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692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XX年先秦史研究概览XX年的先秦史学界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1月7日10日(上海)“ 中国 上古史: 历史 编纂学的 理论 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1012日(大连)“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7月2325日(高平)“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10月1315日(枣庄)“中国山亭小邾国文化研讨会”,11月15日(郑州)“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XX年年会”,11月2022日(重庆)“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学术研

2、讨会”。以下分专著和论文两方面来介绍具体的 研究 成果。 首先要提到的是,几位前辈学者的论文集在本年度出版,如中山大学出版社所出的商承祚文集、容庚文集和刘节文集,中华书局所出的张政烺文史论集。此外,裘锡圭中国出土古 文献 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张桂光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等均值得关注。 史前文明研究方面的专著有: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田广林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中华书局),刘永胜、王长江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王永波、张春玲齐鲁史前文化与三代礼器(齐鲁书社),周膺、吴晶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浙江大学出版社),等

3、等。 有关商与西周文明研究的论著可以列出如下几种: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白于蓝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王宇信等甲骨文精粹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赵殿增三星堆考古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林向巴蜀考古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第2版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商务印书馆),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 社会 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健西周 政治

4、 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研究著作有张建军与周文化考论(齐鲁书社),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祝中熹主编秦西垂陵区(文物出版社),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肖梦龙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刘大钧古义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廖名春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土简帛丛考(湖北 教育 出版社),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

5、国楚竹书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郑刚楚简道家文献辨证、楚简孔子论说辨证(汕头大学出版社),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陕西人民出版社)。 总论 文献经典。曾宪通卦卦辞及九四爻辞新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期)据出土简帛推断离卦九四爻辞的原貌,认为辞意是讲妇人因伤孕而致流产的过程,并讨论了“如”字筮辞以及周易筮辞的取象与图像诸 问题 。廖名春楚简校释记(一)(周易研究3期)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李尚信楚竹书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周易研究3期)对上博简周易中独特的红、黑符号作了 分析 ,认为简本周易卦序运用

6、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廖名春楚简卦再释(清华大学学报3期)以楚简本周易大畜卦的六个问题为例,探讨了大畜卦的本义,由此比较简、帛和传世各本的优劣。林忠军从战国楚简看通行版本的价值(周易研究3期)通过比较认为,今本周易在整体上胜过战国竹书本和其他本,仍是各种周易版本中最重要的传本。陶磊早期儒家与易学(周易研究4期)考察了从孔子到子思及其弟子的早期儒家思想中受易学 影响 的变化痕迹,认为史记中有关孔子与易关系的记载可信。 漆子扬古桓水水系考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辑)对历代关于桓水、白水、羌水、西汉水等水道的考证结果进行了辨析。刘莎中乐器总量及类别探讨关于其乐器学诸问题的阐释之一(黄钟武汉 音乐 学院

7、学报1期)认为诗经中的乐器总量应该为24件,根据乐器演奏方式将其中的22件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弦乐器3类,并对未分类的乐器“簧”和“应”作了具体的考辨。李锐“四始”新证(孔子研究2期)通过分析孔子及其后学对诗经“四始”的评价,认为这几首诗中所包含和强调的夫妇、君臣、天人、父子关系,即是儒家所极为看重的“六位”与“天人”关系。过常宝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4期)认为,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和“传闻”(指私下的信息交流)两种方式获得信息,“传闻”之史是左传的源头。相关研究还有刘起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

8、以下简称“学刊二集”)、林志强新出材料与文本的解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3期)、李军靖著作 时代 考(郑州大学学报2期)、吴晓峰关于作年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期)、李学勤“荆尸”与楚月名(文献2期)、曹道衡人名与春秋卿大夫采邑制度(文史知识11期)、俞晓群礼数、数术举隅(文史知识3期)、赵平安“草工”钩沉略论先秦两汉时期主管漆器制作的工官(学刊二集)等。 青铜文明。宋莹浅析商周时期江南区域文化的独立性以宁镇地区青铜文化为例(东南文化1期)以考古材料论证,商周时代以宁镇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地区是一个文化 发展 相对独立,且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文明有着一定交流的地区性文化圈。毛颖南方

