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材料(共3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65330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道材料(共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道材料(共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绿道材料(共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绿道材料(共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绿道材料(共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道材料(共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道材料(共3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绿道材料(共3篇)后官湖郊野绿道简介材料后官湖郊野绿道属武汉绿道网络中的郊野绿道。由道路休闲型和山水观光型二种类型构成。主要包括五贤路绿道和环后官湖、知音湖绿道。规划总长度60公里,绿地总面积约275公顷。环后官湖、知音湖绿道规划为三条线路,分别是绿道一号线,规划长度23公里,起于白莲湖大桥,经和记黄埔观湖园、纺织疗养院、同济健康谷、恒大绿洲,止于打鼓渡河口;绿道二号线,又称南湖半岛绿道,规划长度16公里,起于蔡甸大集街张家渡,止于世茂嘉年华;绿道三号线,又称文岭半岛绿道,规划长度1

2、0公里,起于凤翔岛,止于世茂会所。三条绿道规划总长度49公里,绿地总面积约245公顷,规划建设资金为亿元。后官湖郊野绿道建设分三期实施:XX年完成自行车道、人行步道的成形;XX年完成绿化工程;XX年完成驿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后官湖郊野绿道已于XX年8月前,全面完成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9月启动土方工程,开展基础施工,XX年内已基本完成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的建设。截止目前,后官湖郊野绿道一号线标准段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自行车道及人行步道建设已基本完成,乔木、灌木、色块和地被种植全部完成,现已进入后期养护保活阶段;人行栈桥及景观桥桩基工程完成,正在进行桥台施工;自行车棚安装完毕,购买的游览用电

3、瓶车、自行车已到位。白莲湖驿站主体工程已完成,建筑面积1287平方米,水电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二号线开始进行道路清表及路基建设;三号线尚余500米,即将全线贯通。后官湖郊野绿道累计完成征地千米,完成路基整理千米,自行车道碎石路千米、人行步道千米;填挖土方万立方米,石方万立方米,混凝土3680立方米;铺设排水涵管908米,共计87处;植树万株,完成地被万平方米;累计投资总额4000万元。知音湖大道景观绿化工程简介材料知音湖大道景观绿化工程北起蔡甸街新农新天大道路口,南至武汉开发区,全长10公里,两边绿化带25米,规划面积50万平方米,设计定植各种苗木10万株。规划原则:以道路绿

4、化特色,宣扬我区“弘扬知音文化”的主题。充分发挥城市道路景观、生态、游憩及安全防护等功能。同时,形成城市布局的总体骨架,体现城市的景观和艺术面貌。截止目前,知音湖大道景观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的绿色经济之道增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增城市从XX年起开展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等三道绿道。建设了传统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约公里,除了满足生态、游憩和开放空间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为宗旨,把有形的绿道规划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等三条无形的

5、绿道,给绿道赋予深刻的内涵,即发展生态旅游、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绿色经济之道。一、建设背景主体功能区规划增城是广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位于广州东北部,是广州“东进”“北优”战略的重要实施部分。XX年增城市提出打造“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以不平衡的发展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南部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圈,形成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打造都市生活圈,形成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为解决北部800平方公里山区的发展和农民出路问题,利用珠江三角洲一小时生活圈的良好交通区位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北部打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圈,形成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带动农民增

6、收致富,解决“三农”问题。全区域公园化战略为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增城市于XX年提出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和城乡“清洁美”工程,利用城乡规划和建设公园理念,使城乡处处像公园。充分整合、利用增城丰富的果园、田园资源,在保护原产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增设路径、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一批生态工业,变“将农产品运出去”为“将游客引进来”。二、建设概况为推动增城生态文明和宜居城乡建设,找准农民致富之路,增城市积极探索绿道建设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和效益化的新路。从XX年起,增城市充分利用北部1000平方公里的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

7、,在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指导下,率先规划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绿道网。从XX年到XX年,全市共投入15041万元,建成公里的绿道,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成驿站21个,率先形成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宜居城乡一体“绿道”,赋予绿色经济功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等中央、省和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三、规划理念内涵与宗旨为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围绕着怎样让广大农民受惠的问题,增城市率先对绿道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不仅要满足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生态的功能,

8、还要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通过绿道建设,建设珠江三角洲生态大公园,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优化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通过绿道建设,促进沿线城市、村庄环境升级优化,并创建健身设施,让市民幸福安康;通过绿道建设,连接南、中、北主体功能区,连接沿线农村,引导南部资金到北部投资生态休闲和度假旅游业,吸引周边发达地区市民到增城中、北部度假休闲,带动北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因此,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宗旨是: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通过有形的绿道建设形成无形的绿色经济之道,即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特点与意义与传统的意义的绿道相比,增城市

9、的绿道增加了游憩、休闲和经济等功能,有如下的特点和意义:灵活地将城市绿地、防护绿地、山林、田园以及农村物业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改造和利用,并刺激乡村交通、餐饮、住宿和农产品消费,促进城乡投资机遇和农民增收,实现效益最大化;兼具生态维护、区域连通、休闲游憩、文化遗产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功能,实现功能多样化;将山丘、水体、农田、林地纳入绿道建设,形成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实现景观地域化化;将城市各功能区连结在一起,大大提高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实现结构系统化;将乡村景观引入城市,使市民、游客可以与自然直接对话,使整个城乡成为户外的运动场,实现生活健康化。总体规划内容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与资源禀赋,

10、增城市规划500km的三大绿道网络,计划在三年内完成:自驾车游绿道,以全市旅游线路广汕、荔新、增白、新新、增正等旅游大道为主线,建设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林带和旅游节点;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以增城市区至白水寨景区、湖心岛景区为主线,以连接广州、东莞的区域绿道和局部景区绿道网为支线,突出乡村体验、休闲健身功能,打造富有田园风光的特色休闲精品线;增江画廊水上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水利枢纽上游50km河道打造成现代生态型山水画廊。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在各条绿道的沿线,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和配套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

11、,把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旅游节点和服务区,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农民实现就地创业和就业。在统筹城乡的规划理念指导下,增城市绿道实施思路是:一是在自驾车旅游通道两侧添加色彩丰富的绿化廊道,注意植物开花的季节性搭配;二是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路径;三是在增江水道两岸实行绿上添花;四是在各条绿道沿线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建设游憩节点和服务设施;五是完善三大绿道之间的衔接换乘和标志标线,并组织市场经营机制。规划建设的原则以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为例,绿道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根据现状地形因形就势,利用村道、堤围、田埂和果园小路,沿山边、路边、水边穿行,

12、遇树绕道、遇水搭桥,使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坚持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高效利用。不破坏地质地貌,严格保护水体、山体和民居建筑,不占用农田耕地,不搞大面积土方挖填,不大拆大建,尽量减少硬地铺设,充分利用旧厂房、旧民居建设休息驿站;以藤结瓜,富民优先。在天然的绿色生态廊道之中,以连结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为主线,设计适当的路线,以及将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将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全

13、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平方公里。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XX-2020年)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近期:XXXX年;远期:XX2020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通达便捷原则3、生态先行原则4、彰显特色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第五条规划目标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

14、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的场所。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加成熟,对乡村

15、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第6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水质改善功能。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第7条规划布局理念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生态资源整合发展,城市角度重点考虑居民游憩休闲方式的改变和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重点突出“融合、民享、生态、低碳”的理念:融合融入石家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