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917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一堂高中历史课的观察和定量分析 【摘要】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过程时序列 分析 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代写论文的手段,对一堂高中 历史 课的录像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明了其成功与失败之处,从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课例观察 定量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广大教师会有很多机会看到一些示范课或优质课,但对如何观察和分析课例却知之甚少。笔者现对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郑广亮老师的一堂世界近 现代 史(下)高二历史“第三次 科技 革命”课的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

2、(此课是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教学与合作式 学习 整合的一堂课例,在XX年浙江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比中获第一名)。观察的素材是这堂课的录像资料,定量分析手段主要是为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序列(时序列)分析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一、本堂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主要教学过程描述(如下表): 学校:宁波鄞州中学 年级:高二班级:文科班 学科:历史时间:XX年4月29日上午第4节执教者:浙师大附中观察者:虞文林二、教学过程时序列分析1从教学过程时序列描述可看出,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感动 中国 ”导入,以对“嫦娥奔月”梦想的出现和实现过程的追忆,突显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辉煌。并由第三次科技革命辉煌的成果引发出三个思索:第

3、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影响 。用环保公益广告画切入人们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对过往科技 发展 的反思, 教育 学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以学生畅谈科技梦想结尾。2.整个教学过程中,媒体使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率为4792,其中运用 计算 机进行视频演示占696,展示图片和材料等 内容 占6269;班级小组讨论与 总结 时间占总时间的比率为3492。即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支持教学,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支持学生合作学习,可见本课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与合作式学习整合模式的一堂课例。3.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为家乡建设献策、为公益广告起标题、畅谈自己的科技梦想

4、”等3个活动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很感兴趣,并积极思考,形成解决方案共用时15分08秒,约占总时间的375。体现出教师具有从学生的主体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意识,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同时从录像上观察到这一环节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课例的弗兰德斯互动 分析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L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Ned Fland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结构性的、定量的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它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 研究 ,把课堂的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

5、码: 它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每隔3秒钟,观察者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的种类的相应编码,并记在一个统计表中,形成矩阵图,进行分析。下面结合观察所得的数据,谈谈分析:本节课片长40分钟,采用3秒的间隔抽样,观察所得矩阵图如图1。编码时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课堂行为作如下具体界定:1.每三秒钟发生多个行为时,记录全部行为。2.学生观看多媒体信息和开展小组讨论记录为学生反应。3.学生回答提问记录为学生主动讲话。4.师生沉默或三秒中无任何行为发生时,记录为无有效语言。 数据分析:1.课堂结构。该课中教师语言比率(1-7列次数/总次数)为,学生语言比率(8-9列次数总次数)为,教师的语言行为占较大

6、比重;无效语言比率(第10列次数总次数)为,说明课堂教学利用率非常高;教师提问比率(第4列次数总次数)为,可以看出高密度提问是本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极高。2.教师行为。该课中教师间接教学与直接教学的比值(1-4列次数5-7列次数)为8986。盖奇(NateGage)在教学 艺术 的 科学 基础一书中指出:在中学阶段,间接教学比直接教学更能促进学生 学习 能力的 发展 。该课中教师的语言情感比值是3041%,积极 影响 与消极影响的比率(2-3列次数6-7列次数)是439,可看出,该课教师借助情感语言,对学生的讲话以接纳、鼓励为主,从而使整堂课的气氛比较宽松,进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

7、积极性。3.师生互动。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深灰色)是积极整合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气氛融洽。矩阵中7-8行与6-7列相交的区域(浅灰色)是缺陷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上有隔阂。从上图可看出,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1054,而缺陷格为0,可见该课中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融洽,互动充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它只反映了课堂内师生的语言行为,而许多非语言行为、板书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没有得以体现,失去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这个分析系统仍然十分

8、粗略,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以探索出一套更完善、更科学的课堂互动分析系统。四、本课例的思考与建议笔者对本课例的教学录像进行分析看出,本课是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教学与合作式学习整合的一堂课例。从总体上说,授课教师准备细致认真,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互动良好,“三维目标”达成到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出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理念。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建议作进一步改进:1.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尽可能地采用了接纳、鼓励性的语言,但在个别时段这种鼓励表现为教师的随意赠予和漫不经心。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较为全面和客观,要

9、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内在动机,就需要授课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扬,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前后共组织了3次小组讨论,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给出解决方案、交流方案到得出最终结果共用时15分08秒,在时间安排上比较充裕。但由于没有安排主持者,容易导致无效时间的产生,同时使学生难以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究。而且课堂小组讨论应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自主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多媒体技术在 历史 教学中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学信息的传递工具。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最终应达到一种和谐。 参考 文献 :1吴康宁: 教育 社会 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顾冷沅:从一堂几何课看数学教育改革行动,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0期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