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768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

2、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著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著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 (1997)、吴芳思(Frances 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

3、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著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著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在半个世纪之前,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他指出,“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

4、思说,事物只有运动才有生命。文化是流动的,流动可以开化文明,发展文明。中国文化可以流出去,带着自己的古老、沧桑和辉煌;还可以流回来,带着异样的风景。从中国流出的文化,汲取了异国文化的智慧,形成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外国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这就是汉学。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另一种文化精神的智慧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所以,可以说汉学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汉学,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精魂。汉学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近,也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距很远,总之,它是一门相当独立的学问,是一个亟待投入人力进行研究与开拓的学科。”(序汉学研究)诸如此类的论述,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了

5、一定的推动作用。 既然汉学是中外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便广涉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多种专门的知识领域。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学者一般是双管齐下,巨细兼顾,一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梳理国外汉学的发展史,把握其间的总体规律,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关注单一学科的汉学研究,具体分辨其透视角度,剖析其研究方法,捕捉其真知灼见。显然,无论是宏观考察,还是微观考察,力图做到史论并重,纵横交织,以全面而深入地反映国外汉学的面貌,是学术界为之追求的目标。 就文学研究而言,这两年的研究出现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译介或撰写国别汉学史,而涉及中国文学。前者如胡书经译戴密微()所撰长文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载汉学研究

6、第一集),文中提及马若瑟(Joseph Premare)节译赵氏孤儿、儒莲()选译言情小说,巴赞()翻译并研究元杂剧,葛兰言()研究诗经等等。后者如熊文华所撰荷兰的汉学研究(载汉学研究第二集),则提及高罗佩( Gulik)译介并且创作公案小说,伊维德(Wilt )研究元明戏曲、撰写文学通史。 二、介绍各国汉学界的名流,乃至巨擘,其中不乏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造诣高超的专门家。如意大利的利玛窦(Matteo Ric-ci)、瑞典的高本汉()、德国的鲍吾刚()、美国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等等。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以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而名世,但她也翻译过水浒传,与汉学研究有关。

7、吴海蔓的东方不是东方赛珍珠在中国(载汉学研究第二集)对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所介绍。 三、评介汉学译著和论著。除了散见于期刊上的文章(如帅雯霖评红楼梦英译和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之外,这时已有专书问世,即黄鸣奋的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著者自称,他借海外访学之便,广为搜罗,书中浓缩信息4000条,其耗时之多、耗资之大,可想而知。全书设七章,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之传播,各有专章评介;古代文论和民间文学,则放在综合研究一章内加以评介;此外,还有两章分别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背景,以及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工具书。该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评点文字也要言不烦。著者认

8、为,“研究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流传情况,不仅对全面评价中国文学的历史影响、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我国人民的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加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建设。”(第1页)这种论断,是就文学学科具体说明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学术价值。 四、梳理中国文学外播史。这种研究实质上属于比较文学范畴里的影响研究,但由于中国文学的外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通过汉学家的译介而完成的,因此它也与国外汉学密切相关。这时有三本著作值得注意。一本是严绍璗、中西进主编的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之六“文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6)。这套丛书凡十卷,由中日书社分

9、别以中文和日文刊出。撰写者有严绍璗、中西进、刘雨珍、诹访春雄、王晓平和山田敬三。全书分六章,分论中日神话、中日诗歌、日本物语与中国文化、中日戏剧、日本前近代小说与中国文化和日本近代文学与中国作家之间的关系,或就两者做平行比较。另一本是孟昭毅的东方文化文学因缘(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这部书涵盖面极广,涉及中朝、中日、中越、中印、中伊、中阿六种双边关系,在某些方面填补了中外交流史的空白。卫茂平的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则是中西交流中的个案研究。全书以接受者为视角,采用形象学研究的方法,分期缕述中国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著者从德国骑士文学和巴罗克文学,依次讲

10、到启蒙运动文学、古典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印象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内心流亡”文学、流亡文学、左翼作家、战后文学等等与中国的关系。关于研究方法,著者就“影响”一词做了说明。他指出,“这个概念极易引起人们关于主动与被动、给予和接受的联想。而事实上,文学中的影响关键往往不在前者而在后者。授者提供选择,受者自身才决定取舍。所以,本书实际要点不在于中国如何影响德国文学,而在于德国文学如何对中国进行接受或拒斥、改造或吸收。”(第1页) 五、评介西方汉学研究方法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积极介绍国外的、尤其是西方的文艺理论,以至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学术界仍面临如何将西方文

11、论用之于中国文学研究的问题。于是,洋为中用的探索便应运而生,周发祥的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一书即属此类著作。这部书是中国社科项目“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中的一种。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渊源与流变”介绍西论中用的历史与现状,又分西人的西论中用和我国的西论中用两部分。第二编是“方法与操作”,具体评介西方汉学家移植西方理论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操作过程,涉及研究方法20余种。第三编“综论与评价”则是关于西论中用现象的总体研究,集中阐述其性质、特点、视角和价值。此书出版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几种书评肯定这种研究。 此外,还有关于邻国诗话受中国诗论影响的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散佚邻国的考证,以及关于中国文学作品研究个案的介绍等等。总之,这两年“国外汉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相当可观的。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