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157692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物理 专题复习演练一(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复习演练一类型一 光学实验命题角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2018青岛中考)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命题角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_(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

2、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命题角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2018滨州中考)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_有什么关系?(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cm。(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 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 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选填

3、“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_,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类型二 热学实验命题角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4(2018通辽中考)小芳同学用温度计测出一部分冰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2)图丙中,该物质在BC阶段中C点处具有的内能_(选填“大

4、于”“小于”或“等于”)B点处具有的内能,理由是_。(3)由图丙可以看出AB、CD段升高的温度相同,但CD段加热的时间长,其原因是_。命题角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5(2018莱芜中考)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对盖有纸板(带有小孔)的烧杯加热,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1)本实验装置的安装过程中,调整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调整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都很重要,在组装该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固定_(选填“铁圈”或“铁杆”)的位置。(2)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中所示的器材之外,还需要补充的测量工具是_。(3)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的好处是_。

5、(4)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到水面破裂,其中气泡中的“气”指的是_(选填“水蒸气”或“空气”),气泡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气泡中的气体压强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命题角度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6(2018枣庄中考)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1)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来判断的。(2)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3)图乙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像,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像是_(选填序号)。(4)

6、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_。(5)这两组同学对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如图丙所示,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类型三 力学实验命题角度测量物质的密度7(2018扬州中考)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木块,将其放在水中时,浮在水面上,用以下两种方案测量该木块的密度。方案一:(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测质量前,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则平衡螺母应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后测得小木块的质量为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

7、0;(3)用细针将小木块浸没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1,则木块的密度表达式_。方案二:(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2,如图所示;(2)用一个体积为10 cm3的铁块和小木块拴在一起浸没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390 cm3;(3)从量筒中取出铁块,小木块漂浮水面,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468 cm3,则木块的密度_g/cm3。对比以上两种方案,误差比较小的是_,理由:_。8(2018潍坊中考)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测量食用油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1)天平调好后,将盛有食用油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中添加砝码并拨动游码,天平平衡时,游码位置和所加砝码如图甲所示

8、,则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是_g。(2)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倒出的食用油体积为_mL。(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为41.0 g,则该食用油的密度_kg/m3。(4)若将食用油倒入量筒时,量筒壁上沾上了少量食用油,则食用油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选填“大”“小”或“不变”)。命题角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9(2018南京中考)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中,水平桌面上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水平木板和毛巾,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每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操作是为了测量_。(2)比较_两

9、次实验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3)鞋底做得凹凸不平,应用了比较_两次实验所得的结论。(4)从本实验的器材中选择_,并添加斜面和小车还可以做“探究速度对动能大小的影响”实验。命题角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0(2018宁波中考)在“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活动中,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沿斜面下滑到达底端,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分别停在如图所示位置。(1)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_相同。(2)小车所受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如果运动的物体在_的理想情况下,它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300多年前,伽利略曾采

10、用类似的方法得出相同的推论。(3)实验中,小车在棉布、木板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1、P2,则P1_(选填“”“”或“”)P2。命题角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1(2018泰州中考)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图片并分别比较图中有关数据可知:(1)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物体底面所受压强将逐渐_。(2)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_N。(3)比较乙、丙两图,可以得出_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4)比较_两图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命题角度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2(2018泰州中考)某小组进行“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

11、”的活动。(1)小明用两辆相同的小车,在其中一辆小车上放一个砝码,然后让它们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撞击置于水平面上的木块,如图(a)。将小车从同一位置处释放,目的是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的_相同。通过比较_来比较小车动能大小。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动能大小与质量大小有关。(2)小红改变实验方案: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如图(b)。发现:木块滑行的距离不一样远。根据这一现象,能做出以下哪个判断?_。A动能大小与质量无关,一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B动能大小除了与质量有关外,一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C不能判断物体动能大小是否与质量有关,动能大小一定与质量外的其他因素

12、有关命题角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3(2018滨州中考)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0.5 N重的钩码若干个。(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_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_,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_对平衡的影响。(2)小明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B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 N,动力臂l10.1 m,阻力F21 N,则阻力臂l2_m。(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_。(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