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洼地上的“战役”》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022490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洼地上的“战役”》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洼地上的“战役”》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洼地上的“战役”》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洼地上的“战役”》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洼地上的“战役”》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洼地上的“战役”》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洼地上的“战役” 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摘要路翎50年代前期被批判的作品洼地上的“战役”中展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文章将从当时严酷的社会批评、文本分析以及作者当时的写作倾向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关键字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历史批判、梦境、创作倾向路翎在1954年第3期人民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之后,遭遇了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批评。洼地上的“战役”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塑造了可爱的志愿军英雄王应洪的生动形象。他被朝鲜姑娘金圣姬所深爱,被班长提醒警示后也不由产生了“惊慌的甜蜜的感情”。因与战士的纪律身份有严重冲突,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最后在洼地执行任务时为了掩护班长,王应洪选择了牺

2、牲。虽然路翎的写作意图和基本理念都是立足于当时毛泽东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并追求了独特的艺术性。但是洼地上的“战役”实际上还有王应洪、班长王顺和金圣姬作为个体人应有的情绪和追求,最突出的就是王应洪的爱情。洼地上的“战役”实质上还在深层次上反映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一 从历史的批评看在50年代初的文艺界,路翎不被接受,受到了十分残酷的打击。中共主管文艺界的周扬作出了我们必须战斗的报告,号召文艺界对路翎的志愿军题材小说予以“严正”的批评。大批判风起云涌,仅以1955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胡风集团反革命“作品”批判中批判洼地上的“战役”的文章就有:康濯路翎的反革命的小说创作、巴金谈

3、洼地上的“战役”的反动性、陈涌认清洼地上的“战役”的反革命实质、张文浙洼地上的“战役”的反革命实质等文章,指出是路翎以洼地上的“战役”为代表的志愿军题材小说内容是“反动的”、“反革命的”;形象是“伪造的”、“歪曲的”;是对人民军队的“诽谤”;是对志愿军军心的“瓦解”。尤其是对于其中个人情感的流露和追求进行了大量抨击。对于王应洪的情感,他们认为虽然王应洪最终服从了革命利益,但小说过多或不应该描写个人的幸福或痛苦的体验,王应洪始终是沉溺于个人感情中,似乎只有这种个人的内心体验才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决定力量。侯金镜在评路翎的三篇小说中提出,路翎“抽去了集体主义和阶级觉悟的巨大力量,而代以渺小的甚至庸俗的

4、个人幸福的憧憬,并且把它当做人民军队战斗力量的源泉,可见路翎的这几篇作品是宣传了个人主义的有害的作品” 。而追求这种个人美好感情和幸福生活,在当时看来,“在作者的笔下,忠愿军兵士们的精神生活的境界足怎样的狭窄。这种心境和他们的高贵的品质,高度的阶级觉悟、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的行为是怎样的不相称”。 这种个人感情,被拔高为“不能容忍的渺小的个人主义” ,并且与胡风集团思想中歌颂追求人性感情等相连,成为了十恶不赦的反革命的无政府主义。“这些人物的思想基础也即是胡风分子们的所谓人类靠它繁衍的那一点卑微的感情,或者是陈立夫的“唯生论”所宣扬的那一点人生的根据。路翎就是选样散布着极端反动的个人主义和无政

5、府主义。攻击着革命部队的纪律和整个的革命集体,妄图腐蚀和瓦解我们伟大的革命事业。”除了挖掘出这种腐朽的落后的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进而当时的批评者们也意识到了本文中隐藏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并由此作为批判路翎的有力证据,“我们观察现实的时候到底是采用革命利益的观点,工人阶级的阶级的、党性的观点,还是采用反动腐朽的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的观点和个人主义的观点?这个问题正是这篇作品强迫我们回答的。路翎在这篇作品里自始至终想我们散播的正是这个反动腐朽的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的观点和个人主义的观点。”“批评家”以当时的意识形态,通过官方的意识形态进行说理,再加之对于路翎刻意的“文学宣判”意图作祟,这些所

6、谓的文学评论对于其展现出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批判。这些文学评论的荒诞性及政治性在此暂撇开不谈,但这些所谓“批评”在一个侧面还是反映了洼地上的“战役”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上的冲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我们认识到,与当时大多数文章不同,这种冲突的出现表现出了作者想要突破当时文艺禁锢的尝试,同时还有一些隐形的个性思想的流露。二 从梦境中的真实看我们从文本中进一步探索。对于王应洪与金圣姬之间的感情纠葛,因纪律的约束和现实的不允,在人物进入梦境之前,他既不承认自己在情感上与朝鲜姑娘金圣姬有任何瓜葛;也深知爱情与纪律的矛盾对立。有冷淡的态度,也有三次产生了“甜蜜的惊慌的感情”并由此引发的苦恼。

7、而梦境才是真正展现人物内心需求和渴望的原始写照。作者有意通过王应洪负伤后的梦境,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取向展现给读者,由此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作者的态度。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欲望的替代和补偿,梦境是受意识禁阀的非理性内容。小说中,王应洪受伤后在沟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金圣姬在天安门跳舞给毛主席看,然后站在毛主席和母亲面前, “贴着母亲的脸” , “给毛主席敬礼” 。 金圣姬的话“我代表他吧!” 、 “妈妈,我是你的女儿呀!”中,代表王应洪,表示了与王应洪的亲密关系,王应洪毫无反感之意;“妈妈的女儿” ,更是可以视为“儿媳”的同义语。这与王应洪之前冷漠的态度截然相反,由此体现了王应洪内心的真实愿望是拥有爱情

