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81530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阳城县十一五计划(共6篇)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加快建设和谐美好新阳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推进经济社会大跨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和各种自然

2、灾害的重重困扰,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和繁重任务,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书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造林学校建设、城市建设、和谐建设、科技进步、基层党建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省、市前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基本竞争力位居中部地区百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蚕桑产业初具规模,煤炭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陶瓷、电力、化工、旅游等新兴产业快速扩张,多元支柱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山水园林城市初具形状,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

3、新农村成批涌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基本达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五个全覆盖”圆满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和谐稳定的书面得到巩固。可以说,过去五年,是我县应对各种挑战、谋求争先发展的五年,是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增创发展新优势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得实惠多的五年。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展望“十二五”,我们正站在转型跨越的新起点,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我县转型跨越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我省被列为全国资源型经

4、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财政、土地、资源等方面将享受到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我市致力于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将为我县转型跨越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地区间资本流动加剧,将为我县转型跨越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我县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积累雄厚、资源丰富、干部优秀、人民勤劳、奋力赶超已成共识,为我县转型跨越提供了坚实的要素基础和工作基础。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产业结构还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较重,安全压力较大,保障科学发展的

5、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发展环境还不优,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少数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还不适应转型跨越的要求。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可以紧紧抓住机遇、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性任务,真正把思想统一到跨越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跨越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跨越发展上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合力推动“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6、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宜居、文明、和谐的新阳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一是坚持把加快转型作为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增强发展的实效性。三是坚持把普惠于民作为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增强发展的和谐性。四是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发展的竞争力。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

7、济问题实现翻番。力争到XX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一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51”,即地区生产总会突破3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支柱产业不断扩大,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大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社会建设持续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城乡居民“

8、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社会更加和谐稳定。5、“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发展要着力实施好“”发展战略:高举一个龙头,全力实施大县城战略,提升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承载力,打造区域性生态宜居休闲城市。推进两轮驱动,充分调动县城和农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抓好三大建设,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基础建设、生态建设,加快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强化四园支撑,以集群化、集约化、循环化为方向,打造安阳工业集中发展园区,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持久稳固的经济增长极。加速五带崛起,以重要流域、骨干通道为依托,建设以沁河、芦苇河、阳济

9、路、阳杨路、阳垣路为轴线的五条经济带,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快速发展。做强六大产业,以煤炭、电力、煤化工、旅游、建材、特色农业为重点,构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推进实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农村面貌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的新家园。6、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农业之路,促

10、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快北留、董封等五大节水灌区建设,抓好西冶、磨滩水电站和张峰水库的开发利用,加固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

11、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

12、设继续加强。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和平

13、、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14、: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较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

15、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

16、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