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没有公式怎么教周长[名师]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60159618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没有公式怎么教周长[名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没有公式怎么教周长[名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没有公式怎么教周长[名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没有公式怎么教周长[名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没有公式怎么教周长[名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没有公式怎么教周长在一次研讨活动中,青年教师王敏上了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一课。参与听课的老师很多,他们中既有新世纪教材的实验老师,也有使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老教师。在课后讨论中,一位老教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节课教长方形的周长,怎么到最后也没听到老师给学生总结周长公式呢?这样含糊的教学,学生能掌握好知识吗?”其他老师开始议论纷纷,显然大家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她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王敏老师坦言,其实她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但教材就是这样编的。她展示了教材中呈现的三种不同方法,分别是:34+12+34+12=92;342+122=92;(34+12)2=92。这三种方法

2、中,最后一种方法无疑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所以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番比较,但并没有强制学生统一使用最后一种方法,也没有板书公式。因而,直到下课时,还有部分学生使用前面两种较“笨”的方法。到底要不要总结公式?王老师自己也很困惑。 底下的老师纷纷发表意见,基本上分为“新”“老”两派 教人教版九义教材的老师基本上都认为:应该给学生总结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一节数学课,如果不给学生总结一点重要的东西是不行的,总结公式就是画龙点睛,让老师和学生心里都知道: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 教新世纪教材的老师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教材没有给出公式,是担心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反而不注重对周长的理解。况且,新

3、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老教师也接触了一点新课程理念,他们马上反驳:多样化没错,但多样化以后要进行“优化”;如果到最后还有学生用“连加”算周长,这就说明教师 “优化”不够,所以还是要总结公式。实验老师回应:虽然教师没有板书公式,但学生已经口头总结出来了,应该可以了。优化应该让学生自主优化,不能强求。 六年级的老教师陈晓静则举例反驳:“学生口头总结还不够,教师一定要教公式,而且要教透、背熟,要让学生记忆深刻。长方形的周长很简单,但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到现在还有几个学困生不会算长方形的周长,老是算错。这说明周长公式很重要,对于学困生来讲,能有一个公式背一背、记一记,就能把题做对

4、,总结公式也算是关注学困生吧。” 实验老师马上质疑:“你的学生背好了公式,还不会算周长,这正好证明,背公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老教师也陷入了沉思。陈晓静老师继续回忆:“那些老做错的学生,要不没打括号;要不就打了括号,但没按括号算;还有的计算错误。” 大家一起分析:“不打括号,没按括号算,说明学生对公式缺乏理解;不理解的公式,背得再熟,还是容易错。” 一位老师想起了自己儿子的情况:“我儿子做家庭作业,每次都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周长。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打括号再乘2,他说,求周长都要乘2。我觉得他理解得并不好。” 一位骨干老师发言:“我们成人都觉得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好,可是学困生理

5、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涉及到乘法分配律的问题,毕竟是三年级的小学生。” 不少老师表示赞同:“也许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还容易理解一些。” 更多的老师受到了启发:“最容易理解的公式恐怕还是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它太形象了!直接体现了周长的意义。” 陈晓静老师也笑了:“是啊,要是我允许那几个学困生用连加算周长,他们肯定错不了!” 这时,最开始提出问题的那位老教师总结说:“看来,算长方形的周长并不是只有唯一的公式,应该说三种方法适合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优等生用第三种,中等生用第二种,学困生用第一种。各取所需!看来,教材没有呈现公式还是有道理的。” 最后,我作为唯一一名参会的教研员进行总结。我从老师们平时概念教学中的种种困惑谈起,结合新世纪教材,谈了我自己的理解。最后,我们获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概念教学,理解概念比背诵定义、记忆公式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