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068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科学精神研究中国编辑。 摘要:笔者以伏羲文化、女娲文化、道家文化为个案,研究探析 中国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 发展 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 历史 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 科学 精神。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 文化科学 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

2、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 现代 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以下笔者以伏羲文化、女娲文化、老子文化为个案对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的文化科学精神进行研究探析。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态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周口市的淮阳县。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世界混沌初开,伏羲带着他统一了的东方夷族部落,为了繁衍生息,从干旱、荒芜的成纪沿黄河东下,终于来到了一个水美土肥、树茂林密、水中有鱼、林有禽兽的地方宛丘。这里

3、的湖泊一万六千多亩,比杭州西湖还大一倍,她象一条盘旋的巨龙,紧紧地包围着陈州城。? 伏羲和他部落的子民缘湖居住下来,宛丘成为伏羲的都城,他以龙纪官建制,自号龙师,宛丘就成了龙都,他部落的子民也就是龙子龙孙,这些龙子龙孙繁衍生息,数千年之后演变成如今的中华民族。至今周口一带的群众仍称伏羲为“人祖爷”。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伏羲有十大功绩:一发明了网,开创了中国的远古畜牧时代,结束了狩猎采集时代。二创画了八卦,八方有序,以卦治天下,结束了千古结绳记事,创立了天、地、人三才共构的宇宙大科学观。三通媒约,制嫁娶,开创了“一夫一妻”对偶婚,结束了野蛮的群婚、乱婚。四以龙纪官,统一了天下“部落万国”,

4、创立了龙天下原始宗教崇拜。五始养六畜,创始熟食,结束了千古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方式。六正姓氏,自姓为风,命姓氏。七作甲历,定四时,纪年不乱,纪月不易。八造书契,中国方块字开始萌芽。九治屋庐,去巢穴。十斫桐为琴,丝桑为瑟,均土为埙,发明 音乐 。 特别是八卦作为伏羲氏的主要发明创造,揭示了天地阴阳、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 规律 。伏羲认为,最原始的物质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并发明了八种符号分别代表八卦。八卦代表八个方位,即四面八方,八卦的符号只分阳爻、阴爻,即古代 哲学 中的一对表示矛盾对立的概念。应当说,八卦是以二进制数理为基础的一门哲学。伏羲氏发明八卦之后,按照传统的说法,“

5、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成书。也就是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了周易,从此,一门伟大的科学诞生了。 中国和国外学者认为,做为一切学科的母源,易学确实是一种经得起历史考验并畅扬不衰的文化学术,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经济 、文化、 艺术 、科技等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中国,易学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都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数千年来,注释、阐发、评议易经的著作,就有三千多种,而且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参加研究,数千年不衰。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对此种文化现象有过这样评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6、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今天,易学文化的研究领域更加拓宽,为经济界、艺术界、建筑文化界等各个社会领域,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易学文化是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的独特思想体系,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富有开拓未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外,黑格尔自己就公开宣称,他所创立的辩证法,就来源于中国的易学文化。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特辟十二消息卦与纳甲、周易参同契、外丹说与丹术等章节进行详细论述。他在研究了莱布尼兹的二位进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

7、互关系后说:“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这一点莱布尼兹本人也从来不否认。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曾经要求政府把授予他的爵士徽章设计成太极图样式,因为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正是深受易学文化的影响产生的。对此,物 理学 家李政道是这样解释的:“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与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学说有相似的地方。”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学习易经以后,对奇偶性不灭定律也产生了怀疑。后来他和李政道从易经的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原子能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

8、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伏羲创画八卦而衍生的易学文化,跨越历史,跨越时空,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辩方式和具体方法。? 总之,在从原始社会向氏族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伏羲时代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基础,即使站在21世纪的今天看待伏羲文化,她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态。 伏羲氏在宛丘完成了他的大业后,寿终正寝,享年196岁。后人在宛丘建陵寝以祭之,曰太昊陵,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人均在此题词,朱镕基的题词为“羲皇故都”。为弘扬伏羲主要功绩之一“定姓氏”,凝聚全球华人的寻根情,XX年在周口市的淮阳县举办了中华姓氏

