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58973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六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8)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魏源认识到中国进行变革的必要,但并未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有

2、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的思想,故C项正确;当时魏源只是提出变革,并未说明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2.(2018北京东城期末,10)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畬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据此可知徐继畬()A.倡导君民共治B.赞同西方教育C.主张民主革命D.关注美国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可知徐继畬主张学习美国,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并非君民共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对西方教育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徐继畬对华盛顿的态度可知其关注美国的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3

3、.(2018博文雅道第一次联合质量测评,9)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D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强调社会责任感,“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是历史进化观,“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是主张教育改革的维新思想,与材料中的批判现实、倡议改革、关注夷情的经世思想无关,故A、B、C三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符合材料中批判现实、倡议

4、改革、关注夷情的经世思想,故D项正确。4.(2018海南八校新起点联盟考试,8)19世纪60年代,有人以影响风水和怕矿工滋事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这一言论()A.表明冯桂芬支持发展工商业B.体现出维新变法的必要性C.摆脱了看待西方的旧观念D.从政治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有人以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为常政,不闻”表明冯桂芬反对这种观点,故A项正确;冯桂芬是早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才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诸夷以开矿为常政”只提到开矿,未涉及对西方的整体态度,故C项错误;

5、材料中“开矿”是经济,没有涉及政治,故D项错误。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三,9)1892年,宋恕向李鸿章上六斋卑议初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B.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C.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D.结束君主专制已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恕向李鸿章提出了更官制等变法纲领,梁启超对此大加赞赏,体现了当时的人认为旧体制有弊端,应该变法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宋恕的主张,并未体现黄宗羲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宋恕个人的“更官制、设

6、议院”等政治主张,不能说明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且“易西服”是文化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恕和梁启超两人的主张,并不能说明结束君主专制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故D项错误。6.(2018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8)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A.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不科学性B.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D.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更加理性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西方文明冲击,而非材料中“甲午战争后”才有,故A项错误;没能领

7、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主观原因,与材料中“客观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潮流发展,思想解放已进入更高的制度层面,而不再需要以“西学中源”说作为变革策略,故C项正确;中国人更加理性是主观原因,与材料中“客观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7.(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29)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是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答案:C解析:康有为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是为维新变法服务,并不是要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故A项错误;康有为

8、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故B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维新变法,并不是为了肯定孔子对于建制的贡献,故D项错误。8.(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9)严复在天演论中强调该书与“强国保种之事有关”。据此可知,严复意在()A.揭露清政府腐朽统治B.激励变法图强的勇气C.颠覆儒学的正统地位D.树立民主革命的信心答案:B解析: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主要意图是救亡图存,不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故A项错误;严复的天演论以进化论观点宣传维新变法救亡思想,“强国保种之事”,也验证这一目的,故B项正确;严复作为维新派思想家,没有企图颠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

9、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没有宣扬民主革命思想,故D项错误。9.(2018浙江嘉兴基础测试,10)19世纪晚期,有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不仅解答了中国为何败因劣,而且提出了解决的路径即争。该理论的引入者是()A.魏源B.严复C.陈独秀D.李大钊答案:B解析:根据“解决的路径即争”可知该理论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严复引入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B项正确;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主张民主与科学,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该理论不符,故A、C、D三项错误。10.(2018北京海淀期中,3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刊文中指出:“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10、”此言论在当时直接针对的是()A.清朝君主专制独裁B.各派军阀拥兵割据C.袁世凯称帝的图谋D.列强侵犯中国主权答案:C解析:青年杂志第一卷刊行于1915年,当时清朝君主专制独裁已经终结,故A项错误;各派军阀拥兵割据虽然是事实,但是材料强调的是“非执政之私产”,亦即非独裁,与军阀割据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针对这种情况,陈独秀等人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列强侵犯中国主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11.(2018全国卷摸底考试二,29)1916年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

11、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据此,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A.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B.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C.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D.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造新文学”不仅要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还要有所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创造中国新文学,不是传承中国文学,故C项错误;据材料“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可知,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故D项正确。12.(2018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10)李明海在偶

12、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由此可知()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D.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故A项错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相符,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

13、义,诸多弊端与材料中“偶然”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革命浪潮在新文化运动前就存在,新文化运动是为辛亥革命“补课”,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2018河南郑州一模,33)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续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辛

14、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材料二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

15、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15分)参考答案:(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或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赋分)(2)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别评价。总体评价: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东西方文化;都针对当时民族危亡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办法,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双方都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全面、不客观,没有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陈独秀等人: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不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