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001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_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摘要:本文对世界 经济 周期的概念、存在与否、产生原因、 中国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区域性经济周期;国际传导;协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 发展 ,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相关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国际 金融 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呈现了明显的世界经济协同性。因此,回顾和理清世界经济周期的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

2、方向。一、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定性的角度,Canova和Dellas(1993)给出了世界经济周期定义的简单描述,即世界经济周期是在国别总量经济的跨国周期性行为中存在的共同特征。而对这种共同特征,宋玉华(XX)加以进一步的明确,她认为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扩张、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形态,这种运行形态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从定量的角度,Gerlach(1988)用波谱分析研究经济周期的跨国行为,发现大量国家的产出运动

3、在经济周期频带上是相互联系的,世界经济周期是多国 工业 生产指数的变动在一定的周期频带上的高度相关性存在;Gregory等(1997)则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来界定世界经济周期,即全世界(国家)的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个序列相关的共同特征。二、世界经济周期是否存在(一)世界经济周期存在的研究很多实例证明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和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如,Dellas(1986)发现在英、美、德、日四国间,几乎存在长久的同一的经济周期。Backus,Kehoe,Kydland(1992)扩展了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国经济协动现象的IRBC模型,在这个扩展的开放经济理

4、论里,国家之间的消费是高度相关的,由此说明国家之间的协同性是存在的。Sarkissian(XX)也认为国家之间的消费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高度相关,特别是在萧条时期更是如此。而Canova,Dellas(1993)发现显著增强的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全世界面临着的共同的外部或内部经济扰动是生成跨国的经济周期行为的共同因素。Baxter,Kouparitsas(XX)的研究发现,如果两国之间有较高的双边贸易相关度,那么这两国之间的经济周期相关度就会提高;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周期相关度一般会比较高。Ravn(1997)的研究表明,除OECD国家政府支出显示了较弱的正相关性外,其他经济变量

5、(包括产出、消费、总投资、出口和进口)都显示了很强的正相关性,并表现出良好的跨国协同运动性。Kouparitsas(XX)研究发现,七国集团的经济周期存在着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以后更是如此,他认为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世界经济周期)的确是存在的。(二)世界经济周期不存在的研究Hickman,Filatov(1983)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国际传导通常表现得相当微弱,这种微弱的传导很易于被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所控制而失去扩散能力。唐海燕(1999)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初期或以前时期,各国经济周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错位,同一时期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不同

6、阶段所产生的抵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世界经济周期性特征。Kollmann(1996)通过与完全资产市场的对比,发现在不完全资产市场(即国际金融市场只能买卖债券合约)的两个国家实际经济周期模型里,国家之间消费的相关关系比完全资产市场情况要明显弱得多。Selover(1997)在研究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互动关系时,进一步发现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因为相互驱动而导致同步波动的假说并不成立,两国经济趋向同步波动是因为低水平的或者弱的冲击所致。(三)区域性经济周期增强而世界性经济周期减弱的研究更多的学者研究了区域性 经济 周期的存在。所选择的区域范围主要集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两个区域。Clark,Wincoo

7、p(XX)比较了美国各州的经济周期和欧盟内部的国别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指出无论在过去20年还是40年中,美国各州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要强于欧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存在消除了由于区域边界而衍生出的大量交易成本和经济波动的非协动性。此外,Chiquiar,Ramous,Francia(XX)认为美国和墨西哥两国之间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加强,导致了美墨两国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增强。在东盟区域经济周期方面,David (1999)研究了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传导的相互依赖性。他们主要考察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及东盟国家,与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欧

8、盟之间的经济周期的国际传导,用主成分分析法、自回归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研究了贸易量的相关性,并找到了东盟区域经济周期存在的证据。Choe(XX)研究了十个东亚国家的经济周期与双边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经济波动随着区域内贸易依存度的加深而具有显著的同步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性经济周期在减弱。Heathcote,Perri(XX)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以帮助理解冲击的国际相关性、国际资产贸易程度及宏观总量的国际关系等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他们的研究指出,1972至1986年间,美国与欧洲总量、加拿大和日本之间的GDP、就业和投资相关性分别是、和,但在1986年至XX年间,这些相关系数降低了,分别为、和-,

