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028908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高考历史必修 2 复习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知识网络】【专题归纳整合】1、 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其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

2、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我国自战国以降,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

3、多的产品。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

4、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 、 “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2、关于井田制的内容和性质关于井田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究竟有无井田制,井田制开始于何时,井田制是不是当时唯一的田制,井田制与农村公社的关系等问题上。一种意见是肯定井田制的存在。如王玉哲认为,西周耕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的制度就是传统的井田制度。郭沫若也肯定井田制的存在,但他不同意孟子对井田制的解释。他认为,孟子所谓的“八家共

5、井”以及公田、私田之分,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化。西周实行井田制实际上是两层用意,一是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二是作为课验直接耕作者勤惰的单位。另一种意见是否定井田制的存在。如范文澜认为,西周领主们的土地疆界纵横交错,但并没有一井九百亩的区划,与邑密切相关的井也不是孟子所说的井,井田制是不存在的。胡寄窗也认为,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空想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而其内涵又最为混乱的一个概念。对于井田制产生的时间,也有不同见解。唐兰认为,西周前期井田尚未出现。井田制的推行可能是在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时期。徐喜辰则认为,商代已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开始于夏初,以后经过夏商两代以至西周,达到

6、充分发展的阶段,到春秋、战国逐步灭亡。一些人认为,井田制在其兴盛时期,曾一度是惟一的和普遍实行的土地制度。另一些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杨向奎认为,西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一种是以十夫为单位的乡、遂的土地区划;另一种是以九夫为单位的井田制。徐中舒说,井田只施行于古代中国的东方低地,而不是普遍实行的田制。王玉哲认为,西周有着井田和非井田两种制度。对周氏族成员实行非井田制,对被征服部族则实行井田制。赵光贤则认为,西周时期同时并存着井田制,授田制和贵族占有制三种田制。对于井田制是否就是农村公社问题也有不同意见。李埏认为,井田制就是农村公社。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或马

7、尔克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开梁反对以商、周的井田制或邑、室、里、社、书社等和农村公社混为一谈,他认为,农村公社只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代,村社成员已沦为奴隶。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手册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从远古到两晋之际,这一阶段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即使是在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但北方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南方。(2)从两晋之际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弱北强到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再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两晋之际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

8、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国新的富庶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空前盛大的发展。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期间,南方相对安定,至五代,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3)第三阶段,从北宋到清朝鸦片战争前,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两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主要靠南方支撑,特别是南宋王朝更是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

9、分工越来越细。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酿酒、编织等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主要指青铜业) ,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业,有的则是在原有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部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如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为采矿、冶炼、铸造等部门。另外,原有手工业部门的创立与发展往往带动其他部门的出现与发展。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业制造和兵器制造应运而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第二、手

10、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冶铁业发展技术为例: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皮囊鼓风冶铁;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炉温;北宋以后用焦炭为燃料。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古代冶铁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原始社会晚期只能是简单协作的生产;奴隶社会规模有所扩大,已初步出现劳动分工,生产效率提高;封建社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分工更加细密;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采用雇佣劳动,分工细致,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江南地区矿冶、纺织、制瓷等部门,具有比较复杂

11、的生产设备,吸收了大量雇佣劳动者。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一方面,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迁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

12、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宋代以前,中国的丝织生产,繁盛于黄河流域,河北地区最为突出。南宋时期,重心南移,尤以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最为有名,不论官营丝织业还是私营丝织业都是这样。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国一些地方设立官府织染局,长江流域的南直隶(今江苏) 、浙江、江西、四川等地都有设置,而以浙江最多。5.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概述:(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营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3、,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4)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5)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6)明清时期,尽管政府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倾向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

14、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市场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2)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3)宋朝时

15、,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4)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

16、,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称为当地世界第一大港。(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 “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4)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6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态。这种生产关系,在明中后期出现了。其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进步。主要行业;先是棉纺织业,后扩展到冶铁业、采矿业、煮盐业、采煤业等手工业领域。先是扛南一带,后扩展至全国。特征:“机户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