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三,概括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61883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材料三,概括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结合材料三,概括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结合材料三,概括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结合材料三,概括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结合材料三,概括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材料三,概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材料三,概括(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结合材料三,概括材料题特训:三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朱子文集材料三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孔子的学说,经过两千年,至少有

2、一部分失去了时代性,同时经过了许多误解?我们批评孔子,是要去掉孔子一尊,使诸子百家平等。如果不打倒一尊的孔家店,没有法子使得思想解放,思想自由。但是我六十二年来,还是继续对孔子佩服,我觉得他这个人,是很了不得的。胡适演讲录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影响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分析朱熹与二程思想的相同点。依据材料三概括胡适对孔子的态度及其理由,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2选官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初元年三月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

3、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材料二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材料三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

4、月。孙中山与刘成禹对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据材料分析此种选官制度出现的问题?为此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对科举制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古代选官制度对现在人才选拔有何启示?3有入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历史传统?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

5、找根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

6、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给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荪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一一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

7、妥协”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中是如何体现“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观点的?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4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

8、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材料二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1990年12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又强调:“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的重要作用,又可以发挥计划宏观调控导向的重要作用,应当

9、把计划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论邓小平文选材料三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罗斯福就职演说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市场观”。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和邓小平“市场观”的异同。材料三中罗斯福总统所谓“实现有效的领导”是指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答案】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

10、影响: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相同点: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先理后物;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态度:既肯定了孔子,又反对独尊孔子。(4分)肯定孔子的理由:孔子贡献大,其部分学说至今仍有很大意义。反对独尊孔子的理由:孔子学说不利于人人平等和思想解放,有一部分内容已失去了时代性。认识:对传统文化,需要吸取其利于时代进步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解析】试题分析:第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的准确理解,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结合所学政治史的相关史实,从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影响可以

11、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归纳。第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解题时需要紧扣“相同点”,可以从“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的准确解读,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归纳即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宋明理学?二程、朱熹思想主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的思想主张2察举制。乡里举荐,不明真伪,多举荐豪门贵族子弟,有失公平。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梁启超和孙中山两人对科举制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的,认为科举制有着积极的作

12、用。科举制可以革除世卿制以家世、出身选官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可以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为国家选拔更多的人才;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以个人的实际才干和能力为标准;注重公平合理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察举制。第二问结合“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可以概括出乡里举荐,不明真伪,多举荐豪门

13、贵族子弟,有失公平。第三问从“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可以分析出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是开放型小论文撰写类题目。解答此题要注意解题的思路,首先结合材料概括出观点,本题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概括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科举制都是肯定的态度。第二步列举史实,做到史论结合,第三要注意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察举制到材料二和材料三科举制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个人的实际才干和能力为标准;注重公平合理性两个角度组织回答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答案第1页,总3页江苏省盐城市XX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其后岁赋红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材料说明当时A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B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C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2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

15、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一主张A否定“存天理,去人欲”B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3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4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