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60323519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名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反思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王山而点评】从实录中看,重点是“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这也是这个片断的特色所在。师: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我也跟大家有类似的感觉,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会儿起,一会儿落。是这样吗?生:是。师:看,这种感觉像不像咱们医院里检查时的心电图呀?(学生觉得挺有趣。)师:大家有没有兴趣把我们阅读时的这种感受用一种类似心电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不少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师:大家别急,你们画的时候要注意在每

2、一处转折点旁边做好标注。标明了,这一处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心跳”。如果明白了,就开始画吧。【王山而点评】课文一波三折,教师突出其“折”,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处转折点旁边做好标注”,方式新颖,独特。(学生动笔画图。老师巡视,并选择其中五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心跳图”。)【王山而点评】巡视查学情很必要。有的老师则是“巡而不视”,乱点鸳鸯,结果学生所做基本相同,讲评时多是重复。师:很多同学的“心跳图”已经完成,你们可以欣赏一下自己的同桌、或者是周围同学的画的图,互相交流一下。(许多学生开始互相交换着谈起来。观察到孩子们都已经完成,老师示意学生坐好。)【王山而点评】做后互相交流,很必要,既可相

3、互启发,又增加了表达的机会。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画的图千奇百怪,各有各的特点。我从中选择了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请他们画在了黑板上。现在,我们请这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理由又是什么?【王山而点评】表面上是让学生说那样画的理由,实质是说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中心理描写的理解。(老师请第一个画的女孩子到前面来大家讲解)生1:我是这样画的,这一点是讲心情很平静;这里是说是说德国军官进来,是闯进来,点燃了蜡烛。(这个女孩子有些羞涩,老师反复提醒她鼓励她要面向同学们讲述。后来,老师干脆站在女孩子的身后,这回女孩子不用只看着老师讲了。)师:此时,你是什么心情?生1:嗯,这时有些紧张了。师:你说得非常

4、好,就这样接着说。生1:接下来,伯瑙德夫人点燃了油灯,吹熄了蜡烛,我的心情轻松下来,所以这样画。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这时心情又紧张起来。儿子雅克说要生火,拿走了蜡烛,心情又轻松了。可德国军官一手夺回了蜡烛。师:这时,我们的心提了起来,充满了担心。生1:最后,小女儿杰奎琳说要上楼睡觉,怕黑,德国军官答应了她,让她拿走了蜡烛。师:此时,我们终于生(七嘴八舌):放心了。师:是呀,长出了一口气。你看,她这样一画,不但说清楚了心情的变化,同时也帮助我们搞清楚了课文的内容。多了不起!来,用掌声请她回到座位。【王山而点评】生1说得好,好在哪里?教师点评似乎还不到位。我看生1是抓住了重点或关键性词语如

5、“又”(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这时心情又紧张起来。儿子雅克说要生火,拿走了蜡烛,心情又轻松了。可德国军官一手夺回了蜡烛。)教师应该点拨,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后,接着应该加“又”说成:“这时,我们的心又提了起来,又充满了担心。”师:我们看,黑板上其它几幅图也都有这样的起伏波折。你们觉得哪几幅比较独特,很有创意?(学生们纷纷表态,认为其中的第三幅、第五幅有创意。)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幅。它特殊在哪里呀?生:她画了几处很平很小的波折,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师:哈,这真是很奇怪。你是怎么想的呢?生2:我是这样想的。课文前面介绍人物、背景这部分,读起来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就画了这样一些

6、折线。师:她很会读书,不仅关注主要情节,还注意了故事的背景。那么,你画的图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给大家讲讲吗?生2:好。第一次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的心情很紧张;第二次再点燃蜡烛,蜡烛已经很短了,就快燃到藏情报的地方了,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所以这一次的折线我画的比刚才稍高一些;而到了第三次,情况就更危急了,所以是最高的。(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给她鼓起掌来。)【王山而点评】上幅作者直接解说,这幅通过质疑,有重点的解说,好!尽管教师对前一幅点评不到位,可学生仍然抓住了“更”字。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

7、意见?生一:我对这一点有疑问。(师示意他走到前面来)这里的一段画得太平又太长。我觉得,这次德国军官是一把将蜡烛夺回,所以不应该有这一段,应该直接画后面。师:哦?你来读读这段课文,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生读课文相关段落)生2:我不同意,你看,课文这里不是说雅克拿走了蜡烛,他已经走了几步,而且德国军官虽然是一把夺回了蜡烛,但也经过了一会儿呀!(看到他们在讲台前争论时认真的样子,同学们都不禁笑起来。)生一: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呀!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看看课文,再看看她的图,发表一下你的意见。生二:我也认为她这里画的太长了。首先,德国军官从厉声喝道到一把夺回蜡烛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和她画的前面对人

