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703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研究概况江泽民在16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可以说,力求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不断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强化程序公正的兑现程度,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民事实体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切实的作用,是XX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侧重之点。与此相适应,最高人民法院也将“公正”与“效率”昭示为21世纪法院审判所应环绕的两大中心主题。在这两大主题的感召和指导下,人民法院内部的民事审判方式和诉讼学术

2、活动频繁、活跃本年度召开的较有影响力的民事诉讼法学术会议主要有:XX年5月6-7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和天津开发区法院在天津共同举办的“民事证据法研讨会”,会议集中讨论了民事证据立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XX年8月8-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中外学者和专家就诉讼模式、审级制度、法院调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XX年9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审前程序与庭审方式改革研讨会”,会议对审判方式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相关举措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评析;XX年12月3-6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XX年诉讼法年会”,年会主题是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简易程序的完善;最高人民

3、法院在XX年11月于湖北宜昌召开名为“程序公正与诉讼制度改革”的全国法院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等等。学术成果丰富、涉及面较广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余篇之多,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民事诉讼各重要理论及程序制度。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译著数十部,主要有:沈德咏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XX年5月版;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XX年5月版;齐树杰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XX年7月版;乔欣、郭纪元著外国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6月版;王亚新著对抗与审判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出版社XX年4月版;徐昕著英

4、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XX年4月版;宋世杰著证据学新论,中国检察出版社XX年3月版;杨大明、杨良宜著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XX年6月版;肖建华著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XX年1月版;程春华主编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XX年2月版;何文燕、廖永安著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中国检察出版社XX年10月版;傅长禄主编程序与公正,上海人民出版社XX年3月版;王盼、程正举等著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XX年1月版;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XX年10月版;黄松有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

5、国法制出版社XX年3月版;梁书文主编民事诉讼管辖司法解释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XX年8月版;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解释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XX年2月版;杨立新、汤维建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8月版;汤维建主编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版;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XX年4月版;莱奥罗森贝克著,庄敬华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XX年1月版;等等。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综述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及相关制度研究1.关于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问题有学者指出,公正的缺失是我国现行司法

6、体制的结构性缺陷。为了实现公正,该学者主张:在改革的动力资源上,必须依赖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需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走创新型制度移植的道路。有学者认为,效率与公正是理想型诉讼所追求的目标,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在诉讼价值取向问题上,我国应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有学者认为,公正与效率是相伴相随的、是两位一体的,其实现有赖于以下各种保障机制:司法观念的现代化转变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理念保障;司法独立的真正落实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体制保障;诉讼制度的现代化改造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程序保障;证据制度的科学构建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理性保障;监督体系的完善是保障司

7、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配套机制。2.关于诉权有学者认为,传统的诉权理论是罗马法诉权概念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法定诉讼”的痕迹。并认为,诉权是当事人发动诉讼的基本权能,它既不是一般的实体性权利,也不是一般的程序性权利,而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属于人权范畴。诉权是主动的,而审判权是被动的,两者相互制衡。也有学者具体分析、探讨了检察机关享有民事诉权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3.关于人民陪审制度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学者一直将陪审制度仅仅视为一种司法制度,而忽视了其民主功能。同时对陪审制度政治参与功能、监督司法权力功能、保障司

8、法公正功能以及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XX年第3期。)有学者对人民陪审制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诸多措施。还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可以引入美国陪审制。4.关于合议制合议制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需要改革,这是学者们的共识。有学者对改革审判组织运行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取消案件的汇报审批制度、取消审判委员会、修改法院组织法和诉讼法、以及改法院管理由“平行管理”为“垂直管理”的制度等完善措施。有学者详细分析了我国现行审判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并从制度基础和价值的高度对合议制的存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完善合议制的若干设想。(注:宣澎: 从现行审判运行机制存

9、在的缺陷谈对完善合议制度的认识,河北法学,XX年第3期。)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1.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有学者认为,对民事诉讼法加以修改的重要前提乃是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先分化、后统一。所谓先分化,就是指将执行程序、证据制度、破产程序、人事诉讼程序、非诉讼程序、涉外程序等从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去,然后再将它们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以民事诉讼法为中心的关系法规体系。有学者对国家本位为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规定上、诉讼体制上以及司法观念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对这一指导思想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体制、政治理论背景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主张在修改完善民事诉讼法中,应

