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53740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研究流浪儿童的小组报告摘要: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经历预示着他们的幸福和成就,更加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然而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大约有100万的流浪儿童,虽然流浪儿童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也在从事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但对于我国来说,仍然有很多不足,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也不尽人意。本文以个案研究为主,从生理、心理、

2、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社工的介入途径,希望能给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关键词:流浪儿童;多维分析;社工介入引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伴随而来的是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流浪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对儿童权益保护的日益重视,流浪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是目前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工作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流浪儿童背景知识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我国城市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者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流浪儿童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据

3、统计,美国每年有100万的流浪儿童,俄罗斯也突破了100万,印度有50万,据我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估算,全国实际存在的流浪儿童应为100万到150万之间,实际受到救助的流浪儿童只有20万左右。流浪儿童群体多以青少年为主体,他们浪迹街头,居无定所,生活无着,生存艰难。并且没有医疗保障和基本卫生条件,靠流浪乞讨或出卖廉价劳动力养活自己。但同时这一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很强,缺乏管教与监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者成为不法分子利用和侵害的对象,沦为犯罪分子赚钱的工具,因而他们属于在处境

4、不利儿童中的高危群体。流浪儿童严峻的生存现状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成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构成了巨大的危害。然而,就我国目前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来说,起步晚、做得相当的不完善。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流浪儿童的群体结构、特点、基本状况以及流浪儿童成因和教育对策做的一些简单的调查与分析;一些研究虽然也涉及流浪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但都是描述性的,缺乏系统规范的实证研究,也没有流浪儿童与处境正常儿童及其他处境不利儿童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在解释和预测流浪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缺乏说服力,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未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救助流浪儿童

5、方面,只是简单地采取为流浪儿童提供衣食住行、帮助他们返回家庭的措施,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与人格、行为方式、生活习惯都是很难改变的,关注流浪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帮助他们重塑健康人格才是标本兼治之道。有人把流浪儿童形象地比喻为“一枚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说:“我们说社会进步了,但是他们没有感受社会的进步,他们还生活在很艰难的环境当中,他们会对进步的社会产生一种仇视的心理,或者因为仇视的心理,或者因为生活所迫,他要生存下去呀,有可能去犯罪了。所以说这批人是犯罪的主力。”沿街乞讨的流浪儿童不仅与现代都市极不协调,而且

6、将来极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现代文明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流浪儿童的存在是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他们并没有向其他的同龄人一样享受着应有的权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黑暗面,是被遗忘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流浪可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整个社会的一种仇视与愤恨,当这一群体发展为犯罪群体的时候,那么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而不单单只是给他们寻找一个安置他们的地方,更关键的是我们要重塑他们或许已经变得歪曲的人格,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他们并不是没有人爱,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让流浪的心不再流浪。因而我们研究流浪儿童目的在于尽可能深入

7、的去分析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流浪儿童的现状,以及怎样去介入到这一群体中,去为这一群体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尽早的摆脱流浪的生活,但最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全社会共同来关注。二、流浪儿童案例介绍小余,一个10岁女孩,她的父母出来打工后就音信全无了,不得已她只好寄养在姑姑家里,没有父母慈爱的她在姑姑家更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经常被虐待,几乎每天身上都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父母的遗弃和姑姑家受到的虐待使得她不爱说话,不愿与别人交往,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出现严重的自闭倾向和较高的焦虑倾向。面对父母的失踪,家庭的破裂以及贫困和在姑姑家受到的虐待,她表现出超强的逆反心理。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难以忍受

8、,就偷偷跑出来一个人外出找父母,但出来不久就迷失了。由于她缺乏生存手段,却又流落社会,而被迫流浪,走上了流浪的街头。她浪迹街头,居无定所,衣衫褴褛,没有成人照顾和保护,没有医疗保障和起码的卫生条件,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她的街头生活主要依靠捡垃圾卖钱,吃剩饭、喝残汤,饥不择食,衣不掩体。有时候实在没办法就沿街乞讨,边乞讨,边寻找父母。每天走到哪算哪,没有方向。有时候甚至靠偷窃养活自己。白天乞讨,晚上要么在火车站的候车室休息,要么在废弃建筑、水泥管子、大桥下面休息。冬天就用白天捡来或偷来的衣服御寒。遇到醉酒的人,她就要挨打,她的左胳膊就是因为这样而残废的。从小就极贫困的生活环境使得她营养不良,导致她

