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54337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主产区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粮食主产区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粮食主产区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粮食主产区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粮食主产区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主产区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主产区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粮食主产区报告XXXX年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10月11日在XX中国粮食安全评估高层研讨会上发布。报告由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洪涛教授与中华粮网总经理傅宏共同完成。作为教育部发展报告培育项目之一,报告现已连续发布两年,每年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前夕推出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主要从评估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认定,初步建立了我国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报告三大特点剖析新粮食安全概念新的粮食安全及其保障体系概念20世纪70年代提出粮食安全概念,至今越来越受

2、到人们的重视,粮食安全的内涵也越来越扩大了,在新时期应有所发展。新粮食安全观即“供得够、送得到、买得起、吃得好”“一国的粮食安全不影响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等。从国家、动态、保障体系、品种、空间层次等角度研究定义粮食安全。报告内容包括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目标、原则、方式、机制等。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架报告提出,按照粮食安全预警保障体系的思路,即粮食少了不安全,粮食多了也不安全,但其主要矛盾是解决粮食少的问题。我国具有在粮食少的情况下保证粮食安全的实力与技巧,但是缺乏在粮食供过于求的前提下进行宏观调控。按照粮食安全设计建立保障体系报告设计建立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随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意

3、识形态安全的变化,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指标已经过时,如耕地红线、播种面积、储备品种数量、人均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率等。报告对粮食安全概念作出调整,是强调科学、合理、经济、低碳、绿色、环保,使其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符合开放经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粮食安全面临主要问题及负面影响粮食进口数量不断攀升,粮食库存量也达到近年高点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我国粮食安全目前面临问题:国内粮食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接近“天花板”;全球粮食产量创新高、库存量创新高、消费量增速降低、价格增幅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地板”问题;粮食补贴接近“黄线”;过度使用耕地

4、发展粮食生产,带来粮食生态的破坏,粮食生态环境亮起“红灯”等。XX年我国粮食进口超1亿吨,其中大豆万吨;XX年16月,我国进口粮食万吨。据海关统计,XX年查证走私大米亿吨。报告指出,高进口量主要原因是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倒挂。XX年3月,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价差更高,每吨达1600元。XX年4月8日,美国2号黄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每吨1570元,比临储玉米成交均价低近千元。巨大差价下,中国进口大增。同时由于农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加工企业更愿意使用进口粮食,导致国内库存不断攀升,我国粮食出口竞争力下降。根据联合国

5、粮农组织的规定,粮食库存与消费量的比例达到17%就是安全的,低于14%则称为粮食安全紧急状态。报告深度研究分析了我国库存居高不下所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高库存使得粮食品质下降,损耗严重。粮食在储存期间不仅存在着自然损耗和减量,而且品质、营养和食味也逐年下降,时间长了还会失去食用价值,只能转作饲料或肥料。如果发生虫害,则品质下降和损耗增加将更快。储存费用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粮食储存不仅需要保管费、烘晒整理费、入库出库费等,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需要支付银行利息。国家粮食库存要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费用,大量的财政资金用来储存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加工企业都未得到好处。卖方市场压力加大。巨大的粮食库存使

6、国内粮食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对未来的粮食市场价格走势产生了较大压力,虽然有国家托市政策支持,对农民影响不大,但却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仓容不足矛盾突出,超正常建库将导致大量浪费。由于粮食库存非正常大量增加,原有的粮食储存能力远远不足,国家不得不大规模投资建库。但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长期保持这样大量粮食库存,一旦粮食库存恢复正常,粮食仓容和库容将大量闲置,造成财力、人力和土地的巨大浪费。粮食库存管理难度增加。由于粮食库存增加,国家政策性粮食不得不委托社会企业代储,导致管理难度增加,个别代储企业以陈顶新、以次顶好的情况时有发生。XX年我国粮食不安全因素增多统计显示,XX年我国粮

7、食实现“十二连增”,我国粮食数量满足市场,但是质量、品质、品牌的需求仍然不能满足,“粮食滞胀”开始显现。报告指出,我国粮食政策“比较安全”。XX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同时提出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XX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比较效益、国际市场价格和粮食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XX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XX年水平不变。

8、报告指出,最低收购价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截至XX年5月底,全国粮企原粮库存同比增加24%,其中小麦库存同比增19%,稻谷增16%,玉米增36%,大豆减17%。粮食进口和国内粮食库存矛盾不断增大,我国粮食亟待“去库存化”。报告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粮食“比较安全”,但是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增多。报告警示要应对近期三大突显问题粮食消费疲软与粮食浪费并存相关机构专门做过调查和测算,每年在农户储粮、仓储运输和加工这些环节导致的粮食损失浪费达350亿公斤以上,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另外还有消费环节的粮食浪费现象也很惊人。其中,中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能养活2亿人口。餐饮业中的浪费现象已经成为粮食节约中的一大

