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36507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年上学期两校联考高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B.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C.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D.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答案】D【解析】题干说的是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逐步确立并最

2、终被写进历法沿用至今,这是适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天文的内容,故排除A;北方经济在唐中期以前持续领先,但是唐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往南转移,到南宋就转移到了南方,之后北方经济就不领先了,故排除B;题干体现的是跟历法相关的内容,不是农学研究的问题,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2.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C. 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C【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二牛一人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东汉时期,汉画石上的记载说明当时这种犁耕法

3、已经得到使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来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故A项错误;图片只能说明犁耕技术的进步,不足以说明精耕细作的技术,故B项错误;大地主田庄属于庄园式的组织形式,图片中体现不出该信息,故D项错误。3. 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A.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B.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C.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答案】B【解析】题干是关于买卖田地的规定,而不是租佃关系,故A与题意无关;买卖土地须经政府批准意即政府对之有限制的权限,实际上说明土地买卖现象非常频繁,而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主

4、要手段,故B符合题意;政府对买卖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是在行使政府职能,不能说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这仅是一个规定,其严格执行才有可能达到限制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4.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C.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答案】B【解析】北宋以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减少;南方各省包括后来明朝的湖南、云南等地农业经济发达,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增多,可见水利工程

5、向粮食作物生产中心转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排除A项;人口迁出地区即农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农业和水利工程的兴修,没有涉及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5.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出处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 手工冶金

6、的生产技艺D.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C【解析】表格“宜子孙及酒食”“(值)钱七千二百”说明古代手工冶金的技术和工艺成就较深,故C正确;材料没有直接说明手工业的来源,故A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冶金,不是盐铁官营,故B错误;国家征税不符合表格主旨,排除。6. 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A. 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B. 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C. 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D. 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答案】C【解析】 “物勒工名”是官

7、营手工业的常用管理方式,用于监督和跟踪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AB项是民营手工业与材料不符合。D选项与“物勒工名”的目的不符。点睛:由材料“凡营军器”、“其百工在官者”判断本题讲的是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是官营手工业的常用管理方式,用于监督和跟踪产品的质量。7.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粘土的区别,便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这反映出A. 瓷器的价值高于陶B. 陶、瓷的硬度不同C. 制瓷技术发展缓慢D. 制瓷经历了经验积累【答案】D【解析】“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粘土的区别,便具备了烧制瓷器的

8、条件”,这一条件的具备,是需要经验积累才可以实现,故选D而排除C;瓷器与陶器属于两种不同的手工业品,所以二者没有可比性,故排除A;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8. 明朝万历年间,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 劳动力商品化的出现C.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答案】B【解析】材料中“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说明明代出现了劳动力的商品化现象,即有些人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故答案为B项。A、C项反映的是表

9、面现象,均排除;D项“开始普及”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史实,排除。点睛:在明清时期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中,机户与机工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对于此类试题,主要看是否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即表明劳动力已经商品化。9.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 清朝经济的衰败B. 小农经

10、济的影响C. 坊市制度被打破D. 市镇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所述大城市的人口占比唐宋两朝远比清朝要高,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江南一些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和发展,导致市镇经济发展,所以这影响到了大城市的人口占比,故选D;A不符合史实,B与题意无关,C仅指的是大城市内部的变化,也不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故排除ABC。10. 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天禧元年,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170文。这一措施A. 反映了小农经济衰退B.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 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答案】B【解析】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

11、金170文,说明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这里的店债务是官方机构,所以收入也归官方所有,故选B;题干所述与A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题干仅涉及到了官房出租,这种出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满足客商的需求,故C不合史实,也不合题意,故排除C;D错在了“开启了”,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11. 福建泉州在南宋时被定为陪都,并设立市舶司。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著,被任命为泉州市舶使。这表明南宋时期A. 经济中心移至东南沿海地区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C. 国家税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 对外贸易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答案】D【解析】设立市舶司和“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著,被任命为泉州市

12、舶使”说明政府对外商的重视和对对外贸易的关注,故选D;经济中心的转移是指国内经济发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科举变革,蒲寿庚也不是由于科举而被任命为官员的,故排除B;题干没有提到税收,故排除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2. 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

13、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A. 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B. 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C. 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D. 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答案】B【解析】钞引制度是指民间商人在政府的规范下经营暴利性行业,这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官府通过钞引制度来规范,故B与题意相符,选B而排除C;这里的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商人对重要产业的控制,这并没有改变官府控制的局面,故A与史实和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钞引制度里的钞引不是指纸币,而纸币开始使用是在北宋也不是南宋,

14、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这类题目往往是题干中给定一个概念,然后考生必须先根据题干中关于这一概念的阐述,明确其含义,然后根据这一含义再去判断选项是否符合上述概念的内容。所以考生必须具有自己学习新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是高考中展示考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这可以有效避免读死书、死读书的学史方式,希望能够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这一题考生首先要理解钞引制度的含义,然后再进行分析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13.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

15、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A. 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B. 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C. 强化了海禁政策D. 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答案】B.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认真审题,只要看清题意,知道让选择“深远影响”,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了。14. 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此都城位居下图中的A. B. C. D. 【答案】C【解析】图中的分别指的是隋唐的长安、北宋的汴京、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和南宋的杭州。由题干中的“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等信息可知这里的城市是方方正正的,而且里面布局有“市”,这说明当时的城市是市坊分开的,结合所学我们知道长安城是符合上述史实的,故选C;A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空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