8、物及背景的介绍比,这一段也显得太长了!师:看,大家说的有没有道理?生2:嗯,是有点道理。师:对。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里应该怎么修改一下更合适?生2:把这部分去掉,把右边向左移。师:好极了。对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听从,但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改正。用掌声请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王山而点评】这个环节是学生评议,引出争论,体现思维碰撞,加深了对情节的理解。师:刚才大家对这幅图也格外感兴趣。我们先不请图的作者讲,大家先来猜一猜他为什么这样画,然后再请他讲一讲自己的想法。生:我觉得他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画的,当事情到了高潮的时候,也就是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是最高峰,也就是山尖。最后,蜡烛中的情报保护

9、住了,一颗心才放下来,与开始是一样的。【王山而点评】这个片段与前几个不同,先不让画图的作者讲解,先猜一猜。师:嗯,故事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按照这个顺序,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达到一个高潮,最后轻松下来。可是,这中间心情回落的幅度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呢?生:(短暂的沉默)【王山而点评】“短暂的沉默”说明学生产生“愤”(思而未得)“悱”(欲言不能),说明设疑有价值(不同于那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生:我知道了。伯瑙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蜡烛被吹熄了,我们的紧张的心情轻松下来。可是,雅克的做法却马上被德军制止了,我们的心情还没完全放松下来,就又变得

10、紧张了!生: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这里蜡烛已经越来越短,更接近情报了。所以,这里的线画得更高,表示心情更加紧张!师:谁是这幅图的作者?(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大家说了这么多,和你的想法一样吗?生3:(点点头)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王山而点评】教师“启”“发”也并没费太大的事:“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师:看来,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喽。那么,黑板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作品没有向大家介绍。我想征求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如果你们觉得自己还有刚才几位同学没有提到的独特的见解,如果没有了,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好吗?生4:我还有一点和他们不一样!师:好,那也请你来讲一讲吧?生4:

11、我在开始这里多了一个波折的地方,因为当我读到她们一家都在为保护情报工作,而且德军多次搜查了她们的家,我的心情就不禁紧张起来了。师:嗯,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开始替她们担心了。是吗?生4:对。还有最后这里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又增加了一个小波折。这是因为,在课文的最后,当小女儿提出上楼怕黑,请求拿蜡烛时,德国军官要给她讲自己女儿的故事。我觉得这里也令我非常紧张。师:哦?请你给大家读读课文,然后再讲讲你的理解。生4:(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家看,文章最后写了,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可见此时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这里杰奎琳听故事,那么蜡烛就很可能会在她上楼前熄灭,引起德军怀疑。如果不听故事,德国军

12、官不同意并且生气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时也非常令我紧张。然后,小女儿说自己头疼,下次再听,骗过了德国军官。(班级里自发地响起了掌声)师:真了不起。你能够从这样细微的情节中感受到其中含着的意思,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掌声代表了大家,包括老师对你的赞赏与钦佩!【王山而点评】这个环节实质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师:大家看黑板。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波折能够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我们选取两个片段,男女同学比赛来读,看看是不是能够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那波澜起伏的斗争场面。【王山而点评】这里教师直接说出了“引人入胜”的

13、原因,还是交给学生好。学生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做。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王山而点评】这几项虽然好,但有难度。总之,整个片断精彩。(顺便说一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抓句、抓词,以第二段为例,如抓:先是以后又把最后)曾阿牛简评从内容及方法两个维度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简评何以解忧老师贴出了个实

14、录片段,一时手痒,也来说上几句。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解忧老师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此课教学的描述仍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角度。即,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初读课文”“交流

15、感受”“设计折线图”“指导朗读”“提炼中心”)。尽管里面也有教学内容维度(“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内容”“深化感受”“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的描述,但教学内容在描述中并不是自觉而明晰的,或者说是处于从属地位。个人建议,语文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普遍不够清晰,多从教学方法角度,考虑的多是教的艺术,鲜有考虑教的东西对不对。在此意义上,不妨多从教学内容角度描述。好处很多:防止堕入教学方法的桎梏;知道课上教的是“语文的什么”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等等。从后面的描述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可视为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点,我称之为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折线图示”实现此内容的策略。如果不是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而是集中在“深化感受”或“辨析人物品质”上,也不是很合宜的。因为无论是哪个,教学内容难度都偏低。“把握文章内容”是整体感受文章的一个目标,“深化感受”更不能作为一课的核心,“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