10、抛弃国家本位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确立充分反映市场经济对司法救济程序要求的根本指导思想。2.关于审前程序有学者指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色彩,且不具备审前程序特有的功能等缺陷,因此,主张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改革的有益经验,设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民事审判审前程序改革中存在三种结构模式:管理职能的结构模式;管理和监督职能结合的结构模式;部分庭前准备程序与管理、监督职能结合的结构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民事审前程序结构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民诉相关条文提出了修改意见。有学者认

11、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应当从民事诉讼失权制度、健全诉答程序、实行初步审理、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以及规定法官释明权等几个方面加以完善。3.关于答辩和反诉有学者从法理的角度对答辩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按时提交答辩状是权利义务平等原则的要求,是民事诉讼法证明规则的要求,是发挥民事诉讼程序基本作用的前提;也是法官裁判的基础。同时针对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要以国外相关规则为借鉴,建立一套既与现今国家的规定相衔接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答辩状强制提出规则。有学者对反诉制度的内涵、性质、内容、特征、条件和反诉案件的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反诉制度的建议。有学者还对中外反诉要件进行了比较分析

12、。也有学者对反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遇阻的现状、原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障反诉制度适用的具体建议。4.关于调解有学者认为,调解相对于判决而言具有自愿性、和解性、协商性、开放性和保密性等比较优势。但是我国目前调审合一的诉讼体制妨碍了法院调解发挥其比较优势。有学者认为,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并提出以下改革、完善措施:对人民调解协议实行审核制;设置庭前调解制度;修改调解协议生效条件,增加对恶意调解实行强制措施条款;将“由法院主持进行调解”改为“由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解”;对法院调解实行审级限制。5.关于上诉有学者认为,改革和完善我国上诉程序,应当理顺第二审和第一审的关系,将一、二审的关

13、系定位为续审主义,并将事实审理的重心放在第一审,同时,应确立附带上诉制度、不利益禁止变更原则,改进第二审裁判规定。有学者对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的运行现状及弊端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重构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即进一步完善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充分发挥一审程序的功能;适当限制上诉条件;科学定位一审与上诉审的运行模式。民事证据制度研究1.关于民事证据理论及其立法有学者认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能成为定案的根据”这一命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和理论上的错误。从本质上说,证据并非事实,其只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根据,其既可以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可以是某种反映人的思想、

14、认识、知识、经验的主观形态。其本质属性是关联性和合法性。有学者认为,在证据立法中,要着重研究程序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不同的诉讼模式会产生相异的证据制度,证据立法必须与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同步进行。有学者认为,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应是认识论和法律多元价值及平衡、选择理论。有学者认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应当采用单独立法,但不宜采用英美国家的“规则模式论”,而应采用“原则制度规则模式论”。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应当由证据立法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证据原则、证据制度、证据程序和证据规则组成。2.关于证明标准有学者认为,证明标准具有无形性、模糊性、法律性、最低性等特征。证明标准的确定受诉讼证明的特殊性、案件的性质、

15、事实的重要程度、证明的困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学者从民事证明标准与刑事证明标准对立的角度分析了民事证明标准的性质及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证明标准,指出,我国民事证明标准改革的思路在于理性与现实性、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证明标准的定位以盖然性权衡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之间的中等证明标准为妥。有学者指出,优势证明标准虽然具有便于操作和运用的优点,但其不具有妥当性。因此,主张 以较高程度的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一般证明标准,这种标准如用百分比来说明,应当是80%左右。3.关于证据规则有学者认为,我国证据规则的构建机理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差异与融通;进路为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的融合与分野;目标为公正与效率的协调与衡平。有学者指出,在建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时,应当特别注重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取证权利及其程序保障,建立系统的取证规则。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传统上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至今关于证据排除的规定还很欠缺,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确立并完善证据排除规则是现实急需。该学者从理论视角系统地分析了证据排除规则的特点,提出了具体构建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内容:非法性排除、非原本排除、资格排除、超期限排除、程序排除、协商和解证据之排除、程序瑕疵排除、关于国家事项证据之排除、根据公共利益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