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705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XX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从 研究 领域来看,XX年晚清 政治 史研究的重点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十余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辛亥革命时期。 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与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政府和学术界相应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其中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和10月份在武昌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是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的

2、研究出现了小小的热潮,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仍然显得冷静。 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多泛泛空论,少实质性的研究。值得注意的论文有,池子华、崔岷北伐太平军“裹胁” 问题 述论3一文,对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史研究中颇为关注的是否用强制性的“裹胁”手段补充兵员问题进行专题论述。文章认为,北伐军确实存在强掳百姓从军的问题,北伐军之所以采取“裹胁”手段补充兵员是由北伐军自身、群众和清政府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交织作用决定的。“裹胁”对北伐军的 影响 就像一柄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不断消耗而引起的兵力不足问题,但单纯的人数增加并没有提高北伐军整体的战斗素质,反而在部分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

3、,被胁从者的不满情绪和分离主义思想成为北伐军内部的巨大隐患,北伐军最终败亡,与“裹胁”不无关系。龙盛运咸同勇营军研究偏荣偏枯倾向试论4一文,专门探讨了咸同勇营军史研究中的“偏荣偏枯倾向”问题。文章认为,在咸同20多年的国内战争中,勇营军不仅逐渐取代经制军成为清军主力,且出现守旧、创新、改良三种类型,其中创新型湘、淮军虽然对内战的逆转起了主要作用,但其他勇营军在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地区,也起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作用。然而在咸同勇营军史研究中,却长期存在偏重湘、淮军,忽视其他勇营军的倾向。这虽然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但对咸同内战全局,乃至湘军 发展 过程的全面了解,都是极为不利的。作者提出,“要揭示

4、咸同内战中清军的全貌,要深入了解湘军发展的复杂历程,及其对当时军政的全面影响,都必须改变偏荣偏枯的倾向,全面深入研究其他勇营军”。翁飞曾李交替与湘淮消长5一文,通过论述镇压太平天国以后裁湘留淮战略决策的形成、曾国藩督师剿捻及其所遇到的掣肘以及曾李交替中的委婉曲折, 分析 了剿捻期间曾李瓜代的全过程,对以往在湘淮军研究中有关湘淮矛盾冲突的某些结论,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指出“那种认为曾国藩督师剿捻期间,由于李鸿章的掣肘而使他调度淮军不灵被迫下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认为,1867年初李鸿章取代曾国藩担任剿捻主帅,是近代集团势力湘消淮长的显著标志,反映了湘淮两军的不同 历史 发展道路。 与太平

5、天国运动相关的捻军史的研究,有郭豫明著捻军史6一书,值得重视。该书利用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捻军起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对于捻军起义的 时代 背景、捻党的产生及其起义的酝酿准备与爆发、捻军起义的发展进程及其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捻军的余部与后代的继续斗争等方面,均作了详细的史实梳理,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 总结 了捻军起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阐明了捻军起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这是第一部详细而系统地研究捻军全部历史的著作,对于 中国 近代史与农民战争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当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关于甲午战争与以后的维新运动及相关史事,有几篇论文值得介绍。苏小东甲午御敌谋略:以攻为守的“直捣日本”之

6、计7一文,对于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朝野关于“直捣日本”御敌谋略的问题作了颇具新意的论述。文章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朝野有识之士就反击日本侵略而建言献策,其中酝酿时间最长的御敌谋略,当属“直捣日本”的以攻为守之计。其具体作战方案,依所用兵力划分主要有四种,即分别以南洋军舰、北洋舰队、民船商船及外购军舰载兵勇远袭日本本土。“直捣日本的构想,完全符合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问题是清政府在实际运用时,并未将其提到战略的高度,而是视为临渴掘井的应急之策。因此,直捣日本的以攻为守策略虽好,但因平时未作充分准备,战时也就没有条件进行有效的运用”。“直捣日本”谋略虽然最终并未付诸实施,但其中所体现的积极防御战略

7、思想以及这一计划流产的原因,很值得后人认真总结。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8一文,对于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文章认为,万国公报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对战争报道、评论最具影响的刊物,它自身也因此名声鹊起。但其报道、评论,是非参半,真伪互见。就其以英美在远东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不惜混淆是非,为日本侵略张目而言,它是应当受到谴责的;但是,当它以较为客观的立场比较中日,尖锐地指陈中国致败的深层原因,并从中引出教训来,疾呼清政府幡然改过,革故鼎新时,显然又具有合理性。此种是非真伪的互见,也决定了万国公报的宣传得失两分。战后清政府亲俄,既反映了

8、英美远东利益的受损,也说明了万国公报前一取向的失败;而此时勃然兴起的康梁维新派,视万国公报为启蒙的教科书,并对李提摩太诸人深抱希望,则反映其后一取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万国公报的这种两面性说明,林乐知诸人终究无法超越自己毕竟代表本国殖民主义利益的局限;但是,于其关于热爱中国的表白,不可轻信,却也无需苛求。 戚学民戊戌政变记的主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9一文,详细探究了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初版九卷本的成书过程,重点考察了该书两个组成部分的主要观点或基本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定型的过程。文章认为,此书与康梁师徒1898年末至1899年初流亡日本时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书中有关戊戌变法的宏观陈述和关键细节在形成过程中

