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646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_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 【关键词】 中医 理论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医学中的心肾关系反映了五脏重要的生理机制,心火下降,肾火上济,二者的平衡协调是五脏气化的重要 内容 ,亦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试从中医理论的 历史 渊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1 发端于周易 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交即是水火相济,而“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心肾水火相交的理论发端在阴阳。阴阳理论奠定在周易。水火之象对应在八卦,故而水火相交既济当源出于六十四卦,阴阳原本是一对

2、朴素的概念,最初不过指示日光的向背而言,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作为 哲学 上可以概括 自然 界相关联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念,乃由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通过发表阴爻阳爻排列组合成八卦以后才形成,故易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伏羲先天八卦是讲阴阳对峙的,因此八卦有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的对立之象,水火自列其中而坎属水离属火,二者对应成象,水火相感殆其发端于周易。 八卦是通过大量事物和现象概括抽象出来的。它讲运动变化,讲中和平衡。既济卦象不但指出水火相济因其“刚柔正而位当也”,所以能保持中和平衡的正常运动,同时还指出这种平衡是相对的。水火二者相交不可能永远势均力敌。

3、故云:“享小利贞,初吉终乱”并提醒要“思患而豫防之”。这一种阴阳水火相交平衡是心肾关系的主要渊源。 肇启自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是古代的哲学概念,最初代表古人对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的认识,故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大传具体指出五种物质的用途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其后进一步认识到五种物质乃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它们之间交互运动于繁纷复杂万千变化的自然界,并由此抽象出五行哲学的一般特性。如洪范九畴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4、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按五行的一般特性将五脏分属五行,心肾归属水火而亦有南北之方位,水火之特性。 五行的运动变化即为五行气化,气化以中和平衡为目标,而水火二者火在上水在下,火居南水居北,南北上下必然相交升降以中土为本枢纽以保持气化平衡协调。且水火之中复有阴阳水火,引申出心肾二脏生理上的相交关系,心属火,心火须下降以温肾水;肾属水,肾水要上济以滋心火。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理论其不离五行者信然,可以说是五行气化运动的具体化。 源出于内经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巨著,它的成书直接受古代哲学的 影响 ,是古代医家以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工具来说明医学原理的集大成者。

5、内经论阴阳则曰:“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论五行则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中央土以灌四旁”,可见“五运阴阳者,天发之道也”是中医学论述人体生理立论之基础。 按阴阳一行运动 规律 ,五行必相生相克始得维持其平衡协调,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据此观点火性升炎,须伏之以水才能防止其过炎过旺,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其主肾也。”张志聪注云:“心主火,而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这是从五行水火相克的观点中对心肾关系的阐述。 内经还从五味相关上

6、指出:“咸走血苦走肾”的观点,咸属水,苦属火,心主血,肾主骨,心肾水火互济相交的理论亦直接源出内经,其所论乃心肾相交的雏形。故皇甫士安注云:“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交,故骨气通於心也。”这是从心肾相关的联系上对心肾相交的阐述。 素问阴阳类论篇曰:“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腕下”,指出病理情况下通过心肾相交的关系,肾病可能影响到心,从而在病理上反证了心肾相交理论的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

7、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水火相交,阴阳相应,乃为和平”的观点,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此观点进步于内经。 确立在千金 心肾相交即是指生理状况下,心与肾所保持的上下、阴阳、水火相交既济的状态。这种心肾相交主要表现在心阳下交肾阳和肾阴上济心阴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心的阴阳平衡,除心本身的功能正常外,还需肾的协助以加强其阴阳平衡的维持,同样的肾中阴阳的平衡亦需得到心的帮助。这其中心阳下注肾阳,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又起着主要的作用,这种阴阳的侧重正是反映出心肾阴阳的总体特点,而首次论述并明确立论者当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他说:“夫心者,

8、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肾水火间阴阳上下 交通 ,互相既济的“心肾水火”理论,可以说由孙氏第一次加以确立。在千金方卷十三还曰:“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不仅将心肾相交理解到本脏相关,而且还延伸到所属五官九窍的联系上,扩展了心肾相交的内容。 发展 于后世 自内经、千金认识到心肾水火以来,后世医家大有发展。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进一步以升降 理论 明确指出:“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吴医汇讲则从水火二脏各有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以升降相济的观点阐明心肾水火之内涵,指出:“心

9、本火脏而火中有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曰欲下交;水为火之源,故曰肾气欲上承。”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心肾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针对水火升降心肾相交的重要性,刘河间 研究 后指出:“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为雨露也;离中藏真水,降真火而为利气也。”后世医家对心肾关系的探讨亦有所发挥。明代周慎斋曰:“肾水之中有真阳,心火之中有真阴。”心肾中真气理论用于临床得出“欲补心必先实肾,欲补肾必先宁心”经验。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曰:“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故生意存也。”清代傅青主女科曰:“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炙,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

