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78078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自信心提升小组计划书小组计划书小组名称:大学生就业辅导小组导师:张源社工:XXXXXX组员:XXXX一、理念一般来说,应届生找工作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求职的不顺常使他们遭遇到就业的挫折。应届生在面对求职不顺利的时候表现出的就业的挫折心理主要有迷茫、焦虑、自卑、孤傲、嫉妒、愤世嫉俗以及其它的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和体验,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有效控制,压力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途径得到释放,就会影响应届生的心理健康。我们也注意到学校关于心理行为的相关辅导工作还不是很完善,不能有效

2、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解决就业挫折问题的服务。作为社工专业学生,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理念,我们觉得应该开展一些活动来帮助有困扰的毕业生解决他们的就业挫折问题。这个小组会让小组组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自身目前的情况,并认识到他们在求职技巧,对待求职的态度,情绪调适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还会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组员更好地运用求职和面试技巧;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分享与讨论,让组员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到有关自我认知、心理和情绪调适以及解决应届生就业挫折的方法。为了全面客观的把握项目具体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和案主到底从活动中有什么具体的收获,本方案确定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种评估类型,通过问

3、卷前后测,小组成员的直接分享和反馈,小组工作者的观察和记录等具体方式进行评估。二、理论框架这个小组的对象是遭受到就业挫折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关于心理及行为技巧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所能运用的小组工作理论包括以下方面:(一)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推崇的由美国心理咨询家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是目前在心理咨询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认知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合理与疯狂的双重性”,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合逻

4、辑的思考或不合理的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咨询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更加理性的市委,实现更加有效率的生活.它是一种始终致力于改变来访者的错误推理方式,消除来访者恶劣情绪的方法.概括地说,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有三条基本原理:其一,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解释;其二,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负性认知是情感、行为障碍迁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之关键;其三,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5、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52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

6、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三、目标及目的目标:让应届毕业生直面就业压力,克服就业挫折,实现就业目的:a)让组员认识情绪,从而引导他们留意自己的情绪变化。b)让组员进行自我定位,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需求。c)增强组员自信心,挖掘组员潜力,提升组员竞争意识。d)使组员澄清自己的职业观,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

7、e)让组员掌握就业技巧,实现更好的就业。四、服务对象1资格:湖南商学院应届毕业生2特点:面临就业压力,遭遇就业挫折的应届毕业生五、小组特征1.性质:身心成长小组2.节数:六节3.日期:XX年4月至XX年6月4.时间:每周日晚上7:309:005.地点:实验楼课室、户外6.人数:68人六、招募方法1.在校园各处张贴海报2.通过QQ等网络通讯工具发布宣传广告,并建立QQ群,作为招募、交流基地3.工作员亲自邀请合适人员参加4.若人数不足,工作员亲自联系QQ群中成员,邀请参加,或在本班寻找合适人员顶替参加七、活动内容第一节活动内容目的:让组员及工作人员互相认识;深化组员对小组的认识;激发组员热情,更加

8、主动地参与活动。时间:XX年5月1日晚上“我成长我快乐”小组计划书小组计划书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孩子,也包括部分城市中夫妻在异地工作甚至出国学习工作,而将子女托付给父母或亲友照料的孩子,这种不可遏制的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孩子,特别是在农村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形成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这些本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全部农村人口的%。其中,有%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9、留守儿童中的%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或者朋友照料,约%的孩子为不确定或者无监护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在农村,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的父母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以赚取养家糊口的资源,许多家长认为,“我辛辛苦苦出去工作,就是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认为给孩子以足够的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从而忽略了孩子们心理上的需求和情感上的关爱。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心理、行为、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扭曲现象。从而引发违法犯罪的风险。理念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现在许多留守儿童身上存在许多共同的不

10、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缺乏自信心,荒废学业。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年外出务工,尽管能够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偶尔跟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是,毕竟远距离的交流不能满足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生活料理和情感的上的支撑。尽管父母们认为将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朋好友能得到同等的照料。但在毕竟父母就是父母,是其它人取代不了的。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渐渐生疏,遇到一些困难就会感到无助,导致孩子们出现不愿与他人交流,沉默、孤僻、胆小、缺乏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在学习方面,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孩子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目标和学习的乐趣。导致留守儿童不

11、能较好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普遍不高、逃学旷课甚至中途辍学等严重现象。2.防备心理较强,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而使他们建立起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多数留守儿童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由于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他们会感到自己好像失去了基本的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于是,他们和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较容易产生偏执、怨恨、逆反心理严重。由于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较少,情感上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慰藉。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薄,情绪消极,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一旦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他们就会把问题扩大化。他们甚至喜欢通过拉帮结伙,一强大自己的力量,以抵抗他们认为的对他们不利的外界力量。

12、3.道德素质普遍低下。一些孩子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身世感到不满,怨恨自己的父母不能给他优裕的生活,认为父母给予自己足够的生活物资是理所应当的。而大多数孩子的家长为了满足孩子们的生活需求,大多采用给予大量资金的方式来补偿对孩子们的照顾不周,他们在外无法对于孩子的事情亲力亲为,也无法对孩子的关心面面俱到,他们大多只关心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物资方面的状况,从而忽略了对孩子们心理、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关注。进而导致孩子们在生活上的铺张浪费、装大款、好逸恶劳等思想道德问题。基于对以上现实问题的研究了解,我想通过小组工作课程中所掌握的相关工作理论和工作技巧,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存有以上问题的留守儿

13、童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和修正。使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带领他们一起在成长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理论架构根据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求:包容需求、支配需求、感情需求。包容需求是指与他人交往、接触、被小组接纳的需求;支配需求是指被别人控制或控制别人的需求;情感需求是指爱与被爱的需求。这些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得不到一定的满足的话,可能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生活无法延续。儿童时期的人际需求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生活态度、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形成。留守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在人际需求方面往往或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14、他们脱离了最为人类最基本的小组家庭,脱离了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保护。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总觉得他人对自己的存在不在乎,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在包容需求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导致,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单,没有安全感;在支配需求方面,留守儿童不能像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样向父母撒娇、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父母对他们的忽视,让他们觉得他们不被自己的父母重视,是不爱自己的表现。从而产生怨恨、叛逆等不良情绪;在情感需求方面,这些孩子往往长时间不能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只能自己一个人分享。久而久之,他们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情绪低落等现象。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协助组员解决问题时,

15、应该密切关注组员在人际方面的需求。让组员在小组内部进行亲密接触、互动,让彼此从心理认可组内成员,从而建立良好的交际圈。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在情感上能够相互慰藉,进而增强成员的自信心,消除组员以往顾虑。根据美国社会学、心理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组员感知通过对他人自身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在留守儿童小组中,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来自他们自己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例如:他们常常认为,父母不在自己身边,自己就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其他人就会毫不担心的欺负自己。于是,他们会采取封闭自己、与他人保持距离等方式形成自己的保护方式。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小组成员解决问题时,要高度重视组员们的相互评价和他人对组员的评价。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表扬组员的方式提高组员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自我存在感。目标及目的目标:改善组员的不良情绪,提高组员自信心,拓宽组员的交际圈,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未来。目的:1.让组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对自己的从新认识。2.引导组员积极与他人交流,使他们在交往中寻找知己。3.通过小组活动,让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