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69576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导论读书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美学导论读书报告王旭东XX级康德眼中的艺术康德美学引论曹俊峰本来想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但去图书馆借了翻看之后,发现它太过于抽象,太过于晦涩难懂。鉴于这个原因,又去借了曹俊峰的康德美学导论,一是因为其与老师开的当代美学有一定关系,有助于理解老师讲的一些名词、知识点。二则是这本书毕竟是导论,有指引的意思,作者会帮助解释其中的一些高深难奥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其中大部分理论已有所掌握,如什么先天原理,判断力批判的大致过程及其内容,康德关于美学的一些看法等。但由于书中涉及内容过于繁杂,

2、且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一一进行阐释。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求甚解。所以笔者计划选取其中一些自己相对理解的理论或美学观点对其进行归纳整理,阐释康德的美学观点,并会穿插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因为笔者以为读书笔记不应当仅仅是罗列书中内容要点,更重要的是阅读者自身应该从中学到或领悟到一东西,最好的结果是能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此乃读书笔记之要旨。下面笔者将主要阐释康德对于艺术的定义及其看法。“艺术”的定义自古以来有众多的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进行过解读及其阐释,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鉴于笔者所阅读之书,将主要对本书中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艺术一词的解释在本书的第十三章第一节,题目就是“什么是艺术”。题目虽是

3、“什么是艺术”,好像作者要给我们一个定义,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康德看来没有什么事物是能够用一段文字来进行定义的,他能做的只是通过对比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进而归纳出其最本质的东西。了解了它的本质我们自然就会对其总体概念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康德在此就是将艺术与非艺术进行对比,这些非艺术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手工艺三个方面。先不提康德是怎样将他们进行比较的,在此我们先看一下康德进行对比的思路,即其思维方式是怎样的。首先他将艺术与自然进行对比。这说明了他首先承认了艺术的社会性或是人工性,他将二者对立开来。然后是科学,科学是一种探索事物运行规律的学科,是物质性的,由此看来康德将艺术

4、区别于具有一定目的性或是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事物。最后是手工艺,手工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可见康德将艺术与实用也有所区别。这就是他的基本思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一层一层进行剖析。康德首先是这样将艺术与自然区别的:艺术不同于自然。艺术是与自然绝然不同的两类事物。艺术与自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人工产品”而不是自然作用的结果。由于是人工产品它就有了一个重要特征,即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自由的产品。在这里康德强调了“理性”这个词。理性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为了将它更加明了化康德又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即蜂房的例子,蜂房并不是一件艺术品,康德如是说,这并不是因为它在外在形式

5、上与艺术品有多大区别而在与制作的动因、过程不同。蜜蜂没有理性,没有意识,它是靠生物本能不自觉地建造蜂房的,在建造之前它并没有一定的计划和意图。假如由人来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蜂房就可能是艺术。人们在建造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影像,建造什么样的,怎样造,完全出于自由,有目的有计划,经过理性的思考。这就可能成为艺术。再次我们注意到,康德强调了“自由”。“自由”在这里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人们建造蜂房没有物质利益的趋势,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意图。其次康德将艺术与科学相区别。因为科学同艺术一样也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在将二者进行对比的时候康德的概述有些抽象。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技巧”

6、,而科学是知识,即“能不同于知”。“知”是指认识、情感、欲求,而“能”是指这三种能力之外的技能。二者的不同在于机能各有先天原理,可以施以先验的判断;技能没有先天原理,只能做不能解。在此笔者的理解是科学是有一定规律的事物,人们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模仿出一模一样的东西。而技能即艺术则不行,艺术是没有先天原理的,所以它没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东西,但不能模仿复制,没有一模一样的艺术品。最后康德又将艺术与手工艺进行了比较区分。康德从目的、制作活动和结果等方面来揭示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从目的来看,艺术是为了获得愉快的感受,手工艺是为了赚钱。从制作的性质看,艺术活动自身是令人愉悦的,是完全按

7、照艺术家的构想而操作的,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保持了真正的主体性,他的主观愿望是可以全部灌输到作品中去的;而手工艺则是一种劳动,一种谋生的工作,对于主体来说,这种工作只能令人痛苦,毫无愉快可言。在这里康德反复强调了“愉快”,即主体的愉快。而愉快归根结蒂仍是自由的延伸。因为愉快实现的前提必定是自由,被压迫的、强制性的劳动或活动是不可能获得愉快感的。手工艺要么是被生活所迫,要么是被老板所迫,所以它在根本上是不自由的。由此可以归结出康德对于艺术的主要概念:一,它是理性的。二它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对于这两种表述笔者没有多少不认同。但对于康德在对比中提到的一些名词笔者则有自己的意见。在康德的表述中,他曾提到艺

8、术品和艺术家,艺术品笔者认为是无可争议的,但艺术家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里康德明显是把艺术家与艺术品进行了一对一的硬性规定,即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产物。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至于原因笔者在此想先把自己对于艺术的概念做一些描述,从而才能从整体性对其进行反驳。笔者认为所谓艺术首先它必定是“人工产品”,这与康德的表述一样,但本质却不同。“人工产品“不仅仅是人的体力劳动,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将体力劳动与意识活动或是脑力活动割裂开来。他们之间不应该有必然的联系,没有经过体力劳动的事物但经过了人的意识活动的加工也可以成为艺术。如自然造化的石头,可能因其独特的造型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成为艺术品。