9、他们认为, 金融 全球化导致国际借贷的自由化,从而导致资产风险的分散化,并伴随着经济的区域。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的产出、就业和投资的相关性就大幅度降低了。James ,Mark (XX)研究发现,即使在七国集团内部,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也降低了,并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即出现了欧洲区域国家和 英语 语系国家各自内部的协同性增加。三、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与传导综合学者们的研究,世界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国家冲击、技术冲击、石油冲击、需求和供给冲击等。Dellas(1986)研究发现,世界范围的共同冲击(如石油冲击、共同的技术进步等)是产生世界经济周期的驱动力量。康特和马克(Ca

10、ntor Mark,1988)建立了一个两国家模型,每一个国家有相同的 工业 ,但这些工业受不同的国家特色(主要以技术为主)的冲击。他们的研究证明经济周期风险来源于国家特色的技术冲击,而国际证券市场正是经济周期的媒介。,Don E,Schlagenhauf(1996)指出,特定国家冲击和特定技术冲击是世界经济周期的重要来源,而特定国家冲击是产出波动的最重要的因素。Bruno(1997)建立两国家、两产品模型,并假定国内外投资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以及资本的使用效率各不相同,结果表明,国内外投资品的替代弹性是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的重要变量,特定国家的技术冲击是造成两国经济波动的根源。Michael

11、 Bergman(1996)利用产出和通货膨胀两变量的VAR模型检测了德国、日本、瑞典、英国和美国等五国的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结果证明需求和供给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们还发现,德国、英国和美国三国的经济周期的频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他们产出和通货膨胀的误差方差的50以上来源于供给冲击,日本和瑞典产出的90以上的误差方差来源于供给冲击。世界经济周期的传导渠道主要包括贸易传导和金融传导。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渠道的传导,近期的研究则更多关注金融渠道的传导,而这是与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 进程相适应的。Dellas(1986)的经验研究发现,经济扰动的跨国传导中,贸易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

12、。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贸易和资本的流动并不能解释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宋玉华(XX)等,其研究表明贸易发展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具有正相关关系。早期的研究中,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国际货币借贷和国际资本投资,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利率在世界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Choudri和Cohen(1980)、Cantor和Mark(1988)、Baxter和Crucini(1995)等的早期研究确认了这些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Daniel(1981)、Flood和Marion(1982)等的研究发现实际利率和相对价格是扰动跨国传导的因子。Blankenau等(XX)则从另

13、一角度确认了世界利率在传导外部冲击方面的作用,能够导致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及产出等的跨国波动联系。Cantor和Mark(1987)、Stockman(1990)等认为资本边际产出是生产率冲击多国传导的重要因子。Jansen,Stokam(XX)从国际直接投资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在1995年以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投资关系与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有关,那时密切的贸易关系一直是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的重要原因。William Blankenau,M,Ayhan Kose,KEiMuYi(XX)认为作为世界经济波动向小型开放国家传导的众多的渠道之一的世界真实利率是世界经济周

14、期向小型开放经济传导的重要机制,并指出世界真实利率对世界经济周期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和产出等。四、 中国 与世界 经济 周期的协同性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仅有较少的学者进行了研究。胡鞍钢(1994)分区段将中国和美国、中国和世界GDP年增长率波动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19601979年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世界的相关系数非常小,而19801989年,相关系数相应增大。秦宛顺、靳云汇和卜永祥(XX)以1987-XX年间的季度GDP数据为分析对象,得出中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为弱相关,中日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余芳东等(XX)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随世界经济的趋强

15、而走强,随世界经济的趋弱而走弱,经济周期的“拐点”与世界经济动态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五、简单评论现有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世界经济周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当前,经济全球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复杂,世界经济周期的研究意义更加突出,其研究内容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首先,区域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经济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协动性增强,区域经济周期产生原因及其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原因、传导渠道。全球生产 网络 的 发展 使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加之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已不仅是传统的贸易和 金融 。尤其是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经济波动及政策运用呈现明显的协同性。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产生原因和传导渠道的理论研究需要有新的突破。再次,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从现有成果来看,该领域的研究非常薄弱。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