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939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 内容 提要】夏、商、西周时期, 社会 的生产、交换水平较低,因而城市规模普遍较小,都城、“大邑”的人口居住又相当分散,既无密封式的城郭保护,也缺乏充裕的财富来维持固守战斗;较小的宫城,只能应付突发的动乱、事变和袭击,暂时保护国君、贵族的安全,而无力抵抗强敌的持久攻打;所以三代的军事家在防御作战时,通常不采取固守城池的战术。沈尹戌关于“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国焉用城”的议论,反映了春秋以前青铜 时代 中国 战争防御的客观

2、 规律 。 【关键词】宫城内城外郭密封式规划市 公元前519年,楚国令尹囊瓦为了防备吴国军队的入侵,在郢都增筑城垣,遭到贵族沈尹戌的批评,其语见左传昭公23年:“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已小矣。卑之不获,能无亡乎?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不僭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亦监乎若敖、邠

3、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沈尹戌所讲的,是国家防御的一些战略原则,如修明内政,重视农耕,亲附民众,杜绝奢僭,改善与邻国的外交,加强边境和 交通 冲要的守卫,保养好武器装备等等,认为这些措施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当时楚国的 政治 腐败, 经济 萧条,执政者囊瓦聚敛无度,民不聊生,与属国唐、蔡的关系也陷于破裂,蕴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沈尹戌借城郢这事,抨击囊瓦的施政,阐明自己的主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看重城垒在防御作战中的作用,竟然说:“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国焉用城?”强调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保卫国土,那么筑城,守城也没有什么用处。这种思想使

4、人有些诧异,众所周知,火器发达以前,城垒做为守备工事,对战争的 影响 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弱旅困守孤城,抗敌经年累月,迫使强寇无功而返、甚至反败为胜的战例, 历史 上屡见不鲜。就拿沈尹戌所在的春秋时期来说,公元前567年,齐军历时一岁,才攻陷小邦莱国都城。而吕氏春秋慎势记载:“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而不能克。”由于攻城耗时费力,难以奏效,将帅们往往尽量避免进行这种战斗,认为它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下策。如孙武所言:“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1在冷兵器时代,据守城垒对于防御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自己战斗力量的不足。像尉

5、缭子守权所称:“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故为城郭者,非妄费干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由此看来,囊瓦虽然治国无术,多有劣迹,但其主持的城郢,就军事角度而言,属于增强国防的必要措施,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沈尹戌对这项举措的指摘讥讽,后人或有不理解者,认为是迂腐之论。如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便举例反驳其观点,说此辈“徒以子囊城郢为嗤笑而不知城郢未始非社稷之至计,此又可与楚昭之事连类而并观之也。后宋百年而金复都汴,木虎高琪筑京城逾年,卒能歼厥巨魁,光复旧物,此又深根固本之关于长算,可为明效大验者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加剧,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为了增强防御

6、能力,纷纷在封土、采邑上修筑城郭,掀起了一阵热潮。据春秋记载,仅实力中等的鲁国,就新建大小城池19座。列国的君臣将相都把筑城视为首要政务,像伍员答吴王问时讲:“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以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2而沈尹戌的议论却和时代潮流相背,这不免令人产生疑问,他的这种思想究竟是从何而来呢?征诸史实,方知沈尹戌之论是对“古者”,即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政治、军事经验的 总结 概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防御作战时通常不采取固守城池、抵抗强敌的战术,这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战争具有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试析如下: 三代是华夏文明 发展 的最初阶段,尽管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四千年前

7、、夏朝建立之际就出现了以王城岗、平粮台古城为代表的早期城堡,后来又有了墙垒周长数公里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但是综观三代的战争经过,却很少见到依托城池抵抗强敌围攻的记载,更没有成功的战例。春秋以后,像田单守即墨、刘秀战昆阳、拓跋焘攻盱眙、唐太宗围安市那种守城者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胜枚举,而三代是绝无仅有的。从 历史 上看,夏、商、西周的大规模战争中,处于防御态势的一方采取的战术,通常是以下几种: 1.出城迎战防御者自忖可与来犯之敌一决高下,便倾巢出动,离开城邑,在郊外的原野上摆开阵势,进行会战,“争一日之命。”3这种情况在三代最为常见,如禹伐三苗,启伐有扈,成汤伐桀,武王伐纣等等。 .弃城而逃守方估

8、计自己并非强敌对手,便走为上策,逃之夭夭。如古公亶父居豳,戎狄来犯,“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4西周末年,申侯与缯侯、犬戎会师进攻镐京,“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5即弃城东走,至骊山下被杀。 此外,在第1类战例中,防御一方在野战失败后,通常也不采取退守城池、继续抵抗的战术,或是像鸣条之战后的桀、被周公东征打败的武庚那样,战败后率领族众南逃北窜,远徙它乡;或是像牧野之战以后的纣王,逃回宫内,自杀了事。 .守城拒敌虽然认为已方势单力孤,不敢出城迎战,但也不愿抛弃家园,远离故土,因此依托城垒工事来抵御强敌的攻打。这种战例在三代非常少见,史籍所载,惟有文王伐崇、三旬而克一例,结