9、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力劳动的参与而仅仅是意识活动的结果。所以艺术品不一定是艺术家所创造的,除非艺术家在这里具有泛性意义,即发现艺术的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除此之外,对于康德所陈述的主体的愉快性笔者持怀疑态度。因为有些艺术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创作本身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如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他们创作本身要么是为了生计所迫,将创作视为生活手段,要么是内心激愤所致。所以他们本身是谈不上愉快的。康德从这个方面进行论证显然有其偏颇的一面。笔者认为,艺术是使人的内心或是精神获得一种满足并加以认可的形式,。笔者强调的是他者,即主体之外,也是欣赏者或是观众。上述作家作品虽然自身并没有什么

10、愉快性可言,但其受众却获得了一种满足,或悲或喜,并对其加以认可,因而成为了一种艺术。如1917年马塞尔。杜尚把一个男人的小便器作为一件艺术品进行展示,显然他是将它作为一件艺术品,而且受众也予以认可。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的一个精神需求,即猎奇。所以,对于艺术而言,他者是起主要作用的。在这里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学者朱狄的一句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所谓作品,也就是人使用的媒介手段把思想情感贮在他体外的某种物质形态上,从而使人们可以鉴赏它,它的审美价值并不因有更多的人去鉴赏它而有所减少,而且原则上经得起任何人去鉴赏,如没有这种信息贮存,艺术作品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了。”上述即是

11、康德对于艺术的概述及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对于哲学大师的反驳虽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真理往往是不分界限的。美学导论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荒诞:荒诞是对理性和规律否定后的产物,荒诞表现的是与人的趋美本能和美好理想完全相反的宇宙人生的荒诞性,它的可怖是深层的,是看不到可怖的可怖。2.滑稽:从感性形式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3原型:即原初的一,主要指在人类诞生以后,作为人的原初的一。4.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

12、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它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虽然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主动性,但主体把什么样的情感移入对象,是受对象的形象制约的。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有了主体的向外移情,主体就感受到了美感;有了情感的移入于客体,客体就成了美的客体。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5.美在形式:6.意境:在意境理论中,客体形象有两上概念:物与景,物是单体之物,景是两个以上的单体之物形成的整体。7.悲剧:悲剧是对不能把握的强大的敌对物的一种抗争,抗争的结果的失败,通

13、过失败而产生一种思想升华8.悲态: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悲态基于对宇宙规律的信仰,源于对宇宙规律正常性的偏离,悲态在偏离中询问的,不是对宇宙规律何以要设置偏离的询问,而是对“为什么是我碰上了偏离”的询问。12.对称:对称是物体中轴线的两边一样,这“一样”包括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两方面。对称即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13.直觉:直觉是彻底地拒斥概念之后,主体经过完形转变成为审美主体后的感受,这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审美主体的直觉。14.内模仿:指当主体面对客体的时候,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内模仿是知觉身体心理的三位一体的运动,但以筋肉运动为主;

14、内模仿讲的主体模仿客体,突出了客体的作用;内模仿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17.形式美的规律:形式美的结构法则: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结构18.美的形式元素:形式美的三个因素是点,线,形19.美:其一,美是一个开放的家庭;其二,美存在而不可言说;其三,美在于人与神相通。20.心理距离:人面对物,物的形象性之所以能脱离其他属性而呈现出来,是由于人用审美态度去看的结果,这审美态度就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个现象学的术语,就是人把自己心理中的其化属性暂时“悬搁”起来,或者用另一个现象学的术语,把心理中的其化属性用括号括起来。二、简答题1.简单谈一谈,把握中国色彩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要

15、把握中国的色彩系统,主要有三个逻辑:第一,一种原色的由浅入深的序列;第二,一种色包括多种色,其界线从本身到与之相邻的色的边缘;其三,根据色彩对人的生理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多种色的变化规律。2.简述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不同直线最基本的审美感受。水平线是大地之线,宁,静,平,稳,实,冷。垂直线显得有更多能量,有暖和感,有稳定感。斜线是一种不安定的线,它与地心引心处于斗争之中,斜线充满了动感,呈出了速度。水平线。是大地之线,人最好的休息就是与大地平行的躺下,任何物体处于完全与大地相连的水平状,消除了与大地的张力,最宁、最静、最平、最稳、最实、最冷?垂直线。从大地到天空,是高扬,也是升腾;垂直线与地心

16、引力相同,和水平线一样有稳定感,但人直立是清醒的,又不动,表现了一种庄严肃穆。斜线。斜线是一种不安定的线,它与地心引力处于斗争之中。如果与垂直线接近,好像是刚从垂直状况离开,如果接近水平线,则仿佛是要回到水平状态。斜线充满了动感。3简述优美和壮美的区别大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界定?优美和壮美的区别大致可以从这几方面界定:空间上形的大与小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力量上的强与弱性质上的柔与刚4.心理距离是怎么使人成为审美之人的?我们可以对心理距离使人成为审美之人,及其结果作一逻辑简括:心理距离/加括号/虚一而静,意味着人从自身的复杂性中摆脱出来,与内部的各种需求、欲望拉开距离,成为纯粹审美的人;主体的变化使现实事物本来与人十分丰富的关系,变成剩下审美关系;其结果是非曲直客体的所有非审美属性也被括起来,拉开了距离,只向主体作纯形象外观的呈现,使物成为美5.西方美的模式有那些特点西文之人美的比例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