9、青铜盉研究(东南文化4期)对南方地区的青铜盉作了类型学研究,并探讨其形成、分布与文化特征。文中还专门讨论了鐎盉的有关问题。沈海梅青铜文明与女性民俗对云南青铜文化的再认识(学术探索2期)从云南青铜文化中所表现的女性习俗入手,揭示了当时女性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秦颍等安徽淮北部分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铜矿来源分析(东南文化1期)以特征微量元素作为判别标志,分析了安徽省淮北部分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器的铜料来源。朱永刚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及特点(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期)考察了东北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进程,并依据考古学文化区系特征从技术的角度进行阶段划分,归纳出先秦时代东北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 规律 及特点。邵

10、方中国北方游牧起源问题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期)认为中国北方游牧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文中并讨论了导致从农牧业混合 经济 向游牧经济转变的原因。张秀荣关于东胡族的几点看法(黑龙江民族丛刊2期)分析了东胡族从商至战国时期的主要活动地域,及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此外,邵会秋先秦时期北方地区金属马衔研究(边疆考古研究3期)也可参看。 史前文明研究 文明起源。朱乃诚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史林1期)是对有关问题的学术史回顾。张光直遗稿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期)在简要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之后,重点讨论了中国文明的定义、如何看待“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元与多元等问题,指

11、出中国考古学上所表现的文明动力是政治与财富的结合。“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文史哲1期)收录了邵望平、郭大顺、栾丰实、宋建四位学者关于礼制与中国古代文明,辽西区、海岱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特点与进程等问题的论述。相关论文还有孙海洲、孙玮从地下考古看华夏文明的起源(安徽史学5期),缪雅娟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思考(中原文物1期)等。 社会形态。任式楠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显著成就和特色文化现象(江汉考古1期)从聚落与建筑、栽培稻起源和史前稻作农业、白陶和彩陶、巫物陶偶、玉雕人首和动物五个方面探讨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高度发展的文明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何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

12、简论(江汉考古1期)依次勾勒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直至夏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社会与文明发展的轮廓,归纳出它们各自的鲜明特征。陈卫东、王天佑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四川文物3期)认为,岷江上游地区的箭山寨遗址、姜维城遗址、营盘山遗址均属仰韶文化晚期类型,且都受到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强烈影响。孙华渝东史前制盐 工业 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盐业史研究1期)分析了渝东地区的制盐工业遗址及其制盐陶器,并推测当地的专门化盐业生产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另外可参看李新伟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东南文化3期),裴安平澧阳平原史前聚

13、落形态的特点与演变(考古11期),张君、王根富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人口统计与研究(文物2期),王富强胶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相关认识(北方文物2期),钟礼强论闽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社会性质(南方文物3期),江章华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新发现的几点思考(四川文物3期),徐日辉新石器时代渭水上游的农业经济(古今农业3期),赵宾福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区域特征(社会科学战线4期)、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与特点(求是学刊4期)等文。 古环境。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第四纪研究3期)认为,4000aBP前后的降温

14、和由地球轨道因素变化引起的全新世东亚季风的长期变化,使东亚夏季风降雨带北撤南迁,形成了中国东亚季风区南涝北旱的环境格局,可能是4000aBP前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并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郭立新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 自然 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期)考察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水位、湖群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认为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社会变迁与自然环境的波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对应关系。曹峻略论自然环境在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东南文化3期)认为,太湖流域文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经马桥文化

15、时期的衰退阶段,到吴越时期再次崛起的曲折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影响文明的进程和方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关研究还有金幸生等浙江诸暨楼家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古环境研究(考古与文物2期),刘长江、孔昭宸大地湾遗址农业植物遗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探讨(中原文物4期)。 原始宗教信仰。王芬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四川文物4期)通过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探讨宗教在史前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龙山时代各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之间在某些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上的相互影响和趋同似乎更占主要方面。杨英“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考述(中华文化论坛2期)探讨了古人如何以礼“义”、礼“仪”、礼“容”分别改造原始宗教的观念、行为和体验,认为这奠定了中国古代宗教始终无法与政治抗衡的基本格局。田广林红山文化“坛、庙、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