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7632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胃息肉,病理报告的种类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

2、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其他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线检查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

3、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

4、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胃息肉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生部位不同,性质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胃息肉少见,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原文链接:胃息肉的症状都有哪些胃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胃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生长在胃内的息肉称之为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胃息肉有哪些症状,该怎么治疗?专家解析胃息肉的症状

5、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失血、贫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恶心、呕吐: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专家提示:不同类型的息肉,不同病因的息肉也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会有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淋巴瘤患者可以有慢性发热,消化道出血。类癌可以导致类癌综合征等等。由于胃息肉的

6、症状没有特异性容易与其它胃病混淆,因此,胃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特殊的器械检查。临床常用的有各种消化道内镜,胃肠彩超等。日本奥林巴斯无痛胃镜是对胃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事实上大部分结胃息肉是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无痛胃镜从口腔置入,可以检查食管、胃和部分十二指肠。胃镜可以清晰的观察上消化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息肉都能够发现。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胃息肉,而且可以治疗息肉,而且能够对息肉的病理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在无痛胃镜下,可以通过活检而确诊息肉的病理性质。无痛胃镜检查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检查零创伤、无痛苦、准确率高,被国际上誉为“胃病检

7、查金标准”!胃息肉治疗,选择新中西医平衡疗法镜下切除治疗最有效首先,运用光波物理疗法: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利用光能波对病变组织表层和肌肉内层的穿透力,使胃肠黏膜产生热固化效应和生物共振吸收效应,可针对引起胃病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进行彻底的杀灭和清除,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微创摘除息肉:胃息肉多不仅局限于胃,还可以向周围侵犯胃窦,使用圈套器摘除胃息肉的传统方法很容易复发。胃内镜手术不仅可以达到较深的和隐蔽的部位,完全摘除胃内息肉,而且还可以降低胃息肉的复发率。最后,修复胃黏膜: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调解人体自身免疫力,恢复胃肠道菌群的平衡;多经络开放给药部位,使药

8、物直达病变,醒胃,调胃,全面修复病变部分,修复损伤的胃粘膜,从根本上治疗胃息肉。如果您还有肠胃疾病方面的难题需要咨询,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医疗服务队伍为您排忧解难。您也可以拨打我们的专家热线电话:028-,了解详细的情况。成都军区机关医院http:/胃息肉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胃息肉胃息肉(gastric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

9、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目录简介分类类别特点症状病因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诊断其他辅助检查内镜检查X线检查治疗方案内镜治疗抗Hp治疗手术治疗预防预后并发症状胃息肉的危害胃息肉与胃癌区别胃息肉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简介分类类别特点症状病因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诊断其他辅助检查内镜检查X线检查治疗方案内镜治疗抗Hp治疗手术治疗预防预后并发症状胃息肉的危害胃息肉与胃癌区别胃息肉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展开编辑本段简介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胃息肉(19张)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最小息肉,都为广基型,息肉色

10、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编辑本段分类消化内科编辑本段类别特点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2类: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

11、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编辑本段症状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编辑本段病因目前病因不明。

12、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

13、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度者恶变率更高。编辑本段诊断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

14、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

15、发。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编辑本段其他辅助检查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X线检查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编辑本段治疗方案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