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区域总结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128521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区域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武汉区域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武汉区域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武汉区域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武汉区域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区域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区域总结(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武汉区域总结产城融合发展的“沌口样本”武汉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汉南区区长李忠什么是产城融合?我理解的产城融合,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将城市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融为一体的过程。其中,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则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简单来讲,就是指一个城市既要有生产,还要有生活,而且还可以让人们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

2、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武汉开发区的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相伴相生。下面,就如何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我以武汉开发区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武汉开发区发展阶段分析武汉开发区位于武汉西南,为承载中法合资神龙项目而建,1991年5月动工,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XX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作为中部地区首批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从1991年动工兴建至今,经过25年的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提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从0到100亿元,用了8年的时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10

3、年的时间;而从1000亿元到XX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今年,开发区即将迈入3000亿元门槛。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们已成为省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国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汽车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对开发区发展历程作一个简单地回顾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转型升级的演化取向。创建探索阶段:从零起步,实现规模产出当时开发区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满足于服务神龙汽车项目,其他相关城市服务功能严重滞后。园区与主城区联系不紧,且人口的集聚性比较弱,体现孤立型发展的特点。1993年之前,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均为零。1993年,开发区财政收入

4、首次实现零的突破:444万元。经过8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基本建成了一座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圆满完成了第一轮创业和发展的目标任务。1999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累计批准企业近千家,其中包括1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5亿美元,成为全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快速发展阶段:做大做强,迈上千亿台阶XX年,开发区以全市%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的财政收入,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首位,是中西部地区首个进入“千亿元俱乐部”的开发区

5、。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来区投资兴业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家,实际利用外资近30亿美元,东风本田、海尔、美的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落户开发区。此时的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综合型开发区。这一时期,开发区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形成了汽车、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高地。但是,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不足等也逐渐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瓶颈。跨越发展阶段:产城融合,建设美丽新城在功能定位上,随着与母城联系日益密切,武汉开发区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经济结

6、构上,由单纯工业经济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其发展轨迹呈现出“工业区产业新城”的发展走向。近年来,武汉开发区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番。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23亿元,与XX年的458亿元相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5亿元,占到了武汉市的1/4,与XX年的1508亿元相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与XX年的198亿元相比,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25亿元,和湖北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相当,占到了武汉市的1/7左右,与XX年的159亿元相比,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与XX年的亿元相比,增长

7、%。这一时期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提升,XX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XX亿元大关,整车产销过百万辆,集聚法、日、德、自主品牌等7家企业的12个整车厂和东风格特拉克等400多家零部件企业。从武汉开发区的发展轨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开发区历史的必然选择。当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人口集聚也初具规模的时候,再走工业区的老路显然无法适应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需要,产城融合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因此,我们以两区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大力推进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以产业振兴城市,以城市助推产业,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的新路。二、武汉开发区空间拓展的背景分析开发

8、区成立初期,国批面积10平方公里。设计开发区总体规划时,按照“远近结合、以近为主、经济合理、留有余地”的原则,1992年武汉市政府以武政办199267号文明确开发区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同年11月,市政府根据开发区实际情况以1992191号文明确开发区规划面积为31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功能分区和交通、道路等14项专业规划,保证了合理利用土地和高效开发建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初期,武汉市委市政府已考虑开发区远期发展空间问题,以武政199187号文明确沌口地区平方公里区域为规划控制地段。托管是国家级开发区拓展空间的通行办法。随着开发区发展壮大,199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沌口街、沌阳

9、街委托开发区管理,开发区管辖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XX年,市委市政府将军山街委托开发区管理。XX年,又将汉阳共建区委托开发区管理。至此,经过数次调整,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为平方公里。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开发区管辖面积拓展为平方公里,辖区人口近40万人,达到了中型城市规模。多数情况下,开发区拓展空间时只是托管一个或几个街道,如果需要整合周边的行政区,大多采用政区合一模式。因此,武汉开发区托管汉南区,是湖北省历史上首次由功能区托管行政区的尝试,在国家级开发区也极为少见。托管前,两区发展均面临瓶颈。武汉开发区面临的发展瓶颈发展空间不足。XX年底,武汉开发区工业用地总面积26

