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总结性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99140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总结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总结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总结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总结性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总结性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总结性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育人,课程育人,传统文化让教育绽放光彩志远小学弘扬传统文化工作情况汇报高新区志远小学 李祎 刘丽霞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校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努力创建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为学生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底子,从而净化心灵、提升品位、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祖国下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将我校弘扬传统文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 国家课程,坚持“养心”教育我校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开足上好传统文化课程,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和国学经典文化,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个别化的课程实施之中去。我校从2015年9月的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面向全体适龄学生的软

2、笔书法课程,书法教师由我校语文教师承担,全体语文教师均参与了潍坊学院李建礼教授的书法学习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届学生全面开设书法课程,孩子们在墨香中熏染传统文化,提高了书法练习的兴趣和水平。二、 课程校本化改造,坚持“养性”教育我们在上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同时,还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一是整合传统文化与语文的教育资源,制定了经典诵读晨诵读本,分为上下两册,全部都是我校语文教师主动参与编写,每个年级除了必备的20首古诗以外,我们还根据学生年龄心理文化特点,拓展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句文等内容,让学生充分沉浸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修身养性。二是整合识字教学,进行了字源画的实践探索。2014

3、年冬我校开始接触了解字源学习法,意识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2015年初,学校对全体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普及启蒙,并在第二课程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让师生把握祖先的造字规律,喜欢汉字,轻松学习,享受和利用古老中华文明的这一个重要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我们开设了“唯美天书,字源新绘”美术特色课程,先后组织几十名学生进行手绘创作,共完成作品300多幅,初步实现了语文生字教学与美术手绘的学科整合。三、构建志行课程体系,提倡“养身”教育我们扎根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土壤中,结合我校课程体系特色,开设了软笔书法、藏书票、金石篆刻、京剧等64门选修课,开阔了学生视野,开发了学生潜能,

4、提升了学生素养。软笔书法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实行分层教学,经过老师的潜心辅导,师生均有斩获。我校魏涛校长、王坤、刘丽霞、王群、杨欣等老师在高新区各类书法比赛中均有优秀成绩,吕欣欣、张效源等同学也获得了优秀奖项。在我校版画的基础上,我们研发了藏书票第二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途径欣赏,多角度评述,多元化解读,多样化实践,个性化创造,进行原创性保护,借鉴性创作,丰富了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四、家校共育,携手助学生成长重视并深入挖掘了家长教育资源,开展了“家长百家大讲堂”的活动,广泛邀请在各个领域有特长的家长,给孩子们先后提供了茶艺与茶文化、国防教育等精彩课堂。孩子在校园里经历了丰富的文化冲击,从社会

5、大讲堂中进行充分的接触和学习。各个班级也在家委会的组织下进行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国学大讲堂、科技探索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家校共育。五、个样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处处开花我们举行了多次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班级和校级预决赛,在全校形成了诵读红色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的良好氛围。在多次的诵读活动中,学生全部参与,积极准备,把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化为满腹诗书气自华的热情,深沉而热烈的表达着一个小小少年的爱国情怀。我校还邀请了祥和鼓专家老师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指导,并形成了我校祥和鼓特色,成功申请了优秀文化遗产。六、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初显,厚积薄发更待坚持我校采取多元化途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师生身上均打下了精神的底色和烙印,但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放慢步伐、脚踏实地的带领学生慢慢浸润,这样方能使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发乎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