8、的甜蜜幸福。这也是个人欲求的真实正常的反映。而梦中也不会少掉集体主义,“北京”、“天安门”、“毛主席”就是其代言意象。毛主席看金圣姬跳舞,也看了看他,“对他点点头”、“微笑”。毛主席和蔼可亲,富有人情味的观赏与赞许对于梦境意味的含义并不单纯。从具体情境而言,可以理解为对王应洪隐蔽的欲望动机的理解宽容,从另一角度而言,仍是展现的做梦人对纪律的恐惧和无条件认同。欲望伴随着恐惧,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梦实际具有保护睡眠的作用,但如果“欲望”的势力足够强大,与“检查势力”激烈交战,并最终胜出,就会破坏睡眠的和谐,形成“焦虑的梦”,最终使睡眠无法继续人从梦中醒来。王应洪在“苦痛的感觉恢复过来”,由此可见他

9、的梦属于焦虑的梦。他的焦虑来源于自己本能隐秘的感情需求无法与纪律达成和解。这正是体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话语的不可调和与激烈矛盾。梦境的后续结果是,当听到我兵胜利进攻的炮响,他“嘴边不时地闪过一点严肃的微笑”,“虽然他刚才还以他的全部的年轻的热情梦见过金圣姬,但在清醒的时候他却对这个很冷淡”。因为他对于爱的追求和迷恋因为现实纪律的束缚无法两全,活下来牺牲自己的爱情,伤害自己深爱的人这是他不许的。而在此状况下死亡是复归平静的最好方式,同时也能将这段爱情走向永恒。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以爱情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欲求和以纪律为现实的集体主义的斗争。文章表面上以王应洪的死去代表了两者斗争的结果是不可调和

10、,未能显示出任何一种主义的绝对胜利。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在宣扬政治化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年代,路翎仍旧没有写出王应洪服从纪律而粗暴抹杀爱情的结局,而是走向了折中的妥协。路翎这种在一定程度上极富有有勇气的决定,是对个人情感、个人主义的无声的赞歌。三 从路翎创作倾向看通过当时侧面评论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洼地上的“战役”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话语的冲突以及感觉出作者个人的一些倾向,下面我们深入作者此时期的创作倾向和演变轨迹来探寻这种冲突的形成和本源。就路翎的小说创作的探索特点,钱理群归结为三点:原始的强力、知识分子的道路和人的灵魂的开掘。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时期,这个阶段与其之前

11、国统区的创作不同,总体来说,路翎的“集体主义”话语逐步超越“个人主义”言说开始流露出一种强势姿态,但后者仍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两种话语模式的相持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在时代的重要转型时刻,路翎的创作倾向发生迷茫。胡风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矛盾心态并一再给他的创作提出建议要向着“新的方向”走去,使创作与时代大潮紧密结合。如胡风1949年10月24日自北京的书信“你看能否再斟酌一下通过人物性格的斗争加强当时政策上的要求?” 具体为这样三点:(一)要写积极的性格,新的生命;(二)叙述性的文字,也要浅显些、生活的文字;(三)不回避政治的风貌,给以表现。我们看到的路翎“十七年”小说总的风格是缜密、清新

12、、恬淡,特别是他的志愿军题材小说,充满了亲情,即使是殊死的战斗、流血和牺牲,也写得视死如归,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但是路翎内心长期形成的悲剧生命体验依然束缚着他的理性认识所可能达到的高度。他仍然希望通过剧中人物的内心搏斗来揭示时代主题。这就是“原始强力”的若隐若现。关于“人民原始的强力”,路翎曾诠释:“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然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即阶级觉醒的初尘的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因此这些小说中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关系矛盾的解决,并没有通常作家笔下主要靠政治斗争,而是人们之间这种自发性的

13、感情,隐隐约约地可见“人民底原始的强力”的影子。尽管路翎刻意去向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新的要求靠拢,但还是逃不出人性隐约的控制。路翎内心的创作欲求和创作倾向,如非当时环境所迫,还会倾向于“人民底原始的强力”。洼地上的“战役”是路翎小心翼翼在镣铐中跳舞,坚持文学本位立场、关注生命本真状态的努力,富有勇气。在他的文章中,人的个人情感和追求是高贵不可抹杀的。综上,本文分别从历史上的批判、梦境中的真实和路翎的创作倾向,以当时历史批判、文本内容分析和作者写作内心追求三个方面递进,展现了洼地上的“战役” 中的确存在的集体主义话语与个人主义话语的冲突。路翎在文章中展现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冲突并未完全解决和调和,但

14、是置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中,路翎仍能给予个人情感、生命本真等“个人主义”关注、不否定,表现了他内心对于人个体的尊重。他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人本真的追求和尊严。【参考文献】1侯金镜.评路翎的三篇小说【J】.文艺报,1954.2康濯.路翎的反革命的小说创作【J】.胡风集团反革命“作品”批判. 19553陈涌.认清洼地上的“战役”的反革命实质【J】.中国青年,1955,144钱理群.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J】.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原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3) )5晓风.胡风路翎文学书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6朱珩青.路翎传【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7路翎.路翎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8时国炎.话语冲突中的悲剧个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