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计划经济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54300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票,计划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粮票,计划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粮票,计划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粮票,计划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粮票,计划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票,计划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票,计划经济(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粮票,计划经济关于粮票在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的调查报告11财管五组二0一一年十一月关于粮票在特定时期的使命的调查报告摘要我们此次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上收集资料、进行实地采访,全面深入了解我国粮票产生的背景、发展、衰落以及消失的全过程。我们以PPT、调查总结报告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在我们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在我国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粮票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以粮票为切入点,揭示出我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造成的生产乏力、商品短缺的现状。一、调查

2、缘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改革开放30年,我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初步实行了小康社会的目标。直至今日,我国GDP总量已是全球第二,而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我国人民的勤劳。“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形手”在我国无疑要追溯到上世纪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经济发展中少走了很多弯路。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发行的各中“票”自然成了历史的见证。因此,我们以那时的粮票为切入点展开这次社会调查

3、。二、调查时间XX年11月5日至XX年11月19日三、调查地点在温江区的居民小区进行实地采访四、调查人员楚鸣明李哲斌牛千林任海来田海波杨炤赵禹易鑫五调查过程:网上查找资料1.粮票的起源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

4、,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种类繁多。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

5、义和收藏价值。3.中国粮票的发展历程1955年版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4两、半斤、1斤、3斤、5斤,1956年版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1斤、5斤,1957年版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3斤、5斤,。1962年版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1两、2两,196X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全套6枚,面额分别为1两、2两、半斤、1斤、3斤、5斤,1965年版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2两、半斤、1斤、3斤、5斤,1966年版全套4枚,面额分别为半斤、1斤、3斤、5斤1978年版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半斤,1斤,3斤,5斤,10斤1982年版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3斤、5斤,此套粮票未流通。4.粮票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

6、放之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积极稳步地放开价格和经营,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此后,全国的粮食价格逐步全面放开,实行了近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被取消,粮票也就理所当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定量41斤说说粮票那些事作者:袁念琪原文载:上海观察虽然全国粮票、地方粮票早已远去,但生活里仍用它来做比喻。譬如,新闻单位把权威部门评定的新闻高级职称叫“全国粮票”,走到哪里都认账;把频道或报社评定的首席称为“本地粮票”,一出本单位就没用了。粮食评定是个“政治问题”草棚宿舍里,坐着一起下乡的75届21人,其

7、中8名团员。这天是1977年6月24日,下乡整一年的日子刚过去。连队开始评定每人的定粮,要定下你今后生活每月可拿多少粮票。1954年,上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凭证购粮但不限量。翌年,颁布上海市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工种分类规定,口粮定量标准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4类7等27级,依劳动强度和体力消耗等情况分等定量,有特殊需要另行补助。到1972年出台的职工工种粮食补助标准,工种从1307个增至7299个。购粮证内页显示每个人的定量我1976年中学毕业到农场,定量标准从学生变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没想到,我这个劳动者能吃多少不由肚子说了算,也不是粮食管理部门拍板。

8、而是采取自报群众评议领导终审的方法来敲定。我们可评的最高定粮是每月45斤,属重体力劳动乙类头等;名额按参评人数比例确定,记得是2%。最后,我被定为每月41斤。我在日记里写道:“只有41斤,团员中只我一人,而且拿41者差的多。有些想不通。”一个人能拿多少粮票,不再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反映了你的表现和评价,41斤犹如今天吃了个“差评”。日记里记着队领导与我的谈话,说是按工种评的。我在连里做机修工,劳防用品按电焊工标准。其劳动强度和粮食消耗当然不能与连里的公路组比;可这次评比并不全按工种而定。领导说某人虽评了43斤,但岗位要调动,等他调出来又不能再加。他举这个例子,是因为那个评到43斤的人

9、劳动强度还不如我。我至今仍不明白的是,领导说我拿41斤,这样做“主动”。“主动”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主动”?要说主动,那就是一年后考上大学;从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定量减至29斤,大学生的每月粮票比农场职工少12斤。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粮票问世上海在1955年10月。印发了“五证一票”,即上海市居民购粮证、工商行业购粮证、伙食团购粮证、特种用粮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及上海市粮票。购粮证封面我家那本蔚蓝色上海市居民购粮证上,最后买大米记录是1996年2月23日,购15斤。到粮店买米要购粮证、粮票和钞票;领粮票也要购粮证,带上户主印章。证上有每人的粮食定量,粮票按定量发放。到粮店买米

10、面要粮票,到饮食店吃面到食品店买点心也要粮票;但在上海的隔壁邻居杭州,上世纪60年代买点心不要粮票。上海粮票分两种。一种是“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每季度发放。1955年发行票面半市两、一市两、四市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7种。1957年发行过叁市斤。1963年发行票面增11种,多了伍百斤、壹百斤、贰拾斤、半斤、贰两,少了四市两。这种粮票的纸张较薄,票面较大,标有年和月份。先是当月使用,从1965年起是半斤以上的可延长到当季末后的5天为止。到1980年起分月使用,年度通用,可延长至下一年度3月底止,过期作废。上海粮票另一种是长期使用的“上海市粮票”,面值比前者小;因要长期流通,纸质显得

