织中如何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当然,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不仅有矛盾与背离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否则集体就不会存在。不同学者对其一致性与矛盾性的不同强调,就形成了不同的描述与解释社会现象的 方法 。例如,在亚当斯密那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是并行不悖的,这集中地反映在他著名的看

6、不见的手理论中,即如果人人都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理性行动,那么他们便会受到代表强大市场力量的看不见的手的指引或驱使,其结果是整个社会的繁荣,即集体理性的实现。这种观点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指导理论几个世纪以后,逐渐受到人们的批判,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来自公共选择学派的乔治布凯南和曼瑟尔奥尔森。在他们看来,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交通 堵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极好例证。其原因就在于由于外部效应及公共物品的存在而产生的成本分摊、收益分割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才为我们探讨内协调这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提供了必要性。那么,个人理性与哪些条件共同构成了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呢?换句话说,怎样从个

7、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呢?根据奥尔森的回答,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二是存在着选择性的激励手段。人数少一方面意味着单个人的影响力将会相对提高,另一方面使人们之间的相互监督成为可能。这样使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成为在多次博弈中的计算对象,换句话说,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身的行为的同时,也使每个人在行动之前必须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行为进而最终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当然,人数具体少到多少,并没有一个普适的具体数字,但是人们一般认为,人数越少,组织的行动力越强,并且一般在少于十人的情况下,才有自动采取集体行动实现集体理性的可能。当然,随着 现代 技术的迅捷 发展 ,这一可以实现相互监督

8、、进而自动实现集体理性的小团体的规模也存在相应扩大的可能性。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组织并不是这种小团体。当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后,在人们之间形成一致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上述的相互监督就成为不可能,个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模糊甚至丧失,此时每个成员从个人理性出发,就有可能出现所谓的搭便车现象,从而减少甚至中止集体行动的产生,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减少、甚至无法形成,即组织效率的下降、集体理性的缺失。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管理者运用选择性的激励手段对成员进行激励与控制,即根据组织成员的不同表现,也就是对组织目标达成的贡献程度,有选择地对其进行激励或行使强制性措施,以实现内协调,保证通过集体行

9、动的形成,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组织都面临这种情况,无论是私人组织的管理,如私营 企业 ,还是各种公共组织的管理,如军队、国立大学等,甚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管理,都面临着如何通过运用选择性的激励手段来影响行为者对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从而实现集体理性的任务。资源获取与激励、控制的制度选择关于激励,从马斯洛、麦克利兰、赫茨伯格到弗鲁姆再到亚当斯已经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原则和方法。然而,有一点却为他们所共同忽略,即在遵循各种原则、采用各种方法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之前,首先必须获取或创造一定的激励资源。这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组织要发展,管理者要激励成员

10、都必须以拥有一定的激励资源为前提。我们看到,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恰恰是与财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相辅相成的,社会抽取能力是国家实现其他能力的基础,它为国家这一高级形态的 政治 组织进行激励与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恩格斯早在考察国家起源时就已经指出,为了维持国家的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随着文明 时代 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国家的社会抽取能力除包括财政资源的抽取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的抽取,如兵役、公务人员的选拔等,以获取公众的支持。此外,抽象地从社会价值观中创造性地提取精神性的资源,如荣誉等价值符号,也是国家抽取激励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的社会抽取

11、能力对于国家激励与控制整个社会的意义在今天几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在90年代进行的包括税制改革、反腐败、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强化社会抽取能力的努力。国家如此,一般的组织也是如此。曼瑟尔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也曾鲜明地论及这个问题,认为当集团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除非它拥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否则它不会提供公共物品,它们包括行使强制性措施的权威和能力,向潜在集团中的个人提供积极诱导。奥尔森的论述也说明了获取、创造激励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尤为体现了公共管理的独特性。如果说从宏观上而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追求的目标- 社会 公共利益最大化与本组织利益

12、最大化、外部环境-垄断与竞争、及权力基础-国家强制力与 经济 诱导力等方面,那么从微观的管理者进行管理实践的角度而言,二者一个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公共组织中的管理者所拥有的激励资源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大多数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行政组织不能合法地保留其获取的收入-无论获取的途径如何-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每位成员从中获取的份额,即没有对物质资源控制和分配的权力;同时,随着公务员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建立与推行,公共组织在确保用人规范性的同时,也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又失去了一项重要的激励资源-对组织成员的处置权。这些都使公共组织中的管理者经常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希望属下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又往往缺乏促使他们这样做的

13、实质性的手段。因此,如何 艺术 地创造激励资源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艺术地创造即包括通过寻租为本部门获取非法定的资源,也包括充分运用领导艺术,去创造诸如尊重、社交、自我实现等精神性资源。与此同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激励资源,即如何 科学 地设计、安排激励结构也是其重要工作之一。这一点也正是下面 分析 的重点。在既定的激励资源下如何设计安排一种制度化的激励结构以最好地实现激励相容?这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第二个 问题 。这首先包括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力与义务,其次包括确定各组织成员分享由财富、权力、名望和机会等资源共同构成的价值资源的制度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分享的机会与比例及

14、组织的目标三者具高度的相关性,即实现激励相容。因为我们知道,最终 影响 行为者行动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行为者的意愿;二是行为者的能力。因此引导、改变其行为的途径也有两个:一是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其行为能力;二是通过改变其对特定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的 计算 来改变其行为的意愿,而组织内部的制度与规则恰恰是影响特定行为成本与收益的最重要的因素。例如,根据新制度学派的观点,国家在抽取一定的资源之后,一个首要的职能就在于界定并实施的有效率的产权,同时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的激励结构,包括 政治 的、经济的、社会的,引导社会不同集团的行为以获取各种社会价值。并且这种激励结构最终将影响一国的经济 发展 。这正如

15、伊斯顿所说政治体系的功能就在于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普遍把一国的经济发展看作该国政府行为的函数。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安排制度化的激励结构时,时刻提醒自己遵循一些激励 理论 提出的原则是有益的。包括:针对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进行激励;设置多重的激励目标以满足人的多样化的需求;保持激励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实现激励相容等。此外,考虑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保持满足的相对稀缺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者来说尤其如此,否则管理者很快就会陷入激励资源枯竭的境地,而无法运用选择性的激励手段。管理中的控制职能主要从事对处于制度化的激励结构中的组织成员业绩的进行衡量与校正,从而在

16、为激励提供依据的同时确保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可见激励与控制是不可分的。完整的激励结构必须通过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才能得以实现,当监督成本过大时,换句话说,当设计的激励结构实施成本过大时,激励结构便形同虚设。林毅夫在分析我国 历史 上的农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制度(激励结构)何以失败时,也提到这一问题。监督成为保持劳动激励和合作社生产率水平的关键,因此1961年在生产队作为生产管理与核算单位、收入分配方式(激励结构)恢复到高级社阶段的工分制以后,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激励结构根据社员对公社贡献程度的代表-工分的多少,决定社员的收入分配,从而是完整有效的,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中监督的困难,工分并不能真正代表社员贡献的大小,从而使农业生产率并没有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