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60160959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一、学情分析 1.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搜集资料的途径太少,根本无法了解到课文所在年代的背景。这就为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方面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将查找所获资料与学生交流共享,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由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的不同,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反问句,可能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设想与目标 本文故事虽然

2、短小,但内涵丰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为后面的理解奠定基础。其次,要让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在交流中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再次,通过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进而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以及反问句式,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是: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能找出“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4.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

3、”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设置悬念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多大的作用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课前老师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同学们请看。教师读出以下数据。 (多媒体出示:水一滴滴地流掉,米粒一粒粒被扔掉场景及以下数据:) 你知道吗? 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我国13亿人口就会浪费13亿滴水,相当于260吨水,如果每人每天吃10千克的水,这些水可供1人吃26

4、 000天,也就是70年。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浪费掉13亿粒米,一粒米大约重0.025克,这13亿粒米大约重75吨,假如一人天能吃掉0.75克米。这些米足够一人吃10万天,也就是274年。 (设计意图:使学生恍然觉悟,一粒米、一滴水虽小,但集聚起来却是不可忽视,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大与小的关系。) 3.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4.米粒、水滴虽小,但聚集起来能办大事情,解决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进入十一单元大与小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11.大与小“扫一室”与“扫天下”) (设计意图:课题“扫天下”的天下写得大一些,是为了使学生从感观上初步体会两者的意义不同,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5、。)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实际上我们想知道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带着你们的问题,出声地朗读课文,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用你喜欢的方式圈画出与你们的问题有关的语句。 (学生读文圈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在读文时适当地做出圈画,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2.谁能说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交流补充,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实际上你们

6、所谈到的都与课文的哪几段有关系? 4.是的35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请你仔细读这几段,想一想在这几段中,你打算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重点段,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5.你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呢? 6.好,自由寻找合作小伙伴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小组学习) 7.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补充,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对于课文中的难懂词语、问题、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了。) 师:是的,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只是举手之劳,不必花费太多心思,日常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去成就大事呢?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你们认为我们在读这三段课文时

7、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谁想来读一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我们评价出他们读得怎么样。 8.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9.学生在朗读中可能会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吓了一跳的语气、得意的语气、反问的语气教师相机追问:你们听出他们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了吗?为什么这样读呢? (设计意图: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感悟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读文后质疑 1.学生交流课前提的问题。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词语划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及生生在对话交流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 着实、污浊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 “

8、轰轰烈烈”联系课文背景指导学生理解。 “寒暄”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理解。 4.学生分角色朗读。 5.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品味感悟,激发思考 1.读文后,我们每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中的薛勤想对陈蕃表达自己什么看法呢? 2.学生读出薛勤原话: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老师指课题) 师:这就是课文的原题“扫一室”与“扫天下”,现在你们知道“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吗? 生:“扫一室”指平常小事,“扫天下”指轰轰烈烈的大事。 3.师顺势引导:对你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大事,什么样的事是小事?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由课文中的小事大事引申到学生话中的小事大事,以使学

9、生进一步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 4.回过来,我们看这句话,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比较好,请你们反复读一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放到所在的段落中去读一读,感受一下。 5.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6.这个句子我们能换个说法又不改变原意吗? (生试做改句练习: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7.师:可以这样改,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句吗? 8.像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叫它反问句,改完后的句子叫陈述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这种类型的句子。 9.你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些?(生说看法) 10.师顺势引导:是的,

10、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表达得更强烈些。 11.学生知道,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师提问:你还能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 12.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再做改句练习,并说一说改后的句子叫什么。 13.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哪种句子的表达效果好。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你觉得陈蕃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薛勤是怎么评价他的?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预设: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2.你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意思一样吗?哪个字连接前后句,这个字起到什么作用? 3.用一个“但”字连接前后意

11、思相反的句子,起到转折作用,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寻找并交流) 师(手指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对我们小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使课文的思想内容得到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教育意义。) 总结: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同时,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春秋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三国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师把这两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这两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送给学生两副软笔书

12、法的名言条幅挂在班级。)六、教后反思 本篇文章看似简单,内涵却极其丰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重难点的把握上,我主要采用“以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后我发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交流补充中,理解词语含义 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体现出对一些重难点词语的指导,而是把词语的指导渗透于第二大环节的小组学习当中,目的是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而且在交流中还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学生不但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轰轰烈烈”“寒暄”等词语的理

13、解学生还能够联系课文背景及实际去应用,这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在朗读交流中,以议代指导 本篇课文的人物特点、行为,适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现,在朗读中教师也应该做必要的朗读指导。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没有相应设计朗读指导,而是让学生在朗读后,议一议、评一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感悟、评价,达到指导的目的,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可以说这是一堂轻松的阅读课,在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议、边悟边积累,边创造,达到了深刻理解课文含义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七、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特点鲜明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在学生

14、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亲自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通过米粒、水滴虽小,但积聚起来能发挥大的作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时带着问题去读,逐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尤其可贵的是在学生读文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中,学生自主地理解了一些重点词语,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扫清了障碍。 本设计后面环节的安排也是有条不紊的,各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由文题含义引申到学生身边的大事、小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