11、稍厚一点。1956年发行了拾、伍、肆、贰、壹、半市斤6种。1960年改成8种:拾、伍、贰、壹市斤和伍、贰、壹市两和伍钱。到1972年缩减为4种,票面为伍、贰、壹、半市两。自1990年起,“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和“上海市粮票”的计量单位改成克。1981年8月22日,上海市粮食局决定:能长期使用的“上海市粮票”用至当年12月31日止。1993年4月1日起,粮价放开,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与上海粮票同时诞生的是国家粮食部发的“全国通用粮票”,简称“全国粮票”;能在全国范围购粮、粮制品和就餐。而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内流通、由其粮食厅印发的粮票称“地方粮票”。虽然全国粮票、地方粮票早已远去,但生活里仍用它

12、来做比喻。譬如,新闻单位把权威部门评定的新闻高级职称叫“全国粮票”,走到哪里都认账;把频道或报社评定的首席称为“本地粮票”,一出本单位就没用了。全国粮票自1955年起,到外地去就要换全国粮票。在长三角,有过短暂的地方粮票互通;从1955年12月1日起,上海与江苏7市23县互通至1960年6月底,与浙江5市14县到1959年2月1日。换全国通用粮票要填写申请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证明,辅以单位证明,没单位就由居委会证明;农村可用粮食兑换,但需生产大队证明。居杭州时,外公和奶奶的户口在沪未迁,由亲戚把他们的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寄来,我再去粮店换成浙江粮票和油票。因为换全国粮票时已贴了油票,好像是25斤地方粮

13、票+半斤油票。1976年2月19日,最后一次寄来外公一二月份全国粮票53斤,4月我们搬回上海。多余的粮票和“倒蛋部队”刚下乡时,最多吃过一顿8两;之后渐渐适应了,每天基本1斤,每月41斤的粮票还是有余的。到春节回家前,请师傅帮忙用粮票与农民调蛋调鸡。10斤粮票调1斤鸡,调了一只母鸡。调来的蛋装在饼干听里,就不会在路上碰坏。粮票属无价证券,因有需求而变有价;其中全国粮票更具含金量。过去换起来偷偷摸摸,怕被打击。到上世纪80年代公开化,菜场集市均有粮票换鸡蛋的“倒蛋部队”,她们来自海门和启东。那时,我在电视台经济部跑财贸,据当时的采访,1989年8月,10斤粮票调七八只蛋,蛋是她们元一斤买进的,最

14、多一天可换300斤粮票。有过统计:那时上海日消费鸡蛋30万公斤中的20%,是用粮票换到餐桌的。如卖粮票是元一斤,她们加一分卖粮贩,粮贩买米运苏北,以每斤到元卖出。按她们每人每天平均调得180斤粮票,按1987年某媒体统计全市10万倒蛋女计算,那就是1800万斤/天,一年换粮票650亿7000万斤。当时,1斤粮票含国家财政补贴元,每天流失720万元,一年是26亿2800万元。那时,粮票可换物品从鸡蛋拓展到日常用品。小塑料脸盆40斤、塑料小靠背椅80斤、大浴盆160斤、大号搪瓷烧锅300斤,还可换咖啡壶、打气筒、面盆架等,俨然成了中国第二货币。1989年,市府关于加强粮食管理严厉打击套购倒卖非法活

15、动活动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严禁粮票买卖或以票易物”,但成效甚微。粮票来自居民定量的多余。1987年,上海发放粮票亿斤,实际销量亿斤。据当时上海市粮食供应公司市场管理科统计,每人月均用粮斤,而一般居民和10岁以上儿童平均定量是公斤。由于生活改善,饭吃少了副食品吃多了;上海人手里当时已积粮票11亿斤,并以每年3亿斤递增。被误读的“半两粮票”上海自有粮票起,就有半两粮票。在不少外省人眼里,半两粮票成了上海人精明的象征,甚至用来数说上海人的精明不高明。外地的地方粮票,最小单位几乎都是壹两,上海出现个“半两”,当然是弹眼落睛。半两粮票与壹两相比,是量的细小化。这种细化的优点,就是细化了消费对象及消费行为,使消费目标和定位更加具体和实际,需要半两的就不必花费壹两。半两粮票可买一根油条或元一只的杏仁饼。被嘲笑的半两粮票这不仅是个体的精打细算,也是市场配置和可支配有限资源的节省及最大化运用;尤其在计划经济年代,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细化也培育和推动了半两、壹两半和贰两半的粮食制品的生产销售,也建立起相应的消费群,从而扩大了生产、促进了消费。在这个设置了半两粮票的城市,你很难钻价格的空子,钻计量的漏洞。半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