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36534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社会贫困人口调查报告东北石油大学XXXX学年第3、4学期课程实践报告班级:社会工作09-1班姓名:杨爱红学号:091XX40101成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前言消除贫困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新时期部分农村贫困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而客观条件、思想观念、人口素质、政策偏差等因素是造成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新时期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增强农民自身增收脱贫的能力;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结合

2、当地实际,发挥地区优势;在思路和方式上加以创新,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关注“三农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收入也大大提高。到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XX年的7,703元增加到XX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但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及自身的制约,导致农村贫困现象仍然严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一、贫困人口数量XX年贫困人口为2970万、XX年为2820万、XX年为2900万,到XX年官方指尚有2148万人,贫困人口始终在3000万左右徘

3、徊,贫困发生率也始终在3%上下浮动。XX年虽然在政府支农政策的强力拉动下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明显,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2610万,但是得到扶助的走出贫困的农户的生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二、贫困人口分布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已经从过去的集中在国定贫困县的区域集中向更低层次的村级社区集中;贫困村不仅广泛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东部粮食主产区也同样存在。20世纪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大部分发生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沿海和中部地区,贫困人口向西部和山区集中,同时西部和山区的贫困深度也比其他地方更严重。但是目前贫困人口主要表现为向村级集中,包括东部粮食主产区的贫困村庄。三、贫困结构和贫困程度总体而言,中国农村贫困

4、户类型呈正态分布:贫困农户和中等户占绝大多数,民政救济户和富裕户较少。全国20个村的实地调查数据显示:在贫困村中,贫困户的比例为30%85%,平均为61%;中等户占%,平均约为30%。与20世纪相比,我国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入不敷出,食品消费量严重偏少;家庭支出恩格尔系数高,自给性消费比重大;家庭设备数量少,档次低;文化消费支出少,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生产水平低,没有长效投资;健康状况不良;儿童辍学风险大等一系列的指标仍然是贫困人口的典型特征。少数民族贫困、残疾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过去在统计贫困人口数量时,一般不会作性别差异分析,并且在中国确定贫困人口时一般都是以户

5、为单位,这样贫困妇女人口都被包括在贫困人口中。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同一个家庭或同一个社区,同样都是贫困人口,妇女受到贫困的影响程度要比男性人口更大,尤其是在受教育机会、营养状况和卫生保健等方面,而受到的扶贫干预的影响却要小。四、贫困村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状况中国贫困的城乡分布贫投资来看,大部分的扶贫资金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XX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超过了1/3;而增加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家对农村地区道路修建的投资加大,XX年用于道路修建的扶贫资金达到了亿元,占到总资金量的%;相应的基本农田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的投入比重是逐年减少,用于文教卫生业的投入比重(转载于:写论文网:社会贫困人口调

6、查报告)保持在4%5%的稳定趋势。虽然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农民纯收入中非农业比重越来越高,但是对于贫困农户来说,收入的主要来源仍为农业,XX年贫困农户收入的2/3来自于农业。贫困农户收入对农业高度依赖,而扶贫资金投向重点却逐渐偏离农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和生计水平的改善。从村级调查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贫困村情况改善形势仍不容乐观。五、贫困农户的生计特点自然资本受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较多,因而使生计暴露于风险之下,而没有可行的措施予以补救。贫困农户的物质资本一般只能维持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在面临风险的时候不具有转换性,不能转变为可以

7、交换的资产来降低生计脆弱性。贫困农户没有可以流动的金融资本积累,并且在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方面也非常低,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工具,如高利贷、亲朋好友的互借互助等。六、农村贫困的原因(一)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不足。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压制,农民的增收难度很大。1、农产品价格低迷,影响增收。自1996年出现粮棉等少数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降之后,到1999年包括粮棉在内的所有农产品几乎都出现了销售困难,价格普遍走低,农民收入明显减少。2、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增收成本越来越大。农民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尽管中央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加重农民负担,但是近年来农民负担

8、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过了中央硬性政策规定和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另外,在农民的支出中除了上缴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外,还有为了生产而不得不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薄膜、农药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3、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和减负力度,但总的来说,我国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公共投入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近年来,我国每年在基本民生公众上的投入占GDP比重逼近世界倒数第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速远低于国家从农业部门取得的财政收入。(二)农村劳动力就业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口就业不充分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是影响农民增收的

9、主要因素。虽然近几年我国就业实现了平稳增长,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在继续增加,农民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1、就业不充分。由于人均占地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出现许多“零值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至少有亿。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无限膨胀的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农村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因乡镇企业不景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多,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面临着乡镇企业吸纳能力萎缩、城市吸纳能力下降、外出劳动力回流等新的不利局面,加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就业能力,技术性失业比例更高。就业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2、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建国以来,我国所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10、,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加,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的和机械化过程中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必然会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但是,缓慢的城市化进程,阻滞了农民进程择业和城市化转移,使大量过剩人口滞留在农村,难以实现农业的集约发展和规模经营。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机会骤减,靠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再加上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由此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三)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可以促进经济良好运转,在市场

11、流通体系中任何一环出现漏洞,都会影响经济平稳良好的运行。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销售、流通网络不健全。目前,农村农产品的销售网络极其薄弱,“买难”、“卖难”一直困扰着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有些地方,因为没有系统的销售渠道,农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高价钱,造成农民增产而不增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名牌企业、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真正为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不多,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迅速扩大,形成规模;缺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企

12、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气候。(四)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在社会转型时期,要消除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别,我国的保障体系明显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农民的覆盖面很窄。社会保障中除了极少的社会求助外,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住房保障几乎不覆盖农民。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方面。社会保障对农村的保障水平低、品种少、覆盖率不高。即使有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由于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缺陷,很多地区出现了农民“退保”的现象。(五)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影响农业发展。科学

13、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又是生产力发展中最能动、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竞争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成正比例关系。农民文化程度高,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对农机操作熟练程度高,相应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民的商品意识强,择业门路广,容易为非农产业吸纳,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就多,因而收入也越多。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的比重很大。据统计,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适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低,具有农业生产专业技术的人员比重更是低下,并

14、且分布不合理。尤其是近几年来贫困地区留不住人才的现象日益加剧,稍有点文化的年轻人上不了大学就告别农村涌向城市打工,使得农村的人力、智力严重流失;二是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科技对农业的转化和贡献率低,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如我国每年约有2,000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但只有600800项被推广应用。七、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改变农产品价格低迷现状,确保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策略,保障农民利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限制无

15、效供给过剩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有效供给不足的农产品生产,使农产品供给结构达到有效榆林市农村低收入人口贫困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共榆林市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贫困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了解和掌握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贫困状况,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期由市委政研室和市扶贫办牵头,组织卫生、教育、计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业务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神木、清涧、佳县、横山4县8个乡镇20多个村,采取入户走访、听取汇报、座谈研讨等形式,就我市农村低收入人口贫困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经济发展情况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榆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XX年全市生产总值达亿元,增长%,是“十五”末的5.5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800亿元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是XX年67亿元的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增长%,是“十五”末的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超过全省平均水平,XX年分别达到5113元和17545元,增长%和%,是“十五”末的倍和倍;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南六县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大幅提升。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经济快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