10、平方公里,已供平方公里。剩余平方公里中,未征只有平方公里,空间不够、布局不优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瓶颈。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武汉开发区产业格局与提高产业竞争力不相适应,表现为二三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XX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且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业态,金融、设计等高端生产服务业占比低。在第二产业中,XX年汽车及零部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汽车、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在核心技术、设计、研发、品牌开发等不少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新兴产业缺乏基础。社会功能不健全。作为功能区,武汉开发区有工委、管委会,工委是市委派出机构,管委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没有人

11、大政协。由于城市体量扩大,而主城区的民生社会事业圈并不能有效覆盖开发区,给开发区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已有的社会事业管理部门人员少,力量薄弱,难以有效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我们在发展中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工安置、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汉南区面临的发展瓶颈汉南区毗邻开发区,是武汉市的农业大区。托管前汉南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低,龙头企业和有影响的品牌少;二是汉南尽管有土地资源优势,但是受到武汉开发区产业无形资产的屏障影响,陷入“灯下黑”的困局,难以引进大项目和高端产业;三是汉南底子薄,农业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公共服务水平差,农民

12、实际人均收入水平低。武汉开发区托管汉南区,发展空间的拓展是重要推动因素。但从深层次看,这一战略决策最终服务于产业布局、城市空间优化的需要。武汉三镇中,汉阳是较为薄弱的区域。增强大汉阳地区辐射带动功能,单独依靠大汉阳板块上的任何一个行政区或武汉开发区,都难以使之成为支撑武汉跨越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必须有效整合板块内的空间和功能。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构建适应产城融合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架构托管前,武汉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汉南区则是传统大而全行政区模式。托管后,我们以“小政府、大部制、法治化”为方向,重构行政管理架构。一是精简党政机构。这是两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线。按照党政合一

13、、精简高效的原则,将两区职责交叉、职能相近的党政部门归拢合并,实行多块牌子、一个机构、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原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共54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3个,减少%。改革后的党政机构,既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内设机构,也是汉南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门。二是创新机构设置。发扬开发区服务企业的传统,探索构建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的大部制工作格局,成立全市第一家行政审批局,把工商、质检、药监等市场监管机构整合为一个部门,为加强集中统一的事中事后监管筑牢体制基础。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局集中管理全区22个职能部门的审批业务,实现了“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章审批、一网运行”。改革后,审批效率得以提

14、升,企业注册审批一天办结,极大改善区域营商环境。三是补足管理体制不足短板。增设民政局、卫计局,增强基本民生社会服务供给能力,经济社会发展职能更加协调;设立环境保护局和安全生产监管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设立审计局,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配备,增强监督保障功能板块力量;保留汉南区人大、政协建制,为今后搭建覆盖两区的人大、政协预留体制框架。四是合理安排使用干部资源。融合后,两区处级总职数减少32名,特别是“一把手”职位大大减少。通过采用正职改任副职、到街道园区企业任职、到人大政协专委会任职等方式,合理安排调整了三百多位处级干部。通过出台挂职锻炼等举措,打通行政、事业和国企员工身分障碍,

15、鼓励年轻干部到园区干事创业,实现了力量下沉、服务前移。统筹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下的规划设计推动管理体制一体化是两区融合的关键,而统筹两区发展资源,实现规划和功能形态的一体化则是两区融合的出发点。一是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以两区发展一盘棋为总目标,按照“城城互动、园园互补”要求,把区域协同、依托发展作为重点,优化全域空间布局,制定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体化规划并提请市政府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谋划未来五年两区一体化发展蓝图。二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平台。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把全域平方公里划分为产业方向各有侧重的八大功能板块,设立商务城、先进制造业示范区、智慧生

16、态城、出口加工区、港口物流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通航及卫星产业园等七个园区管理办公室和一个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园区成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园区所在地街道逐步剥离经济职能,不再承担经济指标,专职负责社会事务,形成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居民的模式。三是产业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因原有基础条件不同,八大功能板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以产业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为主攻方向,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竞争能力。如先进制造业示范区是开发区的核心增长极,我们在壮大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一批企业实现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例如武汉美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已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通航及卫星产业园是开发区培育通航及卫星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