9、的个子比她同龄的人矮的多。身体上的缺点和残疾加上年纪小,她找不到打工的机会。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时就到路边的小摊偷点东西吃,或者在别的顾客付钱的时候趁机抢过那些钱就跑,被抓到的时候轻的只是把钱还回去,重的还是会被打。流浪的生活使她失去了她应有的健康成长权。流浪生活使她过早地接触世间的冷暖,心理压力大。被父母遗弃,与姑姑一家感情不合,外出找父母,备受欺凌的她经常处于悲哀和忧郁的情绪之中,对自己和别人失去信心,常鄙视自己,轻蔑自己。在身体健康方面,她没有正常的休息场所,火车站候车室、废弃建筑、水泥管子、大桥下面是她的栖身之处,营养不良而且被人打成残疾,没有成年人照顾,无法参加法定的计划免疫程序,这种不

10、正常的生活,根本不可能使她拥有一个使身体得到健康发育的良好环境。在心理健康方面,她因为父母的遗弃和姑姑家的虐待不爱说话,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严重的自闭倾向和较高的焦虑倾向。她因缺少父母慈爱和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她常常遭受到周围一些人员的欺骗、歧视、训斥、辱骂、驱赶,她得不到关怀和尊重,也不可能形成心理健康因素中最重要的尊严感。她由于过早地独立生存,她不但要处处小心、自我保护,而且还学会了撒谎、欺骗,心理和行为过早地呈现出畸形社会化现象。她身体受到摧残,人格被扭曲。如今,她心里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段经历对她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案例中的小余是受家庭和经济条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而走上

11、流浪的道路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是以小余为例,通过了解她的流浪原因,流浪经历。用社会,生理,心理三个纬度来分析她流浪的原因,社会对她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出整个流浪儿童的心理特征,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并且作为社工,我们在社工应该怎么帮助流浪儿童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侧重点是小余,她流浪后的经历。我们通过小余这个案例来分析流浪儿童。虽然家庭环境决定了她走上流浪的道路,但是我们的侧重点是她小余本人,而不是她家庭。因此案例的对象是个案,而不是家庭。三、评估与分析社会学维度我国流浪儿童成因分析流浪儿童作为古今中外都曾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通

12、常习惯于从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角度去探寻某一社会问题的根源。的确,流浪儿童问题与经济贫困、不发达存在着莫大的关联,儿童流浪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我国流浪儿童主要来自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都是有力的旁证。因此,经济上的贫困是流浪儿童产生的重要原因,这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如果进而将流浪儿童的产生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因素,则有待商榷。首先,流浪儿童的产生通常是因为个体家庭的贫困,而不是社会的整体贫困,事实上,个体家庭的相对贫困在某些时候比社会的整体贫困更容易造成儿童流浪现象,而个体家庭的贫困或相对贫困可能是体制性、制度性的。其次,流浪儿童的产生与经济发展程度并非呈现简单的负相关关系,经济的高度

13、发达也不能完全抑制儿童流浪现象。例如在宝鸡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虽然流浪儿童基本上来自欠发达农村地区,但是却没有来自特别贫困的地区,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同样存在儿童流浪现象。此外,流浪儿童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这说明儿童流浪除了与经济因素有关外,还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与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从世纪年代以来我国流浪儿童现象的发展过程看,这一点显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年代以后这一进程进一步加快,而我国儿童流浪现象的发展轨迹与这一进程基本上是吻合的。所以,研究流浪儿童

14、的成因不能不将其置于这一基本社会背景中。社会转型过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价值规范处于新旧交替之中,社会秩序相对不稳定,社会关系趋于紧张,各种冲突和矛盾较为突出。二是法律法规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政府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普遍存在管理弱化、管理缺位等问题。三是社会在集体关注某一中心问题的同时容易忽视其他社会问题,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流浪儿童问题与这一背景息息相关,它既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其他社会问题的衍生物,始终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伴随。上述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上的贫困是流浪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尚有个贫困县,

15、有近万贫困人,这些贫困地区中,很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农闲或者遇到自然灾害时,有些家庭就带子女或者单独让子女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盲目外流,无法获得稳定就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据调查,大部分的流浪儿童都是来自灾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子女和城镇下岗职工的子女,他们的家庭生活都比较困难,被逼无奈只有乞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激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人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深深关切,以巨大的热情和勇气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在农闲时节或有合适的机会携带子女或让子女单独出来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务工挣钱,这己经成为摆脱生活困境

16、、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然而,由于1000多万的失业人口,1500多万的企业富余职工,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三支庞大的劳动力群体,给中国的就业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盲目流动、无事可做、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特别是那些未成年的儿童,只能无奈地流落街头,或者随家人流浪,或者独自漂泊,朝不保夕。从这一原因来看案例中的小余,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小余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音信全无,从而导致了寄养在姑姑家且被虐待的悲惨经历,不堪忍受的她只好选择离“家”出走去寻找父母,在这途中只好流落街头,备受欺辱。2.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不当是造成儿童流浪的主要原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承担着人类的生育、扶养、教育、保护等功能,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性格、人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要素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