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65850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1、对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内镜诊疗室、消毒供应室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导尿管、使用呼吸机和特殊手术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

2、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

3、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5、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临床科室医务

4、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合理治疗,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6、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加大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标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责,加强监管力度。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医院感染预防

5、与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切实从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1、对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手术部管理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使用呼吸机和特殊手术的患者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

6、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

7、、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院感专职人员不定时到外科查看换药、侵袭性穿刺过程中无菌技术执行情况。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重点部门、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

8、例。5、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到科室进行翻阅病历或查看电子病历,了解科室的重点院感人群,督促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加强观察,合理治疗,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6、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加大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

9、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血液透析等有创操作、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血管导管、血液透析、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高危险因素:手术、侵入性操作、入住重症监护室、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重点部门:手术室,麻醉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内镜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等

10、。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2、手术、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来自:写论文网: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7、临床操作不规范。8、血液来源不安全。9、医疗用水不安全。1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11、不重视手部卫生。1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13、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14、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

11、度不够。1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16、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17、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18、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19、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三、管理与监测计划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6、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消毒灭菌。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规范。8、医务人员认真执行临床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2、。9、保证血液来源安全。10、保证医疗用水安全。11、保证废弃物处理规范。12、认真执行手卫生。13、合理使用抗生素。14、严格消毒隔离,加强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力度。15、做好医务人员自我防护。16、做好消毒灭菌监测,感控人员不断提高自查监测质量。17、认真做好终末消毒。17、最大努力改善或合理布局有限的工作空间。18、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19、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情况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对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落实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

13、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鼓励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

14、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做好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

15、、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均应更换手套和洗手。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室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