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098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_2(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 中国 人口规模长期以来一直居世界之首。清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规模又有了进一步的膨胀。这便使许多学者 自然 地从中国这一最明显的国情特征开始去试图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种种 问题 与困境。本文将概述新的中国 历史 人口 研究 成果,并纠正最近学术讨论中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成见与误解。 一、“大分流”与中国历史人口行为特征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在其XX年的大分流:中国、欧洲及 现代 世界 经济 的形成一书中,通过对

2、历史上中国和欧洲两个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系统比较,得出了欧洲和中国在经济 发展 过程中的大分岔,是从1800年前后才开始的结论,并对长期以来以欧洲为视角中心的欧洲兴起的传统解释加以纠正。彭慕兰认为,我们应该从一个新的认识框架和新的原因中去理解所谓的欧洲奇迹。这个新的框架要求我们抛弃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这些新的解释因素主要包括在与世界其他人口稠密地区同样面临着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燃料短缺的情况下,英国如何成功地实现了从使用木材到煤炭的转变,欧洲在新大陆的扩张并由其所带来的土地与能源的优势,以及海外奴隶贸易为西欧所带来的资源与市场。 人口在新的世界史研究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只有通过说明中国人

3、口比西欧在同时期内增长得更快,才能证明中国的经济变化过程是“内卷”,而西方的过程是“发展。”二是人口的期望寿命本身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三是人口是否能自身调节被认为是 影响 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彭慕兰在他的书中引证,西欧国家的人口体系尽管与中国的大不相同,但并未导致更高的期望寿命,也并不具备更优越的控制人口的机制。 中国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很容易使人得出中国人口增长率也一直是最高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查看那些提出“内卷”解释的学者所提供的人口增长数据时,所发现的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黄宗智所研究的中国江南地区,按他本人提供的人口数据,在13931816的约400年间,人口从4

4、654万上升至1142万,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3。这个在中国最富裕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略低于同时期包括中国人口在内的全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布伦纳与艾仁民所提供的人口增长的比较数字是:英国人口由1600年的411万增加到1800年的866万,到1850年的174万。这两个时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73和1318。 _ Kenneth PomeranzXX 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黄的数据请见Huang 19

5、90,第341342页,表B1。这一地区的人口在1816至1932年间由1142万减少到9985万,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的影响。世界人口由1400年的36200万增加到。1800年的94500万,年平均增长率为24。相比之下,其所引用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几个时点的人口数为000万,233万与600万。这些人口变化所代表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分别为24和215,仅为英国同期水平的23与16。无论是江南还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19世纪中以前人口增长速度都明显地低于英国。 二、“现实抑制”还是中国式抑制 略具讽刺意义的是,持马尔萨斯观点来解释中国历史的人经常搬出一个连马尔萨斯本人都已明确否定的假

6、设。这个假设便是死亡率危机,尤其是灾荒,对于控制中国人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死亡率危机解释对于中国史学者的吸引力很类似于50年前“农业危机”对欧洲史学者的强大诱惑力。黄宗智所引用曹树基对太平天国、回民起义、及北方大旱在1851至1877年间所造成的大规模超常死亡,便是这方面最新的例子之一。黄与曹等人在此所选定的历史时期,18511877,令人疑惑不解。这是因为曹所指的造成200万人死亡的北方大旱发生于1876至1879年,几乎完全在其所指的历史时期之外。尽管我们在XX年的文章中已指出这一史误,黄在一年多后的中文译文中,仍对此不加认识与纠正。当书中有关死亡率的一章未提供对这类死亡人数的推算,同

7、时在我们描述中国人口在17502050年之间爆炸性地增长的轮廓图中没有能反映出人口规模在某些时期的减少时,曹与黄等人便从他们的假设出发指责我们想要“将19世纪的巨大灾难从人口统计记录中抹掉”。 而事实上,我们自己在对不同历史人口的微观 分析 时曾多次报告过死亡率在某些短期时间内的明显上升。我们曾发表了数篇对北京和辽宁地区历史人口死亡率趋势与波动分析的文章,并记录了死亡率的时间变化。例如,在对辽宁道义屯的历史人口分析时,我们报告了人口期望寿命在17741873年之间曾有大幅度的波动。男性人口在虚岁一岁,约相当于周岁六个月时的期望寿命,在这段时间内曾波动于3145岁之间,而女性期望寿命则在2535