9、受到了作者政治活动与当时舆论的影响,经过作者的刻意安排,戊戌政变记用以局内人身份说明戊戌政变真相的形式,成为康梁等人达到争取外援、反击舆论等现实目的的政治工具。因此,戊戌政变记一书“实为康梁应急的政治宣传品,而非纪实的信史”。房德邻维新派“围园”密谋考兼谈诡谋直纪的史料价值10一文,利用清廷戊戌年八月十四日谕旨、袁世凯戊戌日记和康有为自编年谱等资料,认定“康有为等确实有利用袁世凯兵围颐和园的计划”。该文对于以往学界考证围园密谋的重要证据毕永年的诡谋直纪的真实可信度提出质疑,认为“诡谋直纪将维新派兵围颐和园的密谋推前到八月初一日以前,这与当时的形势和维新派的活动不相符合,康有为等兵围颐和园的密谋

10、实出于八月初三日紧急无奈之时”。“诡谋直纪中所写兵围颐和园的密谋情节,当是毕永年根据他在八月初三日后甚至戊戌政变后听到的密谋事而编写的”。李永胜戊戌后康梁谋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铁君案为中心11一文,通过对梁铁君案基本史实的重建,论述了戊戌后康梁的暗杀活动及其战略转变。戊戌政变后,康梁仍时刻盼望返回朝廷,依靠光绪皇帝推行改革,为此他们于1904年派出以梁铁君为首的暗杀团体入京谋刺慈禧太后。梁铁君在京活动近两年,清廷立宪呼声日高,因此他向康有为提出放弃暗杀方针。不久梁铁君突然被捕,并被袁世凯等人秘密处死。随即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康梁在梁铁君案之后便放弃刺杀慈禧的方针,转而希望通过合法政党活动实现自己的

11、主张。 廖梅汪康年和庚子中国议会12一文,通过对汪康年参与庚子中国议会前后的具体史实的梳理,对于汪康年在庚子中国议会中的政治主张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认为,汪康年是中国议会的发起人之一,此前曾任正气会会长,与希望建立全国性新政府的唐才常不同,也与企图建立受日本控制的全国性政府的日本人不同,汪康年在中国议会中始终主张东南自行改革,对北方和全中国将来的政局不发表意见。桑兵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13一文,通过细致的史料钩稽与史实梳理,力图对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的关系进行了基本的史实重建,为观察清末政坛各派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面相。作者认为,清末督抚中,岑春煊貌似“不学无术

12、”,实则心计颇深。从戊戌到辛亥,他一直与康、梁保持联系,以为宦海弄舟的进退之路。其庚子勤王,与保皇会救光绪、复新政的勤王政略暗合,行为则与徘徊观望的其他清廷勤王兵将迥异。这典型地反映出清末朝野政治关系潜在的诸多变数,从中可见王朝末世各种政治势力重新分化组合、错综复杂的种种异相。郭双林晚清驻外公使与义和团运动14一文,系统论述了驻外公使群体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思想与活动。通过对于驻外公使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清朝中央政府以及驻在国之间交涉往来的复杂关系的详细剖析,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们处境尴尬:一方面,他们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入侵一味妥协;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

13、捍卫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并积极推动清政府走上新政改革的道路,对于清末新政的发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辛亥革命的研究成为热点,不仅各种学术讨论会繁多,而且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大增。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两套出版物值得注意。一是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和孙中山研究所出版了一套“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学术系列”,15共八种:陈胜粦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庆贺陈锡祺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林家有和高桥强主编理想道德大同孙中山与世界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功安和林家有主编孙中山与祖国和平统一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段云章著孙中山对国内情势的审视、李吉奎著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事业、桑兵著孙中山的活

14、动与思想、周兴樑著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林家有著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第一种是为庆贺著名的孙中山研究专家陈锡祺先生九十华诞而编辑的一本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学术论文集;第二、三种分别是在广州和武汉举行的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最后五种是中山大学几位孙中山研究专家关于孙中山研究的专题论文集。 二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学者也出版了一套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16共五种。章开沅、田彤著张謇与近代 社会 ,重点研究了辛亥时期重要的立宪派人物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作了两方面的考察:一是从“以产业结构为核心”角度的考察,即围绕张謇所从事的纺织、盐垦业,对

15、其工农业的发展、资本积累、 企业 的经营与管理及其企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详细分析;二是从“以人为本”角度的考察,即从张謇与社会的走向、张謇与国家的关系、张謇自身的转变及其性格和思想观念诸方面加以论述。全书力图采纳社会学、 经济 学、文化学等 理论 、 方法 和分析模式,对张謇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定位。罗福惠著辛亥时期的精 英文 化研究,运用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地位关系来回顾不同性质的文化和文学流派的此消彼长,着重从宏观上分析辛亥文化的 内容 及那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特征,有助于我们对辛亥文化的价值、辛亥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联系等问题的认识。严昌洪、许小青著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从留日学界和国内新知识界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爱国思潮的兴起以及民族国家理论的建构等方面,论述了1903年在辛亥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马敏著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是一本涉及中国近代商人观念的论文的结集,作者力图沟通经济史研究与文化史研究,在检讨“韦伯式问题”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近代中国商人精神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问题。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教育 、报刊舆论、城市变革、民间社会和乡村社会等方面,考察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为研究辛亥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