9、短板。粮食加工业也存在过度加工的问题,片面追求“精、细、白”导致粮食加工环节浪费严重。据测算,我国每年加工环节浪费的粮食在75亿公斤以上。农地流转过快潜在威胁粮食安全XX年快速和大规模的农地流转所存在的问题,给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带来了潜在危险。报告显示,XX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亿亩,流转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为亿亩,占流通总面积的%。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对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人为强行推动农地流转,城市工商资本急于在农村“圈地”,这种方式的土地流转给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带来了潜在危险。“走出去”垦田受到国际环境制约XXXX年全球粮价涨至历

10、史性高位时,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共识,到海外租地种粮成为一些企业的探索。尽管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粮价已经回落,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我国的粮食产需缺口都将长期存在。报告建议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报告从完善粮食安全生产,粮食消费安全,粮食安全物流,粮食安全进出口,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财政投入农村,完善粮食目标价格制度等方面给出建议。粮食生产坚持“两保”“两提升”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目标,报告强调应坚持“两保”“两提升”。“两保”即一要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使从事粮食生产成为一个受尊重的职业,成为一个能致富的职业。二要保护调动好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国家将继续

11、加大对13个粮食主产区和一批主产市、县的支持力度。13个主产省的整个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75%,商品量占到全国的80%,调出量占90%,把这些主产区抓好了,粮食安全就有了坚实的保证。“两提升”即一要提升粮食基础保障的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关键要落在切实守好耕地红线上,要把现在正在实施的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好、落实好,要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做到藏粮于地。二要提升科技的支撑能力,加快现代种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适当引导国内市场价格恢复性上涨适当引导国内市场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和适度涨价,不仅是长期建设和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粮农收入低下、长期增长

12、缓慢的实际需要。适当的进出口贸易、灵活的粮食进出口价格联动,有利于获得最大化的国际贸易收益,也有利于平抑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投机,对保障国际粮食安全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防止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间接影响未来长期的国内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加工产业科技创新对发展粮食燃料的替代效应要理性分析。报告特别提到,据测算,美国的谷物产量只能供应其运输所需燃料的%,即便利用美国全部的3亿公顷耕地生产谷物乙醇,也只能满足其15%的需求。如技术上不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那种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短期内以粮食燃料来摆脱石油依赖的愿望,不仅过于理想化,而且得不偿失。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匮乏,以粮食作物来发展生物

13、燃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从长期来看也不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要大力发展以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如美国一家公司找到的一种非食用性有机原料,将其转化为纤维素乙醇,从而避免大量侵占农用耕地,种植甘蔗、玉米等提炼乙醇所需的植物原料,解决生物燃料与粮食之间的土地之争。用粮食做能源是集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转移给少数人。在没有保障绝大多数人基本的粮食、饲料消费需求的前提下,而把粮食用于燃料用途之上,不具有经济长久发展的客观依据。倡导和普及粮食健康营养消费全面普及食物营养知识,引导居民科学消费。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食物营养培训、教育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和家长的营养教育,把营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

14、内容。开展营养公益性宣传,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进行广泛的营养教育宣传,引导我们国家居民的食物消费方向,提高全民科学、合理膳食的自觉性。在城市普及营养基本知识,在农村减少“营养盲”。同时制定全国不同地区的营养摄入指南,并定期针对食物消费的升级而修订营养指南内容。以合理的物流成本保障粮食安全XX年我国粮食产量为亿吨,商品粮亿吨,其中跨省粮食物流量达到亿吨,粮食物流安全的投入是国家财政必须保证的一项基本支出,但超过一定安全基础的投入会产生很不经济的现象,比如浪费性的库存、过剩性损失、财政的多支、环境的恶化与腐败的加重等。因此,在国家、地方与企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应努力保证粮食安全所需要的投入

15、,但与此同时,又要防止不合理、不经济的投入。从物流成本角度考虑,大力发展散粮运输效益最高。在粮食物流发展初期,重点应放在大力开展散装运输,实现粮食流通“四散”作业,投资建设的重点应是收东北地区粮食主产区农户调查报告XX年11月至XX年6月,我校研究生先后到松嫩平原的海伦、德惠、大安、讷河、巴彦;三江平原的宝清、鸡东和建三江农场管理局,辽北平原的昌图县以及长白山区的靖宇县进行了100户农户调查。一、调查目的本次农户调查工作是基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农业试点工程之东北地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与可持续增粮战略研究课题开展的。主要是针对农户的年收入情况、各种粮食作物的单产,粮食的收购价格等民生问题、影响粮食产量的主推品种、施肥、灌溉、耕作栽培、秸秆还田等主要增粮措施,自然灾害对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二、调查的核心区域本次调查的核心区域是松嫩平原。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是东北三大平原之一。全区面积万km2,耕地调查面积万hm2,由于贯穿南北的肥沃黑土带式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加上草原辽阔,光热资源和过境河流水量丰富,为该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成为了我国最为重要的商品粮豆基地。三、调查结果在松嫩平原粮食主产区德惠、九台、讷河、巴彦选择玉米种植户、大豆种植户、水稻种植户、水旱兼作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