8、岁之间变化。正如其他曾对中国与欧洲历史人口的死亡率做过比较研究的学者得出的结论 _ Robert Brenner and Chris , , Table。 马尔萨斯本人注意到了有关中国灾荒的频繁报告,但同时也认识到:“在中国,所有报告表明即使是最严重的灾荒的痕迹也很快消逝掉了。”Malthus,17981992,p49 Jean Meuvret. 1946. Les crises de subsistence et la dmographie de la France dancien rgime. (Crises of subsistence and demography of Ancien

9、Rgime France). Population 1 :4350. 曹树基,XX第455689页;黄宗智,XX,第171页(见曹树基,XX;何汉伟,1980,光绪初年华北的大旱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Lillian MLi1982“Food,famine,and the Chinese state”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4):687707) 曹树基、陈意新,XX,第44页;黄宗智,XX,第171页。 见 Cameron Campbell (康文林) and James Lee, 1996. A death in the family: household str

10、ucture and mortality in rural Liaoning, life-event and time-series analysis, 17921867. History of the Family :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1 (3) :9732; Canaeron Campbell and James Lee,000. Price fluctuations, family structure, and mortality in two rural Chinese populations: household responses to eco

11、nomic stress in Eighteenth-and nineteenth-century Liaoning.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From Hunger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 edited by Tommy Bengtssen and Osamu Sait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Lee and Cameron Campbell, 1997. Fate and Fortune in Rural China: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Pop

12、ulation Behavior in Liaoning 1774187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mes Lee, Cameron Campbell, and Wang Feng, 1993. The last emperor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mography of the Qing ( 16441911 ) imperial lineage. In New and Old Methods in Historical Demography, edited by Roger Schofield

13、and David Reh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Lee, Wang Feng, and Cameron Campbell, 1994,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among the Qing nobility: implications for two types of positive check. Population Studies8(3) : 117. Lee and Campbell 1997, 第79页。 鉴于人口户口册是在春节一过后即重新整理,报为一岁新生儿的实际年龄不会大于几周或几个月。

14、 所说,中国历史人口死亡率的主要特征是其长期的稳定性。我们在人类的四分之一中对这些死亡率的波动作出了如下的结论:“尽管历史上有过死亡率剧增,但这些危机不足以影响人口长期增长的趋势这些危机看起来更象是由 政治 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所致,而非人口过多的结果。”因此,我们之所以没有提供由于死亡危机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不是要将死亡危机“从人口统计记录中抹掉,”而是基于我们认为这些危机不是人口过剩的产物,同时并不足以影响人口长期变化的考虑。至于我们的人口长期趋势示意图未能反映出每一个死亡危机所带来的死亡人数,则是由于我们的图中以50年为一分段,没有考虑每个50年内的人口变化。 因此,我们在人类的四分之一中

15、把介绍死亡率部分的重点放在死亡率水平,而不是波动上。我们给出了男女性人口在出生时、10岁及20岁的期望寿命,有的是全中国,有的是某地区的历史人口。这些数字所表明的是,历史上的死亡率水平相对稳定,以女性出生时期望寿命在略高于25岁,男性在35岁左右的水平上。这些不同的结果所清楚表明的是,死亡率在19世纪中没有明显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人口期望寿命的大幅度上升是在20世纪中期推广公共卫生项目后才开始的。我们所提供的数字包括了所有我们能找到对微观历史人口的研究成果。唯一的例外是那些未能 计算 出生时或童年时期望寿命的研究结果。黄宗智在对彭慕兰及我们的批评时,只从诸多数字中挑选一个加以修改,并以此来与对18世纪英国的女性出生时期望寿命一个估算数加以比较,从而证明中国与欧洲在死亡率水平上的差异。 我们对死亡率的深入分析也表明,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死亡率波动并不足以表明人口规模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辽宁死亡率随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