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化验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24744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痢疾杆菌化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痢疾杆菌化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痢疾杆菌化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痢疾杆菌化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痢疾杆菌化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痢疾杆菌化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痢疾杆菌化验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痢疾杆菌化验报告治疗细菌性痢疾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四群志贺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点。(1)血常规检查:急性菌痢时,白细胞(WBC)总数增高可达(1020)10/升,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重型及中毒型急性菌痢,可出现核左移现象。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有轻度下降。(2)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呈黏液脓血样外观,粪质少;镜检有成堆的脓细胞及分散的红细胞,如发现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3)粪便

2、培养:阳性率高,是确诊的依据。(4)粪便中志贺菌可溶性抗原测定:如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SPA)试验阳性,有快速诊断价值。细菌性痢疾检查项:1.白细胞(WBC或LEU)2.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3.红细胞(RBC或BLC)4.血红蛋白(Hb或HGB)5.粪便性状6.粪便显微镜检查7.粪常规检验报告单9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10/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0/升;6个月2岁为99()10/升;414岁为10/升左右。【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2)减

3、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99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50%70%)。【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9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

4、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0/升,成年女性为()10/升,新生儿为()10/升,婴儿1212为()10/升,儿童为()10/升。【临床意义】(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克/升(g/L)

5、【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粪便性状(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值】正常大便呈软泥样柱状(即成形便),婴儿的大便往往为不成形的糊状【临床意义】(1)水样便:腹泻等。(2)黏液便或脓血便:菌痢、肠炎等。(3)柏油状便: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4)米汤样便:霍乱或副霍乱。粪便显微镜检查(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值】正常粪便含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临床意义】(1)大量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

6、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2)大量白细胞:肠道炎症(如结肠炎、菌痢等)。粪常规检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见.表16。表16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粪)门诊号_检验号_姓名_结果:性别_年龄_外观:诊断_颜色:褐色性状:软标本_血液:0黏液:0目的_浓度:0不消化食物:0_镜检:红细胞:蛔虫卵:送检日期年月日白细胞:够虫卵:脓细胞:血吸虫卵:送检医师其它:隐血反应阳性+收到日期_年_月_日报告日期_年_月_日检验者:-原文地址:http:/jibing/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一、背景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

7、类传染病。该病不但发病率高,其中急性中毒型菌痢容易误诊,危及生命。病人和带菌者是菌痢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人群对菌痢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同型别菌株之间无交叉免疫,短时间内也可能再次发生感染。全球每年志贺氏菌感染人次估计为亿。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10万。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1994-XX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菌痢的报告发病数从万例降至万例,全国发病率从/10万降至10万,总体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菌痢的报告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高发病率地区主要是西藏、甘肃、北京、宁夏、贵州、天津、云南、新疆、青海。近十年每年死亡病例数在144例-521例之间。儿

8、童和农民发病人数较多,0-10岁儿童占总发病数的40%以上,水和食物污染引起的暴发时有发生。不同地区病例报告的准确性不尽相同,细菌耐药日益严重。缺少较系统的病原监测工作,各地区流行的优势菌株的变化情况不清楚,对引起暴发的病原菌缺少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细菌性痢疾的监测工作,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订本方案。二、监测目的1及时掌握菌痢发病情况,了解发病的主要特征;2收集菌痢暴发疫情资料,分析暴发流行的主要特征;3开展病原学监测,了解志贺氏菌血清型别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和菌苗株的选择;4初步分析和评价菌痢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修订病例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三、监测定义病例定

9、义1、腹泻病例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者。2、疑似病例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并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病例为痢疾疑似病例。3、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菌痢1)急性发作之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2)粪便镜检白血球每高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血球;急性中毒型菌痢1)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燥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3)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血球;慢性菌痢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

10、腹泻2个月以上者;或有粘液脓性粪便或间歇发生粘液脓性粪便;4、确诊病例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的各型临床诊断病例。暴发疫情定义在局部地区或单位,一周内发生20例或以上痢疾病例。四、监测内容和方法全国常规监测1、常规疫情监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后,城镇应于6小时,农村应于12小时内填写报告卡,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

11、卡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并及时开展现场调查与处理工作。2、病原监测各省要加强对菌痢的病原监测工作,每年将本省菌痢病例菌株分离鉴定结果总结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特别要将分离到的暴发中的代表菌株和罕见型别的散发菌株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报告内容包括:检测数、菌株分离数、菌型构成、菌株来源信息等。监测点监测1、国家监测点选择根据不同地理分布、经济状况,以及近五年发病水平,选择河南、上海、甘肃、黑龙江、福建、贵州、青海、安徽、北京和山西开展监测工作。各省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卫生状况和自然特点,以县为单位选择2个具代表性的监测点,其中农村点和城市点各1个。监测点具有一定的痢疾工作基

12、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根据监测工作需求可适时调整监测点。2、工作内容按照全国常规疫情监测工作要求,完成疫情监测和报告。暴发疫情监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监测省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暴发、流行疫情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级别的要求进行报告。暴发疫情发生时,要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将“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在上报疫情总结报告时,一并上报数据库。并将暴发疫情分离的有代表性的菌株一并上交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需求上送至国家疾病预防控

13、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暴发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详细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分型、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在疫情控制工作结束后7天内完成结案报告。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步骤见附件1。3、病原监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各监测点疾控机构每年采集300份以上痢疾疑似病例的标本,低发季节每月至少采集10份,高发季节每月至少采集30份。各省各监测点根据本地发病情况可适当调整每月采样数量,注意保证样品采集的时间均衡性。采集时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标本采集时要填写“细菌性痢疾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标本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见附件2。各监测点每月总结采样分离结果,根据“细菌性痢疾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的信息,及时填报“细菌性痢疾病原分离结果报表”,以电子表格形式,每月10日前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各监测点分离的菌株做进一步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并将结果填入“细菌性痢疾菌株鉴定表”。报告方式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