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01039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研究报告探索计算机发展历程指导教师:研究小组成员:茂名市第一中学高一班廖拾漫谢煜明研究背景及目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而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都与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为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变革的原因,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未来,XX年2月1日,我们

2、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计算机的基本分类、雏形、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计算机发展各个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研究过程及方法。我们成立的研究小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查阅了电脑爱好者、电脑报、电脑应用文摘等文献资料及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计算机发展的相关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程。研究成果1.计算机的基本分类(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巨型机:高速度、大容量大型机: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小型机: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微型机: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2)按照用途分类专用机: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通用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3)按照原理分类数字机:速度快、精

3、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模拟机: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混合机: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2.早期计算机1642年,法国人布莱士?帕斯卡发明了自动进位加法器,称为Pascalene。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WilhemvonLeibniz改进了Pascaline,使之可以计算乘法。后来,法国人CharlesXavierThomasdeColmar发明了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器。这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3.现代计算机发展主要历程1)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现代计算机的真正起源来自英国数学教授CharlesBabbage。Babbage发现通常的计算设备中

4、有许多错误,在剑桥学习时,他认为可以利用蒸汽机进行运算。起先他设计差分机用于计算导航表,后来,他发现差分机只是专门用途的机器,于是放弃了原来的研究,开始设计包含现代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的分析机AnalyticalEngine。Babbage的蒸汽动力计算机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以今天的标准看也是非常原始的,然而,它勾画出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个突破。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许多工程师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美国人HermanHollerith,根据提花织布机的原理发明了穿孔片计算机,并带入商业领域建立公司。之后,现代计算机开始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来代替陈旧落后的机械或继电器技术,

5、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英国科学家图灵(19121954)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1903-1957)。图灵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主要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性理论;提出了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冯?诺依曼的贡献主要是: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即冯?诺依曼结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使用单一的处理部件来完成计算、存储以及通信的工作;存储单元是定长的线性组织;存储空间的单元是直接寻址的;使用机器语言,指令通过操作码来完成简单的操作;对计算进行集中的顺序控制。2)计算机发展各个阶段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

6、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Howard研制出全电子计算机,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这台简称Mark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并且实用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槟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快1000倍,

7、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第一代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存储数据。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1948年,晶体管发明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

8、、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言,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职业(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1958年德州仪器的工程师JackKilby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第三代

9、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360系列。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现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正式进入了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向着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70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

10、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1980年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体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与IBMPC竞争的Apple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之後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Wintel架构全面取代了IBM在个人电脑主导的地位。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

11、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用图形计算器对课本问题进行探究拓展的尝试对一节探究性学习课的反思赵加营1,吴绍兵2,陆明明3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挑选苏教版课本?探究拓展?中的问题,精心设计操作方案,以图形计算器为工具,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各小组独立探究,形成研究报告。收集研究报告,开展课堂交流,汇报探究成果,包括分析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灵感、解决问题的感想、探究问题的情感体验等。教师总结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经验与存在问题。运用图形计算器对课本问题进行探究拓展的目的是探索高中阶段?探究

12、性学习活动?组织方式以及学习效果。关键词:图形计算器探究方案课堂交流探究体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同时,设立“数学探究”,意在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地进行数学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习题设置分三个层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对“感受理解”、“思

13、考运用”部分的习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分课时逐一作为上本作业加以练习。而对“探究拓展”部分的问题,由于难度整体偏大、课时偏紧,往往是弃之不理,或择其少数作普通习题处理,失去了这类问题的探究功能。08年8月我校承担了北师大课题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任务,现有高一年级一个实验班班)每个学生配置了HP图形计算器。借此之机,我们精心挑选了课本“探究拓展”中的问题,以图形计算器为工具,开展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探索高中阶段“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方式以及学习效果。下面是我们选择高中数学必修4P49复习题第17题进行探究活动的案例。1设计方案为了使得探究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我们对具体的操作

14、方案进行了精心的思考,经过反复酝酿,制定如下操作要求:分组要求: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建议每组3-5人,推荐一名组长,各组组长及成员名单报给数学科代表。限定“每组3-5人”,目的是使得探究活动能够有效进行。因为我们觉得,小组人员过多不利于切实进行合作互助,容易形成组中组现象。当然,如果小组人员太少,小组的合力就会偏弱,研究容易受阻。探究的问题:高中数学必修4P49复习题“探究拓展”17题:一铁棒欲通过如图所示的直角走廊,试回答下列问题:证明棒长L()=?2?96+;5sin5cos?当?0,?时,作出上述函数的图象;由中的图象求L()的最小值;解释中所求得的L是能够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的长度的

15、最大值。上述问题的拓展:把题中走廊的宽度“,”分别改成“am,bm”:探究L()的表达式;自己选定a,b的值,作出函数的图像;研究L()最小值,并探求取得最小值时与a,b的关系。完成报告要求:各小组独立探究,小组内充分合作、互助、交流、研讨,形成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小组间不互相参考,更不得抄袭。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分析思路、解答过程、解题总结以及思考问题的灵感、解决问题的感想、探究问题的情感体验等形成详尽的文字材料;特别是第1题中、两问题,要求过程详细。写出使用图形计算器对课本上“探究拓展”问题的研究体会。时间期限,周四周日,3月8日晚自习前将打印的纸质稿2份和电子版交给老师;纸质稿、电子稿在下周一课堂上交流时使用,然后存档。2收集研究报告与课堂交流收集报告按计划3月8日晚自习收交研究报告,按时交的有4个组,剩余的12组,有的正在完成,有的还没有形成报告,还有的因为机房电脑排不上队无法打印。考虑到平时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