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14771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优点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优指南】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

2、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

3、,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典例1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

4、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ABC 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

5、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和结构变化,导致植株密度改变。第(2)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地下生物量。第(3)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繁茂。【答案】(1)A (2)D (3)D典例2 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

6、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解析】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动物演化速度慢,从而出现了特有的动物种属;构造运动强烈,会使物种灭绝,而不是特有动物种属形成的原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形复杂,不是形成特有动物种属的地理条件。【答案】B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优指南】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看延伸方向:多南

7、北方向。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看主导因素:水分。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3)判定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4)判定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为迎风坡。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地形起伏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

8、林草原带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河流、地下水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三江平原沼泽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典例3 如图为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 m,距海约180 km。读图,完成下题。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

9、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解析】根据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均为亚热带自然带的植被,而该地区为45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项错误。【答案】C对点增分集训一、选择题区域内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读图,完成12题。1图中M代表(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植被破坏 D修建水库2M要素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 )A地下水水量增多 B气温年较

10、差变大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游河床向“V”型发展【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 由于M,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加大,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加重,据此可判断M为植被破坏。故选C。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M为植被破坏,会导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量减少,A错误;气温年较差变大,B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严重,下游河床不会向“V”型发展,D错误。故选B。【答案】1C 2B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如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11、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深层海水上升 营养物质减少A BC D4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A BC D【解析】第3题,秘鲁沿岸由于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对;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错;深层海水上升不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于补偿流导致的,错;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对。第4题,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

12、过程中体现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答案】3B 4A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57题。5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6导致 N 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M 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7导致 P 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M、N 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解析】第5题,影响樱花初放日期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决定的,热量多开花早,热量少,开花晚。影响热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这是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

13、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选B项。第6题,N地、M地、P地虽在同一纬度,但开花日期并不相同,说明三个地点热量并不相同,结合图示M和N在同一纬度,而且都沿海,而N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是日本暖流影响所致。答案选B项。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P地比M地晚,说明P地的气温较M地低,结合日本的地形、地势特征M、N两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低;P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P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主要是山地垂直地带性影响的结果。答案选A项。【答案】5B 6B 7A如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M1与M2的海拔均为

14、3 500 m,读图,完成89题。8甲地与乙地的高差可能是()A90 m B100 mC200 m D300 m9该山地的基带可能是()A云杉林带 B温带荒漠带C山地荒漠草原带 D高山草甸带【解析】第8题,由等高距为100 m和图中信息可知,从山顶向两侧的山脊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高度依次是3 600 m、3 500 m、3 400 m,甲地海拔介于3 6003 652 m之间,乙地海拔介于3 4003 500 m之间,故甲乙两地高差可能是100252 m之间,故选C。第9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其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答案】8C 9B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左图为贡嘎山植被与气候的垂直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