9、文化节;淮阳正在筹建国内最大的姓氏文化广场。 中华民族创世说的代表女娲文化 周口市的西华县和“羲皇故都”淮阳县相邻,号称“娲城”。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她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被学者称为人文始母。她和伏羲与西方的亚当和夏娃,同为造人之神。?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又用藤条和泥浆,造成了人,中华民族由此诞生了。?为了让人类永远繁衍下去,她创

10、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是:女娲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经天作云和,他们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女娲补天的记录见于淮南子:在洪荒时代,不周山崩裂了,天倒下了半边,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

11、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洪流。经过女娲辛劳整治,天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女娲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与 自然 抗争的创造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的和平崛起,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同时也能对西方文化的创世说起到对应作用。 周口境内西华县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女娲故城,是人们祭祀人文始母“女娲”的圣地。据宋太平寰宇记卷十载:县西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读史方舆记要卷四十七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之都也。村内有古刹名“龙泉寺”,寺今尚存。存清代大殿一座,殿前有明代

12、碑刻二通,述“西华治北十五里有城遗址,半就湮没,传为女娲故墟也”。中国 中国编辑。 据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女娲故城,经采集标本,考古调查确认是一处春秋时期故城。1980年根据 文献 记载,到实地调查发现女娲坟、龙泉寺古建筑、古碑刻。1981年,周口地区文物考古队对女娲故城试掘,发现女娲故城遗址,位于县城北75公里西华县聂堆镇思都岗村西北,系春秋时期的古城。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城,内城每边长400米,外城每边长1000米,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墙多分层夯筑而成,今残存城墙高约3米、宽8米,夯窝清晰可见,直径4厘米。夯层平均为10至15厘米,城墙外有护城壕沟。城内出土有釜、罐、鬲、瓮、瓦等器

13、物残片以及春秋时期陶地下水管道、明代“娲”字城门额砖、春秋时期“蔡妇子”铭文瓮等。城址下还发现有仰韶、龙山及商文化遗迹。城址周围密布着春秋到明清时期的墓葬,距城外西南600米有女娲坟。 从考古发现看,女娲故城时代跨度大,从新石器延续到春秋时期。从城市布局和城市配套设施看,这是一处祭祀人祖女娲之场所,经历代修葺,到明清时期所筑之城已形成规模,后因朝代更替,历经兵燹战火,渐废弃,成废墟。1986年,女娲城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对研究历代祭祀人文始母“女娲”的盛况提供了资料,它文化底蕴深厚,是不可多得的 历史 典籍,是华夏民族融合的会聚点,是一个民族文化沟通的融合点。 影响5000年人

14、类社会 发展 的不朽学说道家文化 周口市的鹿邑县是老子出生和讲学的地方。 根据史书记载,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汉王珏教授结合传世文献典籍、地下出土文物和实地田野调查三种资料考证了老子故里,指出:史书关于老子出生地的记载信而有证,历代均史不绝书。“楚”即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厉乡曲仁里”即今太清宫镇。古代“相县”亦即春秋以后的“苦县”,二说虽异、其地则一。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后仕周任守藏史,并被封为“柱下史”。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王子朝携带守藏史典籍逃奔楚国,老子因而被免职归居故里。随后他到了

15、鲁国,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并第一次见到了年轻的孔子。公元前505年老子隐居沛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南之沛,见老子。”老子晚年返回陈国故里居住,孔子曾亲赴曲仁里第三次见老子。公元前478年,楚灭陈,老子遭亡国之痛,弃家骑牛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强留其著述,遂命笔写出了他对宇宙、社会、人生具有独特看法的五千言道德经。后出关赴秦隐居,死于扶风,葬于槐里。 东汉时期,黄老之学开始逐渐演变为道教,老子遂正式成了道教教祖。至唐代,老子的地位达到登峰造极境地。由于唐王室姓李,太宗自认为李耳之后,于是在高宗乾封元年,帝亲至老子出生地鹿邑老君庙祭拜,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在老君庙建紫极宫。天宝二年,玄宗李隆基又亲躬紫极宫拜竭先祖李耳,易紫极宫为太清宫,追尊玄元皇帝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并立碑祭祀。天宝十三年,玄宗再次拜竭太清宫,上玄元皇帝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明两代也崇奉道教,宋徽宗和明太祖都亲注道德经。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赵恒为李母立“先天太后赞”碑并序,御制御书并纂额。 老子终生著述只有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但其思想深邃,内容博大,开创了我国古代 哲学 思想的先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古代以来的思想文化、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