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60158773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刘可钦校长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名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0以内数连加片段解读片段一:(教师创设套圈游戏情景,出示淘气和笑笑得分统计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淘气 24分 29分 44分笑笑 23分 30分 41分师:估计谁能赢呢?(学生陷入思考。约10秒钟后陆续举手。)生:淘气赢。因为淘气有两次比笑笑多(边用手指第一次和第三次),而笑笑只有一次比淘气多(有的同学眼睛一亮,若有所思)。师:同意吗?生:不对。虽然淘气有两次多些,可一共起来(加起来的和)并不一定就多。师:(一女孩高高举起了手)小姑娘,你说说。生:就是淘气赢,因为第一次(用手指,可又觉得不合适,干脆跑到台前。惹的听课教师一阵笑)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一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一分,那么,他

2、们就一般(一样)多了。第三次淘气比笑笑多,所以淘气会赢。(说完与老师目光对视,教师用眼神给予肯定。)师:谁听明白了。(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摇头。)(一生高举小手,边喊“我,我”,得到允许后跑上台。)生:刚才那小姑娘(借用老师的话,引得众笑。)说的是这样的,第一次、第二次淘气和笑笑的总分一样多,前两次就平了。关键看第三次,第三次淘气多。我就觉得淘气会赢。师:“关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分析的也不错。(生自动鼓掌)。孩子,(俯下身)你叫什么名字?写在黑板上好吗?(随即从老师手中抢过粉笔就写。)不过, “我就觉(重音)得淘气会赢”,这句话的口气不自信。淘气真的一定会赢吗?生:会。(部分同学坚定的回答)师:

3、还有部分同学,也包括我,认为不一定,怎么办?生:不相信的话(急得脖子红),我们可以加起来比一比,看到底谁多。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能不能试一试?生:能。(同学算淘气的,女同学算笑笑的。)解读一: 朴实无华的一个小片段,折射出的是“大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教学技艺。从平实的套圈游戏引入,“估计谁能赢”看似一个轻巧的估算设疑,却是孩子思维活动的发动机,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而学生思考的似乎不是简单的估算,而是围绕 “谁能赢”寻找解决的策略。教师“欲擒故纵”,“同意吗”、“谁听明白了”、“我也认为不一定,怎么办”寥寥数语,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充分的暴露思维过程,学生的数

4、学素养得以自然培育,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看来,朴实的教学情景,同样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体验数学思考的无穷乐趣。这也是刘校长提倡的“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育思想的自然映射。片段二: (学生自主计算,教室里一片繁忙,老师轻松巡视经过一男孩旁边。)生:(主动站起来)老师我跟你说(老师很惊讶,但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说下去)。我算出了淘气得了97分,我不用计算笑笑的就知道他得了97-3=94分。师:好聪明的孩子。孩子,你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说大家听听好吗?生:好。(激动又信心十足) (陆续有孩子将已经自己的成果写在黑板上

5、,课堂一时格外活跃。)师:我们来看看这些算法。生1:我是这样算的(介绍算法,24+29+44:20+20=40,40+40=80;4+9+4=17,80+17=97。)师:同学们能听懂吗?(齐答:能。)生2: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算的24+29=53,再算53+44=97)生3:这种竖式不简便,用了两个竖式,我只用了一个,看(算法是用一个竖式连加)。生2:你偷懒。师:这里可以偷懒吗?生:(犹豫片刻后)可以(齐)。生4: 20+20+40=80,4+9+4=17,80+17=97。师:你这是生4:我是将所有的十位上的数相加,再生1:这和我的差不多(第一种)。生5:我只用口算,24+44=68,68

6、+30=98,98-1=97。师:哦,你先把29看成了30这样做就比较简便,可以用口算了是吗?(一共汇报了8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师:这么多的算法,你觉得那种最合适?生3:我觉得用竖式的方法好,不会错,心理塌实。用十位相加,个位相加,在把和相加容易错。生5:但是它可以口算,可以用来检查计算对不对。师:机灵狗也来了,它投的是能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你们想套圈吗?你想套中哪三个圈。 (生自主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解读二: 教育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获得的结果才是生动和鲜活的(刘可钦老师语)。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着力倡导的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理念。刘校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

7、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探索实践,得出8种不同的算法,这些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晶,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数学兴趣。 教者在处理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关系上,是一个优秀的范例。事实上是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最优化方法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性。刘老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在介绍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后,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是以平等的一员参与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肯定,或补充,或以“听懂了吗”等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

8、主动选择算法;在对各种方法比较、争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自己选择的方法作出积极的反思与必要的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竖式计算方法的掌握,在算法多样化的背景下,教师处理的恰如其分。对机灵狗的总分计算明确要求用竖式计算,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练习保证。但在学生自主出题计算的时候,在更多的时候,仍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片段三:师:我也想套一套,我套了两次一共得了70分。你们猜猜,我可能套中了哪两只小动物。生:小白兔和蜗牛,加起来正好是70分。师:一定是吗?生:还有一种可能是小乌龟和小花狗,也是70分。师:“可能”这个词用得非常好。生:应该这样说,老师套中的可能是小乌龟和小花狗,也有可能是小

9、白兔和蜗牛。解读三: 这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教者在预设中的“匠心”。学生的数学素养、意识不是靠一两节课所能培养的,刘校长把握可利用的教学素材和时机,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时渗透估算、统计(可能性)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而在课堂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谈话中的有利资源(“可能”一词)在“捕捉”中生成师生互动的火花。细小见精髓,看似朴实的教学小片段,让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刘校长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育人思想。感悟:从刘校长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专家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带来的引领:、 课堂教学应返璞归真。生活化的情景教学给数学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几乎成了新

10、课程实施的标志,深入众多教师的心灵。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怎样的情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这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形式,事实上,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仅仅靠情景是不够的,更应该思考怎样借助有趣的学习内容,以及不同理解方式的交流和碰撞,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是丰实和鲜活的。刘校长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教材中朴实的套圈情景,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她仅借助于 “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而课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投入和专注,是那么真实、自然、和谐。看来,反璞归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平等

11、对话,因该是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应该是师生共渡的一段独特生命历程的体验。、 让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听讲、模仿和练习,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刘校长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和发现计算以内数的连加(+)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成果。这里由于分析、讨论用时过多,在课上好象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一些,究竟是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后用大量的习题巩固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这类问题应该怎么算,但练习少一点好?答案很清楚。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

12、过程,应该学生是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 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片段三中,刘校长将估算与运算合理交融,设计精当。将看似孤立存在的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各块目标的达成,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相机整合,水乳交融,协同并进。在这种情景下,估算显得必要,显得自然,使得学生在毫无意识的情景下学习了估算,在不知觉中练习了估算的技能。“浑然天成”!在这里,不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必要的“脚手架”。“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从这个“细小”的环节中,我们可以见其“精髓”:处处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