9、果还是守方失利,全军复没。特别是在夏、商、西周王朝灭亡之际,没有一位君主企图以守城战术来负隅顽抗,这和北宋、金、明几朝末代皇帝困守孤城、抵抗强敌围攻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反照。司马懿曾讲:“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6而三代防御一方的君主将帅,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往往是如不能出战,即当逃走,极少采用守城抗敌的对策。应该说,沈尹戌轻视守城战术的思想,确实与三代流行的防御原则相符合,那就是面对来犯的优势之敌,假若无力出兵迎战,最好不要守城,还是远走为妙。 为什么夏、商、西周的统帅们处于被动防御态势时,通常不愿意依托城池来进行抵抗呢?主要原因在于,三代的都邑不像春秋以后的城市那样具备坚固、持久的

10、防御能力;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统帅们认为守城战术难以经受强敌长期围攻的考验,因此多不愿采用它。军队使用何种战斗 方法 ,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武器装备以及进攻和防御的手段,而这些归根结底是由当时的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城市的防御能力包括多种因素,如规模、布局、筑垒的形式和材料,防守器械与人口、兵员、粮草和其它物资等等。在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 社会 分工、商品 经济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的防御能力也就有强弱之分,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例如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城垒,只是在民众聚居的村落周围,修筑起简陋的围墙、栅栏和壕沟,用来防备邻近部落的掠夺袭击。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使城市的规模、人

11、口、财富显著增长,“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7不仅形成了临淄、郢、邯郸、大梁等富冠海内、居民繁众的名都,就连宜阳这样的大县,也是“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8城市的防御能力由此得以提高,使其长期固守成为可能,据守城垒抗击强敌的战术才开始普遍运用。而这些条件,恰恰是三代的城市并不具备的;和后代相比,夏、商、西周时期的城市属于不发达的早期形态,缺乏持久防御作战的能力,其表现在于以下几方面: 1.城垒规模普遍较小战国名将赵奢曾追述过三代城邑的情况,“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9从出土的遗址分布来看,夏、商、西周时期除了王朝的都城范围较广,其它古城

12、的筑垒规模均很有限。如夏初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是东西并列相连的两座小城,中间是二城共同的隔墙,根据残存的墙基 计算 ,两城的边长都不过100米,总面积为平方公里。10同时期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城址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面积约为平方公里。11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古城、寿光的边线王古城,是夏代东夷方国的旧迹,前者墙址南北长450米,东西长390米,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后者边长220米,面积约为平方公里。12湖北黄陂的盘龙城,被认为是商代方国的都邑,南北墙长290米,东西长260米,面积约为平方公里。13而新 中国 成立以来发现的数十座春秋战国城市遗址里,诸侯大国、中等国家如齐、楚、吴、郑、韩、赵

13、、魏、鲁国的都城面积,多在152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燕下都故城遗址面积达32平方公里;小邦如山东的薛城、邾城,墙址周长约10公里,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它小城,周长一般在5公里左右,面积约平方公里。14和三代城垒的普遍规模相比,显然是有天壤之别了。 三代城垒规模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个时期的中国刚刚跨入文明 社会 的大门,在考古学分期上属于青铜 时代 ,由于青铜工具稀少贵重,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还广泛使用着原始的木器、石器,未用牛耕,劳动效率很低;又采取抛荒休耕的农作法,占地多,产量少,所能供养的人口 自然 远远少于后代。另一方面,做为掘土翻地的工具材料,红铜太软,青铜又太

14、脆,容易断裂,加上本身的贵重,是不适宜的。因此土方建筑工程所用的器具,也是以木、石材料为主,效率不高。二是 政治 上处于部族、邦国林立的状态,诸侯众多,与王室的关系又很松散,统治的范围都比较小,如王夫之所称:“三代之国,幅员之狭,直今一县耳。”15这样,他们各自拥有的人力、物力均很有限。薄弱的 经济 基础,简陋的技术条件,劳动力和财富不足,使一般的部族、邦国没有力量构筑高大广阔的城池;只有三代的王室,掌握了最高领导权,统率着国内最强大的民族,还能征发属下邦国的人力、财物,才有可能建造“大邑”。如商朝前期的国都郑州商城,墙址周长6,960米,平均底宽约20米,顶宽约5米,高约10米。16构筑城墙

15、需要挖土约170万立方米,夯土约87万立方米,据有关专家计算,在当时的劳动条件下,假如每天投入1万名劳力进行作业,以最高的效率计算,也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完成。17“如果不是最高统治者所在之地,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是很难筑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城池的。18” 因此,限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政治状况,三代大部分城市的规模、面积很小,筑垒设施简陋,所容纳的人员、物资有限,很难抵抗优势之敌的持久强攻。 .有城无郭,非密封式规划夏、商、西周王朝的都城,已探明的旧址分布较广,像殷墟和丰、镐遗存能达到20余平方公里,和春秋战国诸侯都城的面积相仿,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小邦城邑。但是为什么三代王室的统治者在敌军兵临城下时,也从来不采取守城拒敌的战术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三代属于中国都城 发展 史上的最初阶段,城市的规划布局很不完善,首都或是没有城墙,或者只是君主居住的宫城有墙,而平民的居住区、手 工业 作坊区却没有城墙“郭”的保护,缺乏抵御强敌进攻的可靠屏障。 例如,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城市遗址,东西长达公里,南北达到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经多数学者论证,认为是夏朝后期的都城斟*寻+阝,而城市的四周并没有城墙,只是在遗址中间发现了一座建有土围墙的宫城,边长仅为100米左右。“该土围墙建立在一个大型夯土台基之上,台基高约3米,边缘部分为缓坡状,宫墙就筑在缓坡内边缘部位。墙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