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60264037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肾系病证黄疸(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疸,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中医内科学,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 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及治疗原则 掌握黄疸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 证论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介 绍黄疸的概念,范围 讲 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 重点讲解辨证要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 则,理法方药。 详细讲解分型论治 简 介源流,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调摄。 辨病、辨证、辨症的现代研究进展。,概念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是多种肝胆疾病的常症状。,概论,教学点: 病位 病症,源流 黄帝内经提出黄疸的病名和主要症状。

2、 汉代张仲景对黄疸已有明确的分类,了较为 全面诸病源候论圣剂总录对黄疸有 更详尽的分类和提出急黄,阴黄。 宋元医家系统论述阳黄和阴黄的辨证施治。 景岳全书认识到黄疸与胆液外泄有关,清 代医家认识到某些黄疸的传染性及严重性。,概论,讨论范围,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胆肿瘤,胆石症,胆囊炎等 黄疸常与胁痛、徵积、鼓胀等病症并见,应与之互参。,与中医疾病互参,与西医疾病互参,病位:在肝胆, 性质: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 常见诱因:黄疸的发生常与饮食,情志, 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 伴随症状:多伴有饮食,大便失常,胁 痛,恶心,呕吐

3、。,证候特征,病 因,外感湿热病毒 内伤饮食、劳倦 病后续发,病因病机,过食酒热甘肥 或饮食不洁,饱含饥饱、生冷或 劳倦病后伤脾,病 机,湿邪为患。湿阻中交,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胆疏泄不利,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成人,黄胆。湿热蕴蒸或者寒湿阻遏,胆汁外溢。,病理因素,病理关键,病理表现,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阳黄、阴黄、急黄,病理过程,湿阻中焦,脾胃失健, 肝气瘀滞,疏泄不利,病因病机,胆汁输泄失常, 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目黄、肤黄,小便黄,诊断要点,1、症状:身黄,目黄,小便黄。 2、病史:其并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 因素有关。 3、 B超检

4、查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 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类证鉴别,与 萎黄鉴别,萎 黄,黄 疸,病 因 病 机 主 证 治 法,饥饱劳倦 食滞虫积 病后失血,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 肌肤失养,肌肤萎黄 目尿不黄,健脾养胃 补益气血,湿滞脾胃 肝胆失疏 胆汁外瘀,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病后续发,身 黄 目 黄 尿 黄,疏肝利胆 利湿退黄,辨证要点,以阴阳为纲 辨气血 辨邪正盛衰,辩证论治,阳黄,阴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瘀热,疫毒炽盛,寒 湿,瘀 血,湿多伤气 热以伤血,治疗总则,化湿邪 利小便,芳香化湿 淡渗利湿 苦寒(温)燥湿 行气利水, 活血利水,辩证论治,阳 黄,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分

5、证论治,主症舌脉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主症舌脉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分证论治,加减法 胁痛较甚加金铃子、元胡素、郁金 热毒内甚加黄连、龙胆草 恶心呕吐加陈皮、半夏、竹茹 胸满胀闷加厚朴、苍术、藿香 砂石阻滞加金钱草、海金砂、芒硝 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 血证加侧柏炭、地榆炭、茜草炭,个人经验,阴 黄,寒湿发黄 瘀血发黄,分证论治,主症舌脉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主症舌脉 治法:去瘀软坚,疏肝利胆。 方药:鳖甲煎丸加味合逍遥散。,分证论治,加减法 胁腑胀痛较甚加柴胡、香附 恶心呕吐加陈皮、半夏、竹茹 胸满胀

6、闷加厚朴、苍术、藿香 胁下痞结疼痛,肤色苍黄黧黑加硝石矾石散 气虚乏力明显,重用党参、黄芪 畏寒肢冷加附子、桂枝,个人经验,分证论治,预防 调摄,饮食有节:勿嗜辛热甘肥,忌酒, 防止传染:注意隔离与消毒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 服药预防:单验方,注意休息:早期卧床,迁延时适量运动 心情舒畅:肝气调达 进食营养:忌食辛热油腻酒类 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预防调摄,体质好,病和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 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 身体日渐羸瘦,正气日衰者难治。 若黄疸暴急,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转归预后,一、黄疸是一个症状性病名,临证时应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主辨阴阳,辨病重理 化检查, 二、需注意病程的阶段性与病证的动态变化 三、退黄以大黄为专功,无论阳黄阴黄均可使用 四、瘀胆性肝炎的诊治:参照黄疸病,临证备要,一、主症:两目不黄,周身肌肤淡黄色加脾土 虚弱气血衰少脉证。 二、病因:虫积失滞,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 三、病机:气血衰少,肌肤失养。 四、治法:调理脾胃,益气补血。 五、方药:黄芪健中汤或人参养营汤。,萎黄简介,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诸病元候论急黄候 景岳全书黄疸 临证指南医案疸,文献导读,谢谢 请各位同学课后注意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