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后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73773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暴露后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职业暴露后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职业暴露后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职业暴露后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职业暴露后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暴露后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暴露后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职业暴露后报告职业暴露报告程序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4、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0

2、1乙肝职业暴露1、挤压与消毒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2、抽血检查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3、特殊处理?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职业暴露后报告)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

3、序为了有效地应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工作,特制定本流程。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酌情预防性用药;4、处理完

4、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5、追踪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安排追踪时间,如艾滋病即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用药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制度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制定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血液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报告与处置制度。职业暴露级别根据暴露源的接触方式的不同,将艾滋病病毒

5、、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职业暴露报告程序1、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本科室主管领导。2、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立即派有关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并立即向院感科报告,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

6、始预防用药。3、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艾滋病病毒等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4、相关科室将本院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暴露的人员是否实施疫苗接种、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进行登记,将本院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暴露事故及处理情况分别汇总。5、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情况。处置原则及方法1、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7、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若是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有伤口,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冲洗后用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2、职业接触后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接触后,应先确定源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及职业接触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若已接种疫苗并产生抗体者,无需处理;若未

8、产生抗体,同未接种疫苗者处理。丙型肝炎病毒:可考虑注射干扰素。艾滋病病毒: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接触后4小时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3、随访1、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3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进行血清学检测。2、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6周、4个月、6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3、艾滋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8周、12周、6个月时进行血清学检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制度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

9、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

10、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医务人员反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院感染管理科,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并按要求上报区疾控中心,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尽快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

11、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预防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院感染管理科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