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814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济”读书札记_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道德经济”读书札记一般讨论农民道德 经济 问题 时,多引J.C.Scott在1976年出版的专书 The Mor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ceinSoutheastAsia.,1但其实,早在Scot之前,至少已有KarlPolanyi和E.P.Thompson两位学者做过讨论。Polanyi在对Aristotle有关经济概念的讨论中,2已涉及经济行为中道德面向的问题。Thompson更是首先提出道德经

2、济这名词,用以 分析 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3对后来相关讨论产生很大 影响 。下面做些札记式说明。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个人满足无穷欲望的自利性,并且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无止尽的欲望,个人会用各种可能手段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二是财货的稀少性,个人因此要依自利性与极大化来选择财货的配置方式,并且时常要和其它人竞争财货,因为强调 自然 资源与 社会 生产要素的有限性,而个人欲望无穷又加强了这个有限性,选择、竞争甚至冲突乃无可避免。Polanyi与Thompson这两篇文章的重要主旨,都在用实际例子反驳上述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Pola

3、nyi使用的实例为Aristotle的经济思想,Thompson使用的实例为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首先,Polanyi将经济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实体,一是经济概念。他认为举凡和人群生计、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等社会行动有关的经济过程,一直是构成人群社会生活的重要部份,都和经济实体密切相关,诸如农业收成、长程贸易、家庭中准备各式食物等活动,很早即是构成初民社会中经济实体的重要成份。然而,人类 历史 上的经济概念,则有所演变。在作者看来,交易、互享与再分配三种基本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了人群社会中的不同经济过程。4当市场经济不发达时,互享与再分配占主流地位,而这二个元素的顺利运作,则密切需要社会

4、制度的支撑和配合,所以是一种崁植式经济。当交易成份在经济过程中作用愈明显时,市场制度愈形发达,经济过程也逐渐独立于其它非市场制度的社会制度之外,可称之为非崁植式经济。作者强调,在崁植式经济中,因为经济和其它社会制度的关系太过密切,从而很难被独立区分出来,不似非崁植式经济明显地独立于其它社会制度,作者称此种现象为经济的匿名性。Polanyi并对经济的匿名性的形成,列举了八项可能原因。因为经济的匿名性的存在,造成了经济实体源远流长而经济概念则很难被发现。Polanyi认为,欧洲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对经济概念的发现,一次是在十八世纪中叶由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所发现,一次则在公元前四世纪由Aristotle

5、所发现。作者强调,两次发现的经济概念相当不同,前者发现的只是相应于非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后者发现的则是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Aristotle所发现的经济概念,是由社群、自足性与公平三者所组成,他强调的是人群或个人追求财货的目的,在于满足家庭、城邦等社群的基本经济生活获得满足,而各种财货的价格也必须公平,要以便利财货在社群中有效流通为准。简言之,经济过程的主要目标,即在于能够完成社群经济生活的自足性要求,使社群经济生活满足后,能使其成员有充份余暇献身于对公民生活与城邦 政治 的服务。因此,在Aristotle看来,人的欲望不是无穷、财货也并非有限,经济行为的动机不在自利与个人满足生物欲望的利

6、益极大化,而是对社群生活的良善愿望。可以说,由Aristotle发现的经济概念,基本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过程应该是道德的。Thompson以十八世纪英国农民的所谓粮食暴动为 研究 课题,质疑一般分析农民粮食暴动著作中所预设的经济人动机与行为模式。他强调,农民粮食暴动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正当性概念为基础,并非粮价上涨、粮食出口导致农民饥饿难耐等简单动机和因素所引发。在对1709、1740、1756-7、1766-7、1773、1782、1795、1800-1诸次农民粮食暴动事件的分析中,作者以许多原始地方性档案论证了各次事件中,参与运动的农民其实经常是很有纪律并且具有明确诉求目

7、标的,在外观上实在很难说是迫于粮价上涨导致饥饿难耐而产生的暴动。更重要的是,作者发现,无论是参与运动的农民本身、当地社会的舆情反应,甚至是政府当局,都在事件中反映出某种对粮食暴动本身正当性的认知或肯定。在抢粮运动正当性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一套具有一致性的社会规范与义务观念,也就是一套道德经济的观念。作者以为,至少在英国 历史 上的某一个时期中的某些地区,这套道德 经济 的观念确实能够有效运作,人们认为社群中的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经济生活负有责任和义务,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该侵害了别人的基本经济生活,特别是在物资缺乏的难关时节,即使物资的确短少,但也不该使粮食财货超出了正常时节的价格水准。支撑道德

8、经济有效运作的 社会 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处于这种社会形态中的人群,其规模较小但密切程度更高,在其中,社会上对于个人经济行为的道德假设是与当代社会不同的。然而,十八世纪末叶之后的英国,主要因为法国大革命后英国绅士阶层中兴起了一股强烈反对亚各宾主义的风潮,以及另外一套有关自由放任的 政治 经济学观念在政府部门中逐渐取得正当性,另一类意识形态逐步成形,使原先道德经济的观念逐渐松动瓦解,最后只留下了慈善事业与Speenhamland等济贫法案的陈迹而已。注释:1J.C.Scott,1976. The Mor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

9、ceinSoutheastAsia.有关道德经济议题引发的相关学术论辩,以及这议题如何引介到 中国 历史的讨论,可见:DanielLittle,UnderstandingPeasantChina:CaseStudiesinth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9),特别见页29。2KPolanyi,.1957.“Aristotlediscoverstheeconomy.”InTradeandMarketintheEarlyEmpires,3E.P.Thompson,1993(1971).“Th

10、emoraleconomyoftheEnglishcrowdintheEighteenthcentury.”InCustomsinCommon.4Polanyi另有文章对此三种财货流动类型做深入讨论,可见:Karl.Polanyi,“Theeconomyasinstitutedprocess.”InKarlPolanyi,ConradM.Arensberg,andHarryW.Pearson,eds.TradeandMarketintheEarlyEmpires:EconomiesinHistoryandTheory.(NewYork:FreePress,1957),Pp.243-270.特别见页250-254。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