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6272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绘画材料从传统工具到观念材料的价值转换(共2篇)演化观念下的价值、价值体系与价值转移一、背景用数学方法解决转形问题,实际上就预设价值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数学上的严格对应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意识形态上过分强调价值与价格的一致性以维护劳动价值论的“纯洁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企望,即借用数学的严格逻辑和明晰语言,一劳永逸地“说清楚”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数学解法在追求“实证的科学性”的同时,必须先对其前提条件进行严格假设,构造出数理逻辑所要求的“封闭的体系”,这又

2、是以牺牲资本论中的“总体性”或整体思想为代价的。恩格斯说“数学的应用:在固体力学中是绝对的,在气体力学中是近似的,在液体力学中已经比较困难了;在物理学中多半是尝试性的和相对的;在化学中是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在生物学中=0”。这说明随着研究对象的有机程度和复杂性提高,数学解法的局限性也就越大。如果我们意识到转形问题产生于社会经济系统中复杂性的演化过程,那么数学方法就捉襟见肘了。其次,转形问题的数学解法是以“两个等于”为核心的,即转形后平均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与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同时成立。显然,“两个等于”在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既定条件下才有意义,这就意味着市场规模、生产的技术条

3、件与社会总产品都是固定、已知和静态的。那么,如果在市场不断扩张,分工不断深化,资本不断积累,技术不断进步,剩余价值总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一句话,在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两个等于”的前提就失去了合理性基础。因此,本文试图对转形问题的数学解法做出反思,并且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价值与价格的差异在哪里,价值体系是如何生成的,价值转移是如何发生的,价值体系的历史归宿是什么,最后再回答转形问题的意义何在,并且试图为转形问题找到一种演化的解读(而非解决)途径。二、价值的演化意蕴及其与价格的本质区别分工和交换是经济思想的滥觞,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都是从这里着手开始了经济理论大厦的搭建,都遇到了同样

4、的首要问题:“产品按什么比例交换”。由此产生了价值问题,并且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试金石”。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理论分歧大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转形问题更是如此。(一)价值概念的演化理解传统教科书教导我们说,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围绕价值进行波动。但是价值绝不直接、简单、一次性地决定价格,这一点却是容易忽视的。马克思说:“价格和价值之间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的形式中。”。对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与历史的根源中去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实质区别。“那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现在历史上最初的东西”,“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价值因此而成为资本论的分

5、析起点。众所周知,马克思从人类交换的源头来论述价值的产生,认为最早的交换发生在各个氏族公社之间,产品交换“起初完全是偶然的”,但是“连续不断的交换和比较经常的为交换而进行的再生产日益消除这种偶然性”,“交换的不断重复使交换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于是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价值体系。从中不难看到,价值是演化中形成的社会规则,其内涵已经超出了价格所表达的“市场规则”。作为交换的价值体系虽然也离不开市场,但是在马克思的历史眼光下,市场的形成、发育与成熟其本身就是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因此,作为“社会规则”的价值概念中隐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线,“研究的时期越长,研究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

6、这个价值轴线即是历史逻辑的轨迹与展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演化内容有待开发。(二)价值概念的时间维度马克思本人实际上非常反对把价值与价格直接等同起来的做法,认为价值与价格之间的“不一致性”是理所当然的:“价格和价值的差别?是由于价值是作为价格运动的规律而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是不同的,从来不一致”。那么,价值与价格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呢?同样作为交换的数量体系,价值超越价格的地方在于它包涵了历史与演化因素,因此,“价值是价格的运动趋势与方向”;而价格是由现实市场中瞬时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就像马歇尔说的那样“表现在同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可见,它们在内涵上具有不同的时间维度与历史语境。价值

7、是作为历史进程的长期稳定的“社会规则”而出现的,是一个“时段”概念;而价格则是按照“市场规则”实现当下交换的工具,是一个“时点”概念。所以,价值可以用来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用来探索社会经济发展的轴线与轨迹;而价格主要用来进行共时性的“横向”比较,用于实现当下的交换行为以便配置各种现实的资源。显然价值规律与价格规律有着不同的作用期限。两者的时间差异性还集中体现在劳动价值争论中的“成本效用论”的对峙上。一般认为,价值侧重于生产、供给或成本、费用的长期因素;而价格侧重于需求或效用的短期因素。处于同一供求曲线中的供给与需求从来都不具有对称的力量,例如马尔萨斯就说:“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商品的估价总

8、是决定于需求与供给的相互状况,而通常是决定于基本的生产成本。”马歇尔也认为在长期内供给的力量要远远超过需求一方。总之,价值与价格具有时间上的不对称性,价值作为“长期因素”或“慢变量”,从而具有了比价格更高的层次性和重要性。(三)价值转形的历史路径那么,价值转形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众所周知,平均利润率的生成是价值转形的前提和关键。恩格斯在资本论的附录中描述了平均利润率波澜壮阔的生成历史,同时也说明价值转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我们提供了用历史路径来分析转形问题的范本。恩格斯认为价值直接等同于交换比例的价值规律“直到简单商品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出现而发生变形之前是普遍适用的。”随后商业资本

9、的兴起使得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商人的出现,市场与贸易的扩展,商会的行动,以及各个新兴的利益集团的重组,逐渐使得“利润率的平均化就会越来越成为只是竞争的事情。”而后产业资本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壮大,逐渐才从商业资本中获取独立地位,彻底排挤掉自然经济,最终才使得“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大致完成了”。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充斥了不同时期各种形态的资本与各种利益集团在分割剩余价值时的斗争与妥协。只有历史地看待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才能够理解转形问题的复杂性。而新古典经济学把全社会的均衡利率看作是先验的“自然利率”,这种简单化在其理论体系内部埋下许多深刻的隐患。凯恩斯因此而感叹道:

10、“没有人尝试用历史方法来解决这个利息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一向在经济讨论中占着首要地位”。三、价值体系的演化生成与价值转移的演化过程既然价值包涵了演化意蕴,那么价值体系又是如何历史地生成的,它与价格体系又是如何逻辑地照应的呢?如果回避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强调价值与价格的差异,转形问题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就说明了价值转形的生成历史与逻辑步骤,并且为转形问题提供了一种演化的解读途径。(一)劳动分工的演化:价值转移的逻辑起点只有从劳动分工的演化中才能找到价值体系的生成线索。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劳动分工状况决定了“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进而

11、也构成了“社会必要劳动价值观的转变通过近几周的成功学课程的学习,我的价值观有了一些转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定义价值观

12、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物万事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工作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

13、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1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

14、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价值观与人生观和世界观互相影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转载于:写论文网:)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

15、不可忽视的影响。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价值观的影响效应价值观的影响效应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价值观的类型价值观的类型1、理性价值观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得高于一切。2、美的价值观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3、政治性价值观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4、社会性价值观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5、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7、教育价值观,指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