10、暖。”具体指出心肾之间上下 交通 水火相济,方能维持机体的协调平衡。 心肾水火源出于阴阳五行,其理论雏形在内经,确立于千金1。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导着临床运用,随着医学 科学 和临证实践的发展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心肾相交的机制 经络相连心肾相交是基础、气化相通是媒介、三焦是场所等。经络相连:心肾同为少阴经所属,经络循行路线上心肾互相交通。足少阴肾经循行,一分支从肺出入心注胸中,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舌为心之苗,肾经连心,肾阴可靠元阳温煦气化,通过经脉上升至心。唐容川医经经易云:“足少阴肾,其支出入心,以见心肾相交坎离互济之易耳。”手少阴心经循行上看不

11、出心肾有直接关系,但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肺,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心肾两脉在肺中呼吸升降清浊交换时,则心肾水火阴阳得以交流。气化相通:心肾为有形脏器,功能活动表现在气化上。心血为体,心气为用,肾水为体,肾气为用。心气入下焦,肾水上济,在下的水须肾阳蒸动才能上腾;在上的火热须水津滋润制约其偏亢。上下交换的关系即气化表现形式。三焦场所:唐容川曰“三焦根于肾系,上连肺系,下入为心包络”,肾中元阴可依靠元阳的帮助,从下焦上升至心为心阴。三焦下络心包络,心包络为心之臣使,心火沿此路入肾,生肾中精气。 心肾相交的意义及内涵 心主血藏神,肾主骨生髓藏精,心肾二脏正常相交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精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不

12、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且精神互用,心肾水火 内容 很多2。心肾精血同源互化。精血同源指精和血同出于水谷精微,心血循行流注于肾中,与肾精化合为精;肾精入冲任上交于心,与心血化合为血。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肾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藏精舍神,精能生髓,髓上聚于脑养神。精为神之宅,神为精之象,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为用,精神相依。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主君火,肾主命火,君火在上为阳气之用,命火在下为阳气之根。君火为命火之统率,命火为君火之根基。人体五脏六腑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活动,一靠君火统率,二靠命火的温煦激发。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

13、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心与肾的关系即上下阴阳水火的关系。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元气与心血相互为助。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是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肾中精气所化生。心主血脉,不仅需要心血的推动,还赖于元气的推动激发。心肾相交实际包括心肾水火相济,气血相济,阳气相济,阴精相济,阴阳调节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整个心与肾的相互交通。 临床 应用 及研究 在临床上,无论患者有无肾虚表现或心功能异常表现,是否心肾相交功能失调,心肾相交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人体内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心肾关系3,若心肾阳虚,可温肾

14、阳振心阳,交通心肾之阳;心肾阴虚可补肾阴养心阴,交通心肾之阴精;心肾阴阳失交可益气养阴交通心肾之阴阳。心肾关系在临床上用来指导对心肾失交病因病证的辨证和 治疗 ,心肾失交指因心肾两脏协调关系某种程度的破坏而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伤寒论中载有肾阴虚、心火旺,用黄连阿胶汤;韩氏医通肾阳虚,心火旺,用交泰丸;医法圆通肾阳虚,心阳虚,用补坎益离丹;辨证录肾气虚,并心气虚,心肾两交通汤主之等。 祖国医学的心肾不仅包括解剖上的心血管和肾脏,还涉及神经、内分泌生殖、造血、免疫等系统的气化功能,关系是复杂而多方面的。研究表明4:肾脏通过对细胞外液容积和渗透压浓度的调节, 影响 心血管的功能。肾脏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下

15、丘脑垂体系统,分泌抗利尿激素,控制血浆渗透浓度和心血管系统中的各种变数。肾脏还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控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钾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在肾内可使出入球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配,同时促进钠钾活性,具有抗利尿利钠作用。血管紧张素进入循环,使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配,血压升高,与醛固酮协同作用,最终使血压和血容量恢复正常。同时心肌中有一种心房肽因子,能排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血流量等作用。对肾脏作用尤其明显,可舒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血流动力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排钠排水。另一方面,心房肽因子还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减少血管中加压素的浓度。 参考 文献 1 郑红斌.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中医函授通讯,1999,18:19-20. 高艳霞,朝桂仙.浅析心肾相交.山西中医,1998,14:6. 林谦平,施元芳.心肾相交治则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33例.云南中医药杂志,